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材料中,触发学生数学思维

2019-04-26陈芳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数学思维创设

陈芳

【摘要】作者以《植树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创设学习材料,抓住教学的有效时机,达到材料利用效果的最大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创设;学习材料;数学思维

所谓“学习材料”是指,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教材中创设的数学学习材料或者师生创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抓住教学的有效时机,呈现学习材料,以达到材料利用效果的最大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通过现实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下面就以“是植树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创设学习材料,抓住教学的有效时机,达到材料利用效果的最大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引发思维冲突,渗透化归思想

数学思想的渗透应该建立在学生原有思维框架的基础上,利用新旧知识思维方式的差异,巧妙制造思维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植树问题”引入环节,教师提供的信息材料有以下三种。

【材料1-1】24米小路一边植树,一共要植多少棵树?

出示材料后,教师问还要考虑什么,补充“每隔6米种一棵”和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

【材料2-1】一条马路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植多少棵树?

学生猜测结论(201、200),产生争论。

【材料3-1】一条马路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要植多少棵树?

学生猜测结论(201、200、199),产生争论。

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材料,学生的思维都不约而同地想到用“平均分”的旧知来解决问题。这个大的思维方向基本是一致的,但仔细看,笔者发现三种材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是存在差异的。

材料1-1,教师缩小了例题的数据(100米),直接从24米引入,便于学生分析问题,用平均分解决问题。同时,不规定植树的三种情况,也给学生创造了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产生不同的结论,引发争论。材料2-1和材料3-1从1000米引入,让學生猜测结论的同时,自然引入了要把数据改小进行研究。

这个阶段材料的设计,笔者认为体现以下三点比较合适。一是能让学生借助旧知“平均分”来解决问题。二是能制造思维冲突。不规定具体植树情况,就会让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时,引发争论,打开学生整堂课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三是能自然渗透化规思想。把数据合理扩大,学生带来的猜测就更加自然,为了方便研究,想到“把数据缩小”进行研究。如果从数据直接缩小开始探究,不利学生自由思考、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化归思想。

二、感知有序思维,体验对应思想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注重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学生的材料,引导学生有序地看、有序地想、有序地说、有序地做,才能让学生方法对头,思路清晰,体验到一一对应思想,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受益终身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探究一环节,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表征题意,组织有序反馈,并让学生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材料1-2】用一条线段表示24米,请学生自主表征。然后,教师选取3种不同情况的表征材料进行反馈,并在黑板上示范贴出3种情况,用箭头标注出“棵数和间隔数”,最后,让学生寻找3种表征的相同点。

【材料2-2】由材料2-1改小数据,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学生自主表征两端都栽这1种情况。教师选取一个表征材料进行反馈,并在黑板上示范贴出1种情况,用箭头标注出“棵数和间隔数”。

【材料3-2】由材料3-1改小数据,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学生自主表征。教师选择3种不同情况的表征材料进行反馈后,显示表格让学生讨论。

怎么栽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

两端都不栽

教师选取学生表征的不同材料,展开第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都能画出类似的线段图,并从图中得到结果。教师利用学生表征材料,从“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逐层有序反馈,学生在有序地看、有序地想、有序地说的同时,初步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三种材料对学生思维发展还是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材料1-2和材料3-2都让学生在观察表征后,说一说三种情况的相同之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较强的帮助,利于后面植树问题规律的得出。材料2-2是从“两端都栽”这一种情况示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设计思路,但是教师牵着走的痕迹比较明显,有部分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暂时性遏止。

这阶段材料的选择,笔者认为能体现以下三点比较合适。一是要让学生用画图策略创生学习材料,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教师要合理选择学生的表征材料,并有序组织学生交流,给学生思维多元表达的机会。三是要借助表征材料让学生初步体验一一对应的思想,把间隔数和栽树棵数一一对应起来,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三、触发推理思维,感悟数形结合

推理是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有了对植树问题规律的初步感知,就需要触发学生的推理思维,充分感悟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植树问题”第二个探究环节,教师创设的学习材料,关乎能否更好地触发学生的推理思维,取得教学的最大效果。

【材料1-3】

(1)我想每隔( )米种一棵,我先把线段平均分成( )段。

(2)画出三种设计方案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另两种情况。

教师创设的这三个材料都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思维解决问题,并寻找植树问题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但教师创设学习材料的差异,决定着学生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是相互混淆的,还是突出本质的?是被动接受的,还是主动建构的?是单独割裂的,还是融会贯通的?

材料1-3,教师提供的表格把三种情况都事先预设好,每位学生通过画图进行探究。但每位学生只研究了一种长度(24米)的一种间隔数的情况,学生实践的材料还不够丰富。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数据填入汇总表,让学生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虽然上面有画图的步骤,但是汇总到表格后去发现规律时,还是数形分离的,而且,三种情况交杂在一起,容易混淆。

材料2-3,教师提供表格先研究两端要栽这一种情况,得出“棵数=间隔数+1”。虽然,一种情况的探究过程比较清楚,但是后面仍旧单独介绍“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情况,此过程,过于分裂,知识断开,使课堂显得一问一答式,缺少融合,学生被动接受规律。

材料3-3,教师在表格材料前,加入了提示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图自己研究(数一数也可以,圈一圈也可以)”,既让学生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的策略(数一数、圈一圈),使学生的学习有力可借。更为巧妙的是,在提供表格材料的第一行,有线段图加以支撑,非常巧妙,既给学生学习辅以台阶,在总长20米栽树时可以直接数一数,又让学生继续研究总长25米、30米、35米时,可以继续沿着原有线段图画一画。在画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强化“一个间隔数、一棵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体验,还可以得出“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随后,教师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另外两种情况,得出“一端不栽:间隔数=棵数”“两端都不栽:间隔数-1=棵数”的规律。

教师巧妙创设的材料3-3,承载着多维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二是给学生辅以图的支撑,三是在学生继续画图时强化对应思想,四是便于學生推理,找到规律,把数与形完美结合在一起。材料3-3,把三种植树情况融会贯通,主次分明,既突出了知识的本质,又让学生于无痕中自主获取新知,真正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习材料的运用异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创设非常重要,创设得好,能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反之,则无法达到有效或者高效的课堂效率。让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有效学习材料的创设,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获得知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数学思维创设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材料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