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写景状物类课文教学初探
2019-04-26芮爱萍
芮爱萍
升入三年级以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理解文中好词佳句,感悟作者情感时仍有一些困难。因此,我们教学写景状物类文章时要巧设情境,将文字还原成鲜活的画面,引领学生渐入佳境,感受文字魅力,体会文章情感,最终喜欢此类课文。
一、定准目标,明晰教学方向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拟定要因课制宜,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表达能力,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基于此,笔者将写景状物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 知识目标:朗读、积累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2) 情感目标:观赏、体验祖国风景名胜,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 能力目标:在品味语言中体会文字魅力,揣摩写作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教师找准了目标,应紧扣文本独特之处,引领学生自主读书,揣摩欣赏,在多姿多彩的语言世界进行一次文字和情感的潜游。
二、立足文本,探寻教学策略
1. 引一引,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创设不拘泥于形式,可以是凝练的语言文字、精美的图片,也可以是师生间亲切的对话。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先以紫荆花为背景出示课题,并在课始播放同学们熟悉的歌曲《东方之珠》,学生看着视频,动情地唱,喜欢香港之情油然而生。一曲过后,教师用一组图片展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与景点,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香港,进入课文学习的欲望。精读课文时,教师巧妙地将描写海洋公园的一段文字,变成海洋公园门前的一幅牌匾;为更好地了解铜锣湾,适时让学生给教师拍摄的照片和剪辑的视频配音。整节课成了一次趣味横生的香港旅游,学生学得轻松而高效。
2. 读一读,通读总览得大要。预习是初读课文的基础。课前,教师就应让学生主动查找相关景点的图片,了解景点的特点,搜集有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同时,还应结合文本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结构,初步感知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例如,学习《泉城》一文,就要讓学生把握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学习《黄果树瀑布》一文,就要知道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在黄果树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3. 品一品,潜心会文品神韵。写景状物类文章词汇丰富,用语精当,给人以美的想象、情的渲染、意的激发。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丰富学生语言,丰厚文化底蕴。
(1) 感受形象画面。形象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文字充满活力、有声有色。如《雾凇》一文中描绘的瑰丽奇特的景观,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教师就通过映示一张张美不胜收的图片,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课文中的插图常常体现编者的别具匠心。《西湖》一文,编者运用六幅插图展现西湖秀美典雅的景色,教师应结合插图引领学生感受西湖的多彩秀美,在理解“层层叠叠、硕大的银镜”等词时为教学助上一臂之力。
(2) 辨析词语异同。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进行词语的置换练习,让学生在思辨中真正领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如《泉城》一课中同样描写泉水的流动,却用了不同的词语:“涌、汇注、喷吐、冒”,这四个词语恰到好处地刻画了泉水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探讨这些词语能否相互替换,在反复琢磨中细细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到和妥帖。经常进行这样的语用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和品鉴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
(3) 联系具体语境。品析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九寨沟》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四个词语分别对应了文中的相关语段,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教学时,不妨让学生紧扣这“四绝”,潜心会文,从文中勾画有关语句,边读边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石榴》一课中“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句话中“热闹”一词的理解就不能浅尝辄止,可以联系前文,从描写石榴花的句子中细细揣摩体会。
(4) 结合生活体验。《槐乡五月》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槐花究竟有多香,教师可以紧紧抓住“浸”字做足文章,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字面意思就是某样物品泡在水里的意思,再由此延展开来,让学生想想槐乡的哪些地方“泡”在香海里呢?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房前屋后是香的,田边路旁是香的,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氤氲的香气,这香气浸入到每一个人的心窝里,真是“满树白花遮望眼,接天香气荡天来”。当学生有了如此感受,对“浸”字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4. 诵一诵,沉潜讽诵得滋味。对于意境美妙,语言感染力极强的文章,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可以带来无限的精神滋养。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情趣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经历体验感受的过程,这样才能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荷花》第2自然段前,让学生经历了三个过程:用换词的形式感受“冒”字的准确;体会“冒”是怎样的一种生长状态,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想象荷花的心理活动,在学生充分感受交流的基础上读出荷花动态的美。
5. 练一练,为把金针度于人。写景状物类文章层次清晰,构思巧妙,文字优美,或华丽,或柔婉,或雄浑,或素朴,是学生练习仿写的最佳范本。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写法指导。例如,学了《石榴》一课,可以让学生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描写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还可以配上插图。学了《槐乡五月》一课,可以让学生为“槐花节”设计广告用语,对槐乡的风景区建设提出一些好的建议,策划一个令人神往的“槐花节”。
综上,“引——读——品——诵——练”的策略,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初步尝试。写景状物类课文,没有一个固定的章法,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酣畅恣意的心境中共赴一场美文的盛宴。
(作者单位:南京市五老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