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26王岳忠
王岳忠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民族声乐和评剧演唱之间的形成历史和演唱技巧的类型与演唱特点评析,深入探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歌曲类型与评剧演唱的演唱特点,剖析二章之间的相关于相通性,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探讨如何运用评剧的唱腔技巧,进一步实现的是平局唱腔与民族声乐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并且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运用评剧演唱的技巧特点,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民族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同时丰富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在声乐教学中发扬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歌唱艺术,使得评剧演唱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得以发扬和得到创新,并以此来探寻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评剧唱腔的重要意义所在。
关键词:评剧唱腔 民族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87-02
一、民族声乐教学的歌曲类型
“我国的民族歌唱法,广义的讲包含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唱法。但按照人们多年来的习惯称谓,把在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称为民族唱法。它既是从我国民歌、戏曲、曲艺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欧洲美声唱法的精髓。”①在中国,声乐演唱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自殷商中期时期,约在公元前11世纪,通过占卜的形式产生了声乐吟唱以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以来距今有大约三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歌唱作为艺术产生之初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中国的近代之前,由于国家封闭,因此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所特有的特点。随着近代以来,国门的打开,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学、艺术的传入,促使中华民族在传统已有的说唱、民歌和戏曲等歌唱样式之中逐渐丰富歌唱自身的演绎形式。
二、评剧唱腔的演唱特点
评剧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它是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地方戏,在我国的传统戏曲剧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评剧源自冀东等地的莲花落,有‘蹦蹦‘碰碰‘落子‘平腔梆子戏和‘评戏之称,根植于中国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中,形成于冀东地区,受到‘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文化的影响,爱憎分明,评古论今,警醒世人。”②1908年随着戊戌变法的开始,评剧就迎来了第一次革新,戊戌六君子的先进人士都提出过要进行作品的创新改良,提出了要借鉴多种吸取的唱腔和伴奏来进行表演方式的改革,同时,信的方式如尖板、流水等模仿当时的河北梆子的乐队演绎方式。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兴办洋务带来了西方的文明样式,评剧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并且在很多地方传播开来。评剧在技巧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评剧产生于北方地区,有着深厚的汉民族文化特色,在旋律的编排上,朗朗上口,便于歌唱者直接的演绎。并且评剧演唱通俗易懂,因為它多产生自劳动号子的穿传唱中,因此作品多贴近生活,表达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通过评剧能够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样,就产生了《花为媒》和《刘巧儿》等直接反应真实的人们生活的作品。评剧演唱中有板腔体,在这里,评剧的演唱特点包涵着咬字吐字、行腔甩腔的演唱特点。在表演形式上,评剧的以生、旦、净、末、丑等为核心人物,通过唱、念、做等方式将演唱与歌舞相结合,并且演绎内容以普通话为主,减少了方言戏曲带来的小众性。在表演的过程中注重的是神形的合一。“神是指思想情感和韵味神态;形是指外部各部分动作的做法及运转规律。评剧新派在表演上具体为手、眼、身、法、步,讲究的是身段表演上的韵律感,这个韵律包含在动作的神形,也即是神的韵味,形的规律,是神和形在一定的规律要领下统一协调表现。韵是内在表现在形体上的神韵,律是外部手眼身法步的做法和规格。”③
三、评剧唱腔与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评析
