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课堂“冷”思考

2019-04-26蒋磊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务实自然高效

蒋磊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真实有效、具有人文、情智共生的成功的课堂。

【关键词】自然;贴近;务实;高效

一、与生活为伍的“生活化”课堂

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有一次,笔者在电梯中巧遇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观察电梯楼层按钮的情形(如图)。恰好我们同去七楼(即图中的“7”被按,呈红色),我试着问这个学生:“小朋友,在1~13这些数中,处在正中间的数是几呢?”这个学生想了想,根据电梯按钮板上呈现的数较为迅速地答出是“7”。因为,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清楚地显示着:在“7”这个红色按钮的下面与右边都是呈灰色六个按钮,并且分别标有“1~6”与“8~13”六个数。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去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不“花”不“浮”的“纯真无华”课堂

课堂又一个误区是教师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盲目追求开放探究,盲从追求课堂形式,刻意追求课堂的“面貌一新”,忽略了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影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1.常拓展,眼界宽

案例:一年级“数数”课,课后教师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自由地数数;他们开阔的思维着实让人吃惊,有的数乒乓球台,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小树、大树,有的数自己身上的纽扣……忽然,有一群鸟从空中飞过,同学们描述说“有许多鸟我都数不清”,难道许多不是数学吗?

2.重实践,获益深

“课堂即是小社会,社会才是大课堂。”为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 要安排一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使学习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案例:在“統计”一课,课前我布置了一道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所在社区或村子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自己家庭一年来的主要开支等情况的社会调查。短短的一节课,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但亲历了“统计”的真实过程,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而且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三、处处留心的“幽默和谐”课堂

数学课就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比如,用教师那朴实而幽默睿智的语言、与课堂相融的体态和表情……都能使学生进入“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能使学生与教材或产生共鸣形成共识,或产生疑问而进行批判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其效益也是巨大的。

案例:有余数的除法

(1)创设故事情境:话说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七仙女因为没有采摘到仙桃受到王母娘娘的训斥,孙悟空听说后非常过意不去,偷偷地给她们捎来了22个仙桃。22个仙桃分给七仙女,怎么分最合理?(讨论得出平均分)

(2)估一估:每个仙女最多可以得到几个仙桃?

(生1:三七二十一,最多3个;生2:把22估成20,把7估成10,最多2个。)

(3)操作活动:用小圆片代替仙桃,分一分,并试着用算式表示,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4)反馈:

方法1:3×7=21(个);22-21=1(个);答:最多分3个,还剩1个。

方法2:22÷7=3(个)……1(个)答:最多分3个,还剩1个。

方法3:用竖式计算,答:最多分3个,还剩1个。

(5)在展开交流的基础上探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揭题:有余数的除法。

这里的活动情境有意义,是因为情境没有游离于目标之外,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忽视孩子的生活经验,未突出“有余数”这个要点;习惯于程式化训练:3×( )<16,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未关注试商的现实意义;表面地寻找规律16÷5=3……1,17÷5=3……2,18÷5=3……3,……

四、情智共生的“生成”课堂

数学课堂需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色魅力,散发浓厚的数学味。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我们在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但不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和发现,那样花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有时候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和点拨学生。

1.激活已有经验,寻求多元策略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时,是如何得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用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呢?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入手,教师适当铺垫启发,引导学生联想,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2.激起思维涟漪,玩中“逼”出法则

案例: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

1.第一次抽签游戏活动(从高位抽起)

第一组 第二组

千 百 十 个 千 百 十 个

8 5

2.第二次抽签游戏活动(从低位抽起)

3.第三次抽签游戏活动(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

4.讨论:从以上游戏中,你想到什么?

这节课,没有直接教学比较大小的方法,老师就让同学玩抽签游戏。规则是:通过抽签,哪个组最后抽出的数大,这个组就赢了。老师不断改变规则,直接与法则相联系,而第三个规则则发展了学生的策略意识。游戏后,老师及时让学生总结判断两个四位数的大小的方法,由于有了前面的活动和讨论,抽象的法则,变成了学生生动的语言。不管从低位或高位抽起,每抽出一个数位上的数,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和思考,及时讨论“现在可以确定胜负了吗?为什么?”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出现法则之后玩这个游戏,学生的情绪、收获感悟一定是不相同的。

3.激发好奇之心,知识与智慧共生

“学贵有疑”,一個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总之,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是不断完善而不是面面俱到。每一堂课上完之后回头反思总会发现它还有待推敲,只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升华,知识得到了积累,学习得到了快乐,这就够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有其他一些特质,构建充满生命绿色的数学课堂,一定是值得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追求的,我们将在这种追求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雷玲. 听名师讲课[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郑金洲. 探究学习的十八条原则[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黄爱华.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务实自然高效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