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

2019-04-27余洪福

青年与社会 2019年9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教育

摘 要: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加强其法治素养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客观要求。然而,近几年来,校园网贷诈骗等案件层出不穷,这无疑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缺失。为此,文章以法治素养的内涵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民办高校法治素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分析新时代民办高校法治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而探究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引导人民内心拥护、真诚信仰法律的权威,形成尊崇法律、敬仰法律的良好社会风尚。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案件屡见报端,究其原因,除了高校大学生本身自制力差等个性缺陷之外,还与高校法治教育的匮乏等存在较大的关联。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法治素养”的内涵

公民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和训练,对现代民主国家中的法律规范、法律确立的制度、法律追求的价值的认识、理解、运用能力和信奉心态。它大致可分为“法治认知”、“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等四个维度,四者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不可分割。

法治认知是指公民搜集、提取、加工与整理国家法治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法治本身、法治与其它社会政治现象之间关系的整体认识和了解,如对法治功能与价值的认识。

法治思维主要考察公民运用法治的概念以及法治逻辑、原则和规范等诸多要求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综合,最终形成判断和作出综合决策的能力,它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包含程序正义思维、平等思维等方面。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和法治现象的认知、理解与价值取向的总称,反映了他们对于法律及其功能的基本态度与认可程度,如权利与义务对等意识。

法治信仰意指公民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以及法律权威、法治精神的理性认识而自觉形成的一种对法律的信任感与依归感。它反映出公民信任法律、遵守法律并捍卫法律的主观心理状态与情感,如捍卫法律尊严的信仰。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认知存在严重偏差

目前的民办大学生对于我国法律制度普遍缺乏了解,甚至连我们基本法律的种类都无法清楚地列举出来。这种现状一方面归因于落后的中学教育,因为在中学阶段,学校很少开设与法律有关的学科与拓展课程,学生获取专业法律知识的渠道很少,主要还是依靠长辈的言谈与法制频道的宣传,致使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非常粗浅、片面、模糊。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相信、认同法律。我国的传统文化重德治,轻法治,过于强调道德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导致大学生无法明确分清道德与法律的边界,甚至比较排斥法律、畏惧法律,遇到侵权行为也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也解决。享乐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则容易诱导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二)民办高校法治化管理的缺位

首先,在立法层面缺乏一套完备、健全的教育法律体系。虽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条例都对民办高校教育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原则性、抽象性的,缺乏可操作性。

其次,内部规章制度不合理,过于僵硬,缺乏人文关怀。民办高校的校纪校规主要是模仿公立大学,只是内容更为严苛、管理更加封閉,包括课堂考勤、请假制度、门禁等,这些规定过分强调老师和学生的义务,忽视了他们的权利。

最后,监督机制不够完备。民办高校的监督绝大部分还是决策层对于执行层的监控,而且并没有专门的监察机构来促进内部管理,由于缺乏监督和制衡,导致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低,容易助长决策层的主观随意性,滋生腐败。

(三)民办高校学科建构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双重困境

首先,学科结构不完备。很多民办高校并未法学专业,而开设的与法律有关的课程非常少,比较普遍做法还是借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类的公共选修课来推广法治教育,而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几乎都是几个班一起上课,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跟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有些民办高校的法律课程还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

其次,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一些民办高校开始大量招收兼职教师,致使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在民办高校,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师,如辅导员,虽然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真正具有专业法律知识背景的老师非常少,致使他们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依靠围绕“世界知识产权日”等特定节日而开展的主题班会,这种教育内容少、层次低、效果不理想。

三、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规范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其综合素质

通过传递法律知识与法治理念,让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法律条文,明确法律规范的要求,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知道哪些事情应该积极去做,哪些事情必须去做,哪些事情坚决不能做。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自觉遵守法规。养成严格自律的习惯,克服自身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的性格缺点,遇事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现实生活以及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不良诱惑,避免感情用事而以身试险,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再次,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使其能够常常站在法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帮助他人化解法律纠纷。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能够积极而灵活地与不法分子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二)有利于推进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备的制度构架,而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制度规定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其中有些过于落后、死板,欠缺科学性,不够民主。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内是被管理的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常常被忽视。加强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事务管理的意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对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监督作用,形成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教师队伍的约束,形成高校内部均衡。大学生能够主动、公开地表达和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高校决策与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当遇到自身合法权利被侵害时,以正当合法的途径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从而减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预防校园违纪行为与校园伤害事故发生,促进高校的文明和谐。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民办高校大学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之一,其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与民族的兴衰,而我国法治建设起步晚,发展不成熟,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以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存在,治安形势十分严峻。加强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树立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科学观念与良好习惯,才能逐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担当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捍卫者的历史使命,成为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引领者”,不断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为建设法治中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法治素养

为了自身的长足发展,民办高校首先应该在扩大规模、引进设备的同时,着力构建科学的薪酬机制,提高教师的收入,引进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优化高校组织结构,建立良性教师管理机制。依法尊重和保障教师权利,推进高校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再次,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以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为核心,构建多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体系和良性竞争的环境,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最后,加强在职培训,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坚定落实岗前资格培训、在岗教学性培训、学术性培训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以及大学生法治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法治教育课程设置,推进课堂改革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法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如《法学概论》、《劳动合同法》等,让大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课程,了解更多、更广、更深的法律知识,进一步理解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从而深化对于法律的认识,培养法治思维。其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法治教育课程的形式与内容。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将被动听课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民办高校法治化管理,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为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首先,民办高校应该提高自身法治化管理水平。一方面,校纪校规、管理文件等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随意制定、变更和修改;另一方面,管理行为与措施必须合乎法律规范的要求,不得与之相抵触。全体师生都应该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职责明确,权利与义务要统一,不能只强调义务而漠视权利。其次,要加强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结合校园与社会的热点与疑难问题,发挥好校园宣传栏、廣播、报纸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渗透和传播专业而且实用的法律知识。不定期地举行模拟法庭等实战演习、开展法治社会实践活动,让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大学生对于法律制度、程序的认知。

(四)提高法律理论学习的自主性,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

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高校法治教育和宣传,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自主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专业的法律知识,以更加全面、更为理性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是能够收获知识的乐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变化自己的气质。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通过阅读法学教材、聆听网络课程或者讲座,积极参加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法律热点问题并利用互联网等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掌握基础法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其次,抛弃落后的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侵权行为或者利益纠纷,不回避,不惧怕,不妥协,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依据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昌祖,赵玉林.公民法治素养概念、评估指标体系及特点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2] 张琴凤.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究——从近期一些高校的校园贷事件说起[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3] 张文婷.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与提升研究——基于福建省高校的调查[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 李昌祖,赵玉林.公民法治素养概念、评估指标体系及特点分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第297-302页.https://baike.sogou.com/v100133885.htm?fromTitle=法治思维.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东白云学院校级项目(编号:2017BYKY57)。

作者简介:余洪福(1990- ),男,汉族,湖南平江县人,广东白云学院会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日本国民法治素养培养体系研究及启示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