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障碍跑教学的误区与建议

2019-04-26孟杨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误区小学体育建议

孟杨

【摘要】本文针对在设计障碍跑课时会遇到关注点、障碍设置、教学内容等多种误区,论述其现象并做一些简单阐述和整理,提出要关注“教”与“学”,关注教学的层次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 障碍跑 误区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35-02

障碍跑是在田径场地上跑越一定障碍的竞赛项目,是长跑与跨越障碍相结合的运动项目,是培养学生跑的能力和身体协调性的重要载体。障碍跑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越”过一定障碍;二是长跑与跨越障碍相结合。在小学阶段,随着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对障碍跑的教学要求也随之提升。那么,障碍跑到底如何教?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呢?很多教师在教学和研究的同时陷入一定的误区。下面,笔者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小学体育障碍跑“误区”,以期对提出解决对策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一、关注点的误区与建议

(一)过多关注“障碍”,忘记了“跑”

笔者看过很多关于小学障碍跑教学的示范课和教学案例,发现有很多教师落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过多地关注“障碍”,总想着如何设置一些新颖的障碍,想着可以多一点花样,多一些看点,从而导致关注“障碍”过多,忽略了“跑”。“3000米障碍”是奥运会田径类运动项目之一,该比赛距离为3000米,途中须跨越35個障碍栏架,其中7个附有水池。距起跑点270米处开始,每圈设有5个障碍,栏间距离为78米,其中第四个障碍栏架前设有水池,栏架高91.4厘米,宽3.96米。运动员通过栏架时,可以跨过或用手支撑腾越,也可用脚踏上栏顶横木跳下等。如有一脚从栏外迈过,或从水池后沿栏架跳下时,踏在水池两侧边上者,均为犯规,应取消比赛资格。这样设置水池和栏架两种障碍,在400米一圈的跑道上也只设置了5个障碍,而且没有对过障碍的方法有过多硬性的要求。也就是说,障碍跑中对“障碍”的设置,必须保证学生过此障碍方法的“唯一性”和“规范性”。那么,教师在障碍设置时,不能过于花哨和繁多,“障碍”的设置应有助于锻炼学生在长距离的奔跑中及时变换身体姿态,并控制平稳跑速的能力。

(二)过多关注“跑”,变成了“耐久跑”

障碍跑的前身在学术界争论很多,笔者倾向于这种说法:古代人在狩猎活动时,一般都是在动物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那里樟木丛生,不便于奔跑,但又没有办法清除掉这些障碍,人们或许会在狩猎前进行一定的训练,从而就有了后来的障碍跑。笔者认为,跑比障碍更重要,而且跑一定是长距离的奔跑。但在真实的课堂实践中,班级中有近80%的学生认为障碍跑太无聊,原因主要是它和耐久跑没什么两样,只是多了几个完全可以忽略的“障碍”。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关键。教师在障碍跑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些有“难度”的障碍,教一些过障碍的方法,让孩子们愉悦地奔跑。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跑的要求,变换一些障碍的花样,锻炼学生通过障碍的能力,发展学生跑的能力。

二、障碍设置的误区与建议

在障碍跑教学中,教师总在为学生带来一些新颖的课堂呈现而费尽心思,慢慢的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

(一)设置障碍运用器材过多

案例1: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会用到很多器材,各种器材都有各种器材的用法。今天老师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将这些器材重新组装了一下。首先请同学们认一认,它们都有些什么?

生1:有体操凳。

生2:有橡皮筋。

生3:栏架。

生4:跳绳。

生5:标志桶、垫子、铃铛。

……

这节障碍跑的课堂教学用了大量的器材,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器材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器材都只用了一次,露一下“脸”就匆匆下台了。很多教师为了设置更多花样的障碍,忽略了器材的利用率,使得课堂不够“简约”。其实,教师可以用一些常见的、轻便的体操棒当作障碍,让一组学生横持体操棒,低一点的,让学生跨过;中等高度的,让学生钻过;两根并排让学生侧身跨过。这样不但可以使障碍的设置“有趣化”,而且有效提高器材的利用率。

(二)障碍之间设置的距离不够

案例2:

场地是小学200米操场内的足球场,长约60米。学生分成四组,每组5个障碍,计算下来,除掉排队距离8米,平均每种障碍之间的距离只有10米不到。障碍设置为:(1)标志桶和皮筋加垫子组成的障碍,要求从皮筋下爬过去;(2)垫子竖放;(3)折叠垫子支起来;(4)栏架,要求从下面钻过去;(5)体操凳,要求从上面跑过去。

案例中,孩子先爬1米多、站起来,跑了没有几步,又遇到一个障碍,又跑没几步,还有一个障碍,如果说中间两个障碍还能用跨这样的方式与跑相结合的话,另外几个障碍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跑速,学生根本跑不起来,没跑几步就遇到一个障碍,孩子们跑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面对这样的场地“困境”,我们可以减少障碍的数量,让学生往返通过障碍,不但有效解决问题,而且提高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三)障碍并不一定是固定的

在障碍跑课中,障碍都是有序地摆放在操场上,趣味性不强;障碍通过方法太明显。教师可以让障碍“活动”起来,增强障碍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舞龙舞狮的展示课中,教师用一根体操棒当做龙头,让学生从横着的体操棒上面跃过。孩子们一直在跑,且不时地跃过一定的障碍(横放的“龙头”)。障碍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移动起来,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趣味性,让学生更乐意去学、去做。从这个层面来看,障碍其实并不一定是器材的搭建,也可以是人与人的搭建,比如两位同学拉起的手臂、相互抵紧的膝盖等。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做到让障碍“动起来”,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动作。

三、教学内容的误区与建议

(一)过多关注“练”,忽略了“教”和“学”

障碍跑课的常见教学流程:热身—认识障碍—过障碍—介绍过障碍的方法—练习—练习—再练习—放松—总结。可是教学重点——“教”去哪儿了呢?“教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一节课中,必须要有教师的教。障碍跑中的“教”容易被教师忽略,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要教什么。有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多练练自然就会了。其实不然,孩子们既渴望在课堂中有新颖的内容,也希望看到新颖的技巧。教学时,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再以体操棒设置障碍为例,教师持棒,让学生自主选择过障碍的方法,根据持棒高度和形式的不同,自主选择过障碍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总结过障碍的普遍规律:什么样的高度必须用爬、什么样的高度可以钻、什么样的高度可以跨……有了这样的规律,教师再针对障碍的不同形状和形式,探讨在过障碍过程中易发生的触碰和错误,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困难可以灵活选择解决的方法。

(二)障碍一成不变,忽略了教学的层次性

很多教师在设置障碍时,会根据越过障碍的方法来设计障碍的种类和样式。这样的设计比较单一,且缺少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有更细腻的心思,让设置的障碍在依靠越过障碍方法的基础上,多一些层次性、递进性。比如简单的绕,难一点的钻,再难一点的跨……同样的,在用一种方式过障碍时,也可以通过递进,跨得先矮一点,然后高一点等。

障碍跑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跑的能力和上下肢协调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规避上述误区,可以让学生在越过有效、有趣、有层次的障碍之后,愉快地奔跑,既锻炼了跑的能力,又提升肢体协调性,经历情感和技能的双重体验。

【参考文献】

[1]黄修锋.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障碍跑的教学创新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7(5)

[2]沈建军.利用报纸进行障碍跑教学[J].体育教学,2009(9)

[3]袁志欢.鞋盒在小学障碍跑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2008(4)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误区小学体育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冬季洗澡的误区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