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中主要有发声、润腔两种技巧,而评剧演唱评剧的演唱特点包涵着咬字吐字、行腔甩腔的演唱特点。在表演形式上,评剧的以生、旦、净、末、丑等为核心人物,通过唱、念、做等方式将演唱与歌舞相结合,并且演绎内容以普通话为主,减少了方言戏曲带来的小众性。“评剧的唱腔是在蹦蹦戏、莲花落、唐山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间又吸收了京剧、梆子、二人转、北京地方戏等传统艺术唱法,最终形成评剧特有的唱腔。”④音乐术语,指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评剧的唱腔是板腔体结在民族的演唱中呼吸方式与发生技巧有着特别大的关联,在呼吸的过程中发声的主要方式有腹式呼吸、口鼻式呼吸、胸式呼吸和锁骨式呼吸等呼吸法,运用气息来进行声乐的演绎,因此很多咬字和吐字的方式与说话的发音想区别,很多时候要运用气息,发出尾音来进行声乐的演绎。这样的演唱方式能够使发音更加优美,其中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交替进行为民族声乐的演唱带来波浪式的音乐起伏。此外在民族演唱中还有润腔的技巧,因此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声音饱满,有渲染力,可以对于曲调进行补充和烘托。在著名的选段《红梅赞》和歌剧《绣红旗》中就体现出了这一技巧。“润腔的主体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装饰音,这些装饰音围绕在旋律基本音周围,它的时值和音高变化比较随意,它是我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独有的润腔方式。通过润腔能使作品色彩更加丰满、地域特色更加浓烈、风格更加独特明显,使作品更加完善饱满更具有民族风格韵味。润腔,也就是对曲调的修饰,烘托。”⑤因此,能够将评剧的唱腔融合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会使得演唱更加贴近生活,使得作品更加有感染力,让人通过歌声感受到真实饱满的情感传递。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运用评剧唱腔的成功范例有很多,90年代初的产生了很多这样的优秀作品,广为传唱。
在歌曲《思儿》中的民族声乐演唱就运用了大量的评剧唱腔元素。在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甩腔和嘎达腔,拖腔等评剧演唱的技巧,让作品的表现更加具有感染力。其中的“明月光,似银霜,借着月光细端详”中的“明”字在演唱的时候就要注意咬字,咬准字头“M”,而结尾尾音的“ing”,可以让“月”字的唱腔更为饱满圆润。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评剧唱腔的意义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运用评剧唱腔,可以通过评剧唱腔的一些动作来饱满声乐的演绎,这一点要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融合进来,使学生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同时,磨练舞台的表演经验,在教学中应该加入对于歌曲演唱的人物情感分析。比如《娘在那片云彩里》这部作品的演绎中要体现的就是母亲在就义之前对儿子表白自己申明大义的唱段,此时在唱腔中就应该体现出母亲面临敌人的无所畏惧与从容镇定的慷慨从容。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唱腔的运用,而且还要在唱腔中,加入肢体动作,比如在演唱的过程中,母亲的唱调要双手紧握,眼神坚定,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演唱并演绎的角色,融入进去角色的情绪,是的演唱更加生动多彩。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该加入演唱的处理分析,在此处的“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中,学生应该运用高位置的歌唱方式将每个字均匀力度的表达出来,融合进去评剧中的嘎达腔,将每个字的装饰音加进去,这样才能更加突出民族韵味儿以及表达作品要传达的真切情感。
“无论是评剧还是民族声乐,二者的演唱都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人声歌唱是通过民族语言和音乐旋律进行的,在人体的心理与生理活动下完成,由充足的气息、优美的嗓音,细腻的情感三者配合完成。”⑥本文对于民族声乐和评剧演唱之间的形成历史和演唱技巧的类型与演唱特点评析,深入探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歌曲类型与评剧演唱的演唱特点,剖析二者之间的相關于相通性,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探讨如何运用评剧的唱腔技巧,进一步实现的是平局唱腔与民族声乐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并且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运用评剧演唱的技巧特点,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民族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同时丰富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在声乐教学中发扬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歌唱艺术,使得评剧演唱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得以发扬和得到创新,并以此来探寻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评剧唱腔的重要意义所在。
注释:
①王建设:《试论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艺术教育》,2005年第3期。
②郭晔妮:《探究“评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年。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1-485页。
④张燕鹰:《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评剧》,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⑤杨立刚:《声乐教学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⑥Xiaohong ZHONG:Singing: Resonance Between the Soul and the Body On the Unity of Different Music Styles and Singing States,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4,Vol.11 (01),pp.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