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穿刺法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分析
2019-04-27郭春芳
郭春芳
(江阴临港医院,江苏 无锡 214443)
本文就不同穿刺法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3/12,年龄23~78,平均年龄(42.25±3.57)岁,平均血透时间为(4.12±2.53)年;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6/9,年龄24~77,平均年龄(42.04±3.42)岁,平均血透时间为(4.19±2.56)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能够进行比较。上述50例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
1.2 具体方法
基础护理: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心理护理,及时的与患者交流与沟通,帮助患者消除内心的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比如内瘘术结束后的第三天便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握拳活动,之后再进行负重握拳活动,以促进内瘘的成熟;叮嘱患者内瘘侧衣服要宽松,内瘘侧不能量血压,避免挤压。其二是病症护理,随时对患者的摄水量进行控制,避免穿刺处因患者身体质量的增加而出现渗血情况,如果出现内瘘杂音消失的情况,需要立即联系透析室医生[1]。
穿刺护理:穿刺时护理容易应当将手进行消毒液清洗,待干燥后戴上无菌手套,在穿刺时需得询问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疼痛感和肿胀感,拔针时要快和稳,压迫点要准[2]。
常规组患者采取钝针扣眼穿刺法进行穿刺,由责任护士执行,与皮肤呈20°~25°进针,穿刺的点、角度、深度均相同,穿刺次数为7~14次,形成皮下隧道后用钝针从扣眼处顺着皮下隧道呈旋转送入血管,结束后按压穿刺点5~10 min[3]。
观察组患者采取锐针绳梯穿刺法进行穿刺,由责任护士执行,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呈25°,穿刺点位置呈绳梯状,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再到远心端进行,0.5~1 cm为穿刺间隔,结束后按压穿刺点20~25 min[4]。
1.3 对比方法
将50例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渗血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进行记录。
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动脉瘤。
1.4 数据处理方法
对50例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渗血率对比分析
将50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组间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渗血率均显著优异于常规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渗血率对比分析(±s)
表1 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渗血率对比分析(±s)
组别 n 穿刺次数 穿刺成功率 穿刺渗血率常规组 25 814 93.49%(761/814) 13.34%(61/814)观察组 25 820 98.78%(810/820) 3.53%(29/820)P -- -- <0.05 <0.05
2.2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将50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组间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为16%(4/25),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40%(10/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s)
表2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s)
组别 n 感染 血栓形成 血管狭窄 动脉瘤常规组 25 4 1 3 2观察组 25 2 0 1 1
3 讨 论
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血液透析是肾脏代替治疗中极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够帮助患者维持生命。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血管通道,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渗血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异于常规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能够充分说明锐针绳梯穿刺法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积极促进作用[5]。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采取锐针绳梯穿刺法,同时配以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时还能够减少穿刺点渗血机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可以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