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及体会
2019-04-27林文明
林文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急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危急重症,主要是指左心功能异常,导致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压力增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上述疾病的病死率较高,而为保证患者治疗效果,促进其病情尽快缓解,除对患者实施有效抢救外,还需对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1,2]。我院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干预,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 料
随机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8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
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为42-69(55.69±5.73)岁,男女分别为 23(57.50%)、17(42.50%)例;心功能分级:8例Ⅱ级,23例Ⅲ级,9例Ⅳ级。
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为41-70(55.71±5.68)岁,男女分别为 22(55.00%)、18(45.00%)例;心功能分级:7例Ⅱ级,24例Ⅲ级,9例Ⅳ级。
两组资料经对比可知统计值P>0.05,可对比。
1.2 方 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即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向患者讲解急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实施监测等。
观察组40例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即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表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入院第1天:护士应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实施监测,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如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嘱咐患者注意休息,定期协助患者翻身等。
(2)入院第2天:护士主动下到患者病房,向患者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并介绍同病房病友,同时,向患者讲解急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并对患者各项体征指标进行检查,询问患者咳嗽情况、痰量及性质等,对于存在呼吸困难者,应遵医嘱给予患者吸氧干预,此外,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
(3)入院第3d:遵医嘱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嘱咐患者进食半流质食物,并加强巡视,多和患者沟通交流,尽量消除患者害怕、恐慌等负面情绪,同时,遵医嘱给予患者吸氧干预,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咳嗽情况、痰量等情况。此外,注意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干净舒适,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养病环境。
(4)入院第4-14d:除遵医嘱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外,结合患者康复情况给予其饮食指导,并注意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嘱咐患者注意休息,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下床活动,同时,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多向患者讲述预后效果较好的病例,以增强其信心,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5)出院日: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各种治疗药物的服药方法,嘱咐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忌随意增减服药剂量,若服药期间出现心悸、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停药,并嘱咐患者戒烟酒,避免喝浓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少食高脂肪、刺激性的食物,同时,嘱咐患者定期回院复查,为便于随访管理,可专门组建微信群、QQ群,将患者拉入群内,定期在群内提醒患者复诊,并可定期上传疾病恢复的知识。
1.3 评估指标
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再入院率、>2次再入院率。
护理质量评分:选择我科室自制问卷(总分100分,效度、信度分别为0.887、0.856)进行评分,主要对护士工作积极性(30分)、护理内容(40分)、护士工作认真程度(30分)进行评估,评分越低,即护理质量越第。
1.4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P<0.05,如表 2。
2.3 对比两组患者再入院率、>2次再入院率
观察组再入院率、>2次再入院率分别为12.50%(5/40)、5.00%(2/40),对照组再入院率、>2 次再入院率分别为 35.00%(14/40)、17.50%(7/40),统计发现,观察组再入院率、>2次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4 0 4 0护理质量评分(分)8 2.2 4±3.2 5 7 4.3 6±3.3 0 1 0.7 6 0 0.0 0 0住院时间(d)1 2.2 4±2.3 2 1 6.6 5±2.4 8 8.2 1 3 0.0 0 0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 论
以往,临床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但较多研究调查显示,常规护理已不能有效满足患者需求,护理效果欠佳。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新型护理模式之一,相比于其他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主要是指科室负责人结合科室特点及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将护理措施制成路径表,护士按照路径表对患者开展护理措施,更具有规范性,不仅可避免护理措施遗漏,还可增加护士对自身职责的明确程度,对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工作主动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对增加患者好评度具有较积极的影响。同时,该护理模式可增加护患交往性,对增进护患感情具有好的意义[3,4]。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中,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表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不仅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还能减少护理措施遗漏,从而有助于保证护理服务质量,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减少患者家庭经济支出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再入院率、>2次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相比于常规护理干预,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更佳,不仅有助于减少低血压、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可减少再入院率,间接说明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得,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较好,有助于减少患者再入院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