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三部曲”
2019-04-26张继芸
张继芸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来说,主动探索比被动接受更有趣。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主学习,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探索,并能有所创新,实现自我发展。若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他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一部分学生总是精神满满,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很高;可还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只愿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完全提不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营造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受到陶冶、感染之后主动地进行學习。
1.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疑难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学习之旅,解开满心的疑惑。带着满满的求知欲,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分层设计探索性问题,尽可能地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就课题质疑,然后进行归纳: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吗?小草和大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这样一个题目?学生带着好奇初读课文,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人公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这是很容易发现的,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思考得到了肯定,继续学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同时,简单的问题诱发了大家更深的思考: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和小草、大树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地研读课文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就激发出来了。
2.创设感知情境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观的图片、视频等也都比较有兴趣。通过对他们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意犹未尽之余,升腾起自主学习的欲望,愿意对课文进行积极的探索。
例如,在进行《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先播放黄土高原人民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看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看视频时,大家都被腰鼓表演深深地震撼了。在意犹未尽之中,学生们开始兴致满满地阅读课文,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描述这样震撼人心的场面的。通过视频,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让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去感受安塞腰鼓的无穷魅力。
良好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急于想去探究、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思维的碰撞擦出新的火花,它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会促使学生为了能在小组内有个更好的表现而更好地做好准备工作。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多赏识,多鼓励,这可以让学生变得更有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开展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较为喜欢表演的,同时也渴望老师能够给予他们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机会,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例如,《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小话剧,在教学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演。一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便热情高涨,在排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更因为要表演,他们得细细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如面对廉颇的侮辱,韩勃的气愤,蔺相如的云淡风轻;廉颇负荆请罪时两人的态度;等等,这让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除了表演,辩论、采访、复述等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锻炼,更在参与中学会了思考、探究和体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体验中不断得到提高。
三、重视朗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
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品悟出的内容,比教师一言堂式的灌输更有意义。徐世英先生曾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由此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将课文读熟、读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惑,在读中感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了解不会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例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时,我就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感受草原的美、草原人民的热情,以及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草原美景的图片,在学生的一片感叹声中,我立刻抓住机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说一说老舍笔下的草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有了整体印象后,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在老舍先生的眼中,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人民有什么特点?分别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指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读出草原之美,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朗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朗读的形式其实也是多种多样的,或引读,或自读,或全班齐读,或分组读,或男女生PK读等。总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断地提高读的质量。如此,课堂上就会充溢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不仅悦耳动听,而且将课文读熟了,学生们更是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一遍草原,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放手,重在点拨,适时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