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日本江户时代汉文教育的考察

2019-04-27徐丽丽刘凤荣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

徐丽丽 刘凤荣

摘 要:自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幕府,日本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正式开启。至1867年,在德川幕府历时264年的武家封建统治下,日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商品经济在农村和城市都获得了极大发展,军事实力的强大进一步维持和巩固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地位,朱子学、阳明学则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和推崇,诗歌、小说、戏剧、美术等文学艺术形式也随之繁荣、兴盛起来,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普及,受到了广大平民阶层的欢迎。可以说,幕府统治在日本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旨在从江户时代汉文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该阶段的汉文教育制度、汉文教材及汉文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考察,明确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内对于汉字、汉文及中国古代经典的接受与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江户时代;汉文教育;汉文教材;学习方式

一、研究背景综述

日本步入江户时代以后,德川家康及其后的历代将军始终致力于增强幕府的实力,为达成幕府对全国的严密而有效的控制,确保政治上的稳定,结束了织田、丰臣时期近三十年的对外发展,颁布“禁教令”,以抵制西方国家(主要指西、葡两国)在日传播天主教为借口,切断了日本人直接的海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途径,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日本仍保留了与中国、朝鲜及荷兰等国在九州长崎贸易港进行有限的通商。与此同时,继续大量进口汉籍,通过对西邻中国的政治体制、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汲取,一方面是为达到进一步维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为逐步实现构建日本自身的外交框架的蓝图。

江户时代的日本对汉文教育极为重视,尤其是庶民教育在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与古代、中世的汉文学习仅限于一部分特权阶级有所不同,近世以来,江户幕府针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学习对象,相继兴办了昌平坂学问所、藩学、乡学、私塾、寺子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使得上至幕府·诸藩、下至庶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享有了接受包括汉文在内的各学科知识学习的权利。虽然江户幕府早期的庶民教育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但发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和科技的普及以及日本国民文化水平整体性的提高,广大平民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接受正规教育的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直至江户幕府末期,日本国内寺子屋的数量已达两万余所。因此,可以说江户时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特殊时期,也是具有真正意义的汉语教育的开端。” 那么,江户时期究竟采取何种方式、选用何种教材学习汉文(或汉文化)呢?这两点也是本文将要考察的重点所在,由此进一步明确和深入了解江户时代域外汉文传播的具体情况。

二、江户时期的教育机构

江户时期打破中世时代学者私塾教育及寺院教育的教育模式,历代将军均遵循德川家康之遗训,颁布奖励政策以支持和鼓励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展开。如此一来,江户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校。儒家学派的思想理论和教则受到江户幕府的官方认可,成为各类型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科目之一,并在日本全社会得以普及和贯彻,可谓盛极一时。

首先,昌平坂学问所作为幕府直辖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代表,主要招收具有武士才能者,而有志于学者则可作为“侍读生”入学旁听。教授内容以儒家学说的思想和理论为主,认为儒学精神为教育之本源,亦为政治、道德之中心。从其选用的教材来看,多是以《四书》、《五经》为中心,加之《孝经》或《小学》等。

其次,藩学多为由诸藩在藩内开设的学校,也称为“藩校”。主要招收藩士子弟 进行专门的武士培训,恪守严格的等级制度。江户初期藩学以儒学为教学的主干课程;江户中期吉宗时代,在以往儒学、武术等教育科目上,加之诸如算数、医学、天文学等实用性教学科目,力图使文化和教育政策逐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至江户末期,则主要以“汉文教育”与“和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和文科目,讲授和文书籍,是日本国学意识萌发的重要时期。同时,承袭了江户中期的重视实学之风,也为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再次,“乡学”亦称为“乡校”,顾名思义即为在乡村设立的学校,无论身份高低,上至幕府、诸藩,下至有志庶民,均可在获得批准的前提下出资创立乡学。乡学数量庞大,规模也不断扩大,主要致力于人们道德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教科书的选用上则多以《孝经》、《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为主,其后也涉及《左传》、《史记》、《汉书》等史学书籍及先秦各学派的学术思想。

