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27赵征段文静
赵征 段文静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在近年来的教育发展中,逐渐成为了重点的推广与教学应用理念。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大学教学的更好改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一直以固有的教学内容与常规化的教学方式为主,难以促进学生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阅读与交流等教学中,语言的限制无法得到更好的效果。随着大学英语教学中对阅读重视度的不断提升,多种教学形式的引入促进了其实际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认知语言学作为主要教学应用方式之一,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进了学生阅读技能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更好提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应用
就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作为重要的组成,其中所体现出的复杂性与教学条件性较为突出。在近年来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大学英语教学中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以认知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展开更为深层的教学。同时,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将阅读的本质挖掘,激发思维的创新,促进思想体系的整体构建,为学生阅读中所产生的理解能力奠定基础的作用效果。由此可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的引入具有较大的作用意义。
一.英语阅读的认知心理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阅读作为重要的组成环节。在现阶段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造成实际阅读效率较低,学生通过阅读难以提高自身英语水平。而认知语言学在其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阅读活动的有效性提升,英语阅读中所存在的认知心理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阅读活动的展开是以材料中文字作为基本点,通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大脑意识的扫描,将其传递之后,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感知之后,根据已掌握知识与能力对其进行整理与解读。通过认识语言方面而言,学生自身所掌握知识属于知识体系内容。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涉及内容较多,通过相互之间的管理构成网络体系,而体系同时则要覆盖多方面的范畴领域,因此对其中所体现出的规则加以区分与系统化的整理能够强化阅读中的认知心理的作用发挥。
二.英语阅读的认知模式
(一)自下而上
在英语阅读中将其称之为“信息加工”模式。其本质属于认知理解的传统形式。在认知语言学与应用与英语阅读教学中,该模式的使用通过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相应理论为基本强化阐释性。是以文本的理解行为作为认知活动的实现。在该模式的使用中,已基本字母作为基础,通过高级词汇与句子加工所形成。该模式使用中将字母与词汇作为解码的实施基础,最终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在整体过程的实施中体现出了层次性与组织性,因此学生在使用中为强化对文章的理解性需要语言基础较强,做到对字母的理解能够掌握词汇,从而对句子与整体文章实现理解。在该模式的应用中,重点是对文章材料的整体性理解,在阅读中可能会有较多语言问题的产生,这些阅读问题是学生自身语言知识的匮乏所造成。因此在传统阅读活动中以字母作为基础发展至整篇文章,同时将语言知识作为基本实施进行讲解。但是在该模式的使用中,对信息加工过于重视,导致信息之间相互作用被忽视,所产生的理解会得到固定方向的限制,导致其他信息难以获取。
(二)自上而下
该模式的实施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对材料进行加工,通过一定的既能与预测性的结合,对材料进行理解。在该模式的使用中,将读者作为理解主体在对阅读活动展开中所受到的影响,十分重视,主要是读者自身兴趣与所掌握的知识背景等内容。一般情况下,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式在应用中属于变化较多的体系,同时不同的体系在变化中具有不同的优势,主要分为:第一,该模式应用中加强了阅读活动实施中的目的性与选择性。第二,该模式应用中将文本中的意义发现作为阅读引导,以文本意义作为阅读思考基础。第三,该模式应用中阅读活动应该伴有一定的预见性,读者应该根据自身所掌握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预测。第四,该模式应用中读者应该将所掌握的知识的重要性充分显现。
三.认知语言学融于英语教学的有效应用探析
加強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的引入与其教学形式的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认知能力等各方面语言技能的整体强化,与此同时,学生的阅读思维与文化素养的形成更加全面化且综合化。在教学中促进认知语言学的应用,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从材料选取层面出发的应用
在认知语言学的应用中,需要保证语言的输入与理解能力、涉及词汇的数量与自身趣味性相融合。阅读教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输入本质,其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与其做到充分的结合。
(1)理解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活动的实施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作为开展基础,最终目的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化,在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加强并非是一日之功。教学中是以文章的阅读材料作为重要的教学构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立足于教学目的根本,强化对材料的针对性选择,在材料的选择中需要确保其在应用中所体现出的理解性,以学生的根本认知能力与语言水平以及表达能力作为根本的选择依据。此外,在材料的选择中需要对实际难度做到适当的控制,避免难度过低或过高,与根本认知相比应该较高,以此适当激发学生的挑战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2)数量性
