浅谈国学诵读的意义与作用
2019-04-27赵聪龙
赵聪龙
【关键词】 国学诵读;意义;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07—0073—01
国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与认识,培养他们树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学诵读的意义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承载着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培养他们树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开展国学诵读活动,能够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启迪智慧、陶冶品格,影响其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国学诵读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當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此,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来抓,开展了经典诵读理解与实践导行相结合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从小“懂孝道,学做人,会做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围绕《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开展了“父母给我的爱”、“践行弟子规,感恩父母心”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孝心、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各中队准备素材,队员们自编自导,有童谣,有歌曲,有快板,有小品……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各具特色,队员们在热闹丰富、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通过队会,学生们都真正地行动起来,在家里给爸爸洗脚,帮妈妈捶背,吃完饭收拾餐具、刷碗,周末在家做家务……学校少先队号召同学们把这些行动长期坚持下去,不让感恩成为只挂在嘴上的说辞,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父母。国学经典规范与习惯养成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懂得了怎样去把握分寸。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国学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唐诗宋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更是前所未有的……当一篇篇优美的国学文化经典范文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时,自然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学生认识的字多起来了,就能提高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记忆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地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的诵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交流互动时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流利,谈感受的时候常常会灵光闪现,语出惊人;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既有深度,又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积累经典,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品格。诵读经典,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经典,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而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的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人格更为健全。
(本文系2018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浸润国学文化精髓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WW [2018]GH197)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