接下来,便是“私塾”。开设私塾的既有在幕府直辖学校、藩学等处供职的学者,也有专门从事私塾教育的民间学者。私塾的教学起点较高,教授内容并不统一,主要包括儒学、(日本)国学、医学等,但只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好学青年,无论出身如何,均可进入私塾学习。就儒学的教材选用来看,《论语》、《孟子》、《中庸》、《周易》等中国古代经典多为所用。据相关记载,日本江户时期的大、小私塾的数量总计已达1500余所,遍布全国各地。

另外,寺子屋是江户时期初等教育在庶民阶层得以普及的重要教育机构。实际上,寺子屋的教育形式在江户以前便已存在,直至进入江户时代才高度发展起来,天宝·嘉永·安正时期达到全盛阶段。据相关统计,公元1469年以后,日本全国范围内的寺子屋约有15500余所,数量极为惊人,其规模及招收人数各异,教育内容也因地域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寺子屋的教育目的旨在让庶民阶级接受初等教育的同时,遵守法律及社会秩序、纠正不良风气等,因而,以儒家经典为首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仍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被其采用。

三、江户时期的汉文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

江户时期的汉文学习方式主要分为“素读”、“轮讲”和“讲释”三种。

所谓“素读”,即指无需考虑汉文典籍的意义,只按照字面进行朗读,这是主要针对汉文教育初级阶段学习者实行的一种入门级的学习方式。“素读”一词自江户时期开始被广泛使用,而这种汉文学习方式在最初的庆长至贞享时期则仅限于少数教育者在汉文讲授过程中采用的个别方式,尚未普及和形成一定规模。直至宽政年间(1789年),素读开始作为规范化的汉文学习方式正式确立。笔者根据《国语科教育-诞生与发展-》中所介绍的内容,将汉文教育中利用素读方式学习时所使用的教材情况进行了节选,大致如表1所示。

所谓“轮讲”,亦称“会读”,即指由教官将10名左右的学生聚集起来,通过数人轮流朗读同一本书籍,再互相评论、互相交换意见的方式学习汉文典籍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讲释”,则是结合文中注解来解释字义、句义,从而达到对汉文典籍深入理解目的,它与“轮讲”(或“会读”)一样,都是针对已完成素读课程的学生实施的一种进阶性的教学方式。同样,笔者再次以《国语科教育-诞生与发展-》为基础,将在汉文教育中通过“轮讲”及“讲释”等方式深入学习汉文典籍时所使用的教材情况进行了节选,大致如表2所示。

四、结语

尽管江户幕府为确保对全国的严密而有效的控制,切断了(除中国、朝鲜、荷兰等少数几国外)与外国的交通与往来,但这并未能阻止日本本国内的文学、思想、艺术等文化繁荣的脚步,学术研究及教育事業也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和蓬勃的发展,使得日本全社会范围内的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当时中古型态的其他国家。本文针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文教育,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教育机构、学习方式及使用教材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旨在明确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内对于汉字、汉文及中国古代经典的接受与学习情况,从而为能够进一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深刻影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M].东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80:126-166.

[2] 铃木泰等编集.古田東朔近現代日本語生成史コレクション第5巻[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2013:1-46.

[3]「讲座 日本教育史」编集委员会.日本教育史2近世Ⅰ/近世Ⅱ·近代Ⅰ[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4:3-223.

[4] 引自刘继红.江户时代前期汉语教育发展特点[J].北京:人文丛刊(第九辑),2014:140.

[5] 尾形裕康(1980)指出.江户时期的神户藩,岛原藩及足守藩等是允许庶民子弟进入藩学学习的.

[6] 实际上,这三种学习方式并不仅限于汉文教学,同样也适用于医学、(日本)国学及洋学等.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东亚视阈下的文化接触与文化认同研究》(18YJC752039);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博士青年项目《东亚视阈下的文化接触与文化认同研究——以日本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汉文”为例》(2018BS14);2019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从日本高中国语教科书中的“汉文”看东亚视阈下的文化接触与文化认同》(JJKH20191328SK);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中国语母语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偏误问题研究》(2017B33)。

作者简介:徐丽丽(1980-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与文化;刘凤荣(1971-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
学好高中物理力学之我见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