语言的输入是以数量为前提,阅读材料中会包含较多的层次与学科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保证其数量原则,保证学生通过认知语言在阅读中的引入能够实现能力的强化。一般情况下,语言学习需要通过机械性的反复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促进学生与材料之间的接触性,增加学生对材料的熟知。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准备较多的材料应该预先对其进行整理,以此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数量接触性,保证知识储备量的丰富性,为之后的英语交际等环境中的运用奠定基础。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开始学习之始便不论是事物认知还是知识学习均需要以兴趣为基础。在当前教学活动中,对于英语阅读活动而言,其在材料的选择是应该保持趣味性,以此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作为认知导向的选择标准,则学生在材料的使用中能够产生更多的乐读兴趣,促进自身认知技能的更好加强,同时也可以对材料中内容做到精准把控,提高实际阅读能力。
(二)从任务设定层面出发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阅读教学课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科学化的教学任务,以此规范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认知语言应用与阅读教学中,其所体现的监控理论方面,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实现自我调节与自我监控作用。但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所呈现出的能力与实际掌握度的不同,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定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确保其合理性,当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在阅读方面会获得更高的知识含量,以此强化阅读能力。
(三)从阅读策略层面出发的应用
阅读本身是读者与文章材料实现交互的过程。过程推动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因此学生对文本材料的阅读是以自身思维为导向所产生的逻辑理解性,以此强化对其实际理解与掌握。基于此,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样应该以理解作为核心,通过应用能力的结合强化对其本质内容的分析。在整体活动实施中,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
(1)阅读前
就语言思维逻辑而言,结构受认知经验限制,阅读理解体现了读者的生活与常识经验。教师在认知语言应用于阅读中,需要以英语实际教学目标为根本,通过主观思维的引导,采取针对化教学。阅读前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阅读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确保其能够层层递进强化对文本的充分理解与整体掌握。第一,以文章内容作为整体核心,以材料对阅读策略进行适当制定,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根据课后习题对内容进行针对性浏览。第二,培养学生速读阅读方法。在阅读之前,学生对文章进行大致的速度,能够对文章内容做到基本了解。第三,适当引导学生能够掌握文章发生背景与产生环境。中外文化与思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在阅读之前需要做到对其整体背景的把控。为阅读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2)阅读中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将自身能动性充分发挥,通过自身意识与思维的引导,强化对材料内容核心的确定,加强对整体内容的掌握。此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所产生的理解性加强中英两种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文章材料的整体水平,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采取强化与针对性的训练,确保在阅读中能够增加其应用效果。
(3)阅读后
材料阅读完毕并非是阅读活动的重点内容,在阅读之后,认知语言需要具有相对应的监控与评估。首先,英语阅读需要提高,对自我监控的强化,以学生所产生的阅读错误作为根本出发点,对其进行有效改正,在阅读之后学生需要对不理解内容进行记录之后通过自身能动性对资料进行寻找或交流加深理解。其次,学生在阅读完毕材料之后,需要对自我能力进行评估,包括自身的阅读水平,阅读喜好以及最终所产生的阅读效果等,实现对自我能力与水平提高的精准把控。
综合而言,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引入,以此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基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理解力与表达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对英语知识的更好运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淑清.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08):114-115.
[2]沈晓.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5):272-273.
[3]吴晓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行动研究与实验分析报告——谈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1):204-205.
[4]祝丽丽.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4):169-171.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