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角色朗读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9-04-26卢盛夏
卢盛夏
【摘要】本文论述分角色朗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提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揣摩文本角色的性格,要给相关对话标上朗读符号,要借助头饰展开合作表演,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播音软件进行评价和修正等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分角色朗读 低年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50-02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學中,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策略,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感悟、鉴赏等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部编版低年级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这个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进行分角色朗读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如何使分角色朗读变得更具操作性和评价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经验,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设置分层选项,把握角色性格心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做好分角色朗读,就要把握文本中人物角色的性格和心理,显然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笔者在教学时分层设置选项,让学生拾级而上,从而提高分角色朗读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寒号鸟》时,文本中有几段喜鹊和寒号鸟的角色对话(如下表所示):
[喜鹊 寒号鸟 寒号鸟,别睡了,大好晴天,赶快做窝 ①傻喜鹊,不要吵,天气暖和,正好睡觉 ②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③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④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
学生在进行角色朗读时,往往忽略文本角色的心情和性格,因而朗读时过于平淡,缺乏趣味性。渐渐地,学生对朗读提不起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特意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选择题——
层次一:让学生判断角色的性格
你认为喜鹊的性格是( ),寒号鸟的性格是( )。
A.懒惰,不听劝告
B.勤劳,为他人着想
层次二:让学生揣摩角色的心理
你觉得喜鹊说话的时候心情是( ),寒号鸟在说“傻喜鹊,不要吵”的时候,心情是( ),寒号鸟在说“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的时候,心情是( )。
A.真诚,着急
B.有点后悔,还有点害怕
C.毫不在乎,也不耐烦
层次三:让学生定位朗读的基调
你觉得应该用( )的语气朗读喜鹊说的话,用( )的语气朗读寒号鸟说的“傻喜鹊,不要吵”这些话;用( )的语气朗读寒号鸟说的“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这些话。
A.响亮,语速稍快,有点急切
B.缓慢低沉,毫不在乎
C.低沉,语速缓慢,声音颤抖
完成以上三个层次的习题作业后,学生不但能够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文本角色在当下的心情,而且能够准确定位文本角色说话时的语气、语音和语调。通过对选项的理解和筛查,学生明确了喜鹊和寒号鸟这两个角色的性格,就能够把握寒号鸟和喜鹊在对话时的音色和朗读的基调,并很容易就进入分角色朗读的特定情境中,顺利完成分角色朗读的任务。
二、利用声音符号,调整角色情绪状态
朗读是声音的艺术,高低、强弱、快慢、轻重都能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笔者特意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和感受,针对不同的声音要素(声音的快、慢,轻、重,停顿,延长,节奏,上扬等)展开练习,并列出一张大家都能够记住的声音符号表(如下表所示)。
[声音特点 声音符号 快 慢 ~~~~~ 轻 △ 重 ▲ 停顿 ‖ 节奏 | 延长 下滑 ↓ 上扬 ↑ 颤抖 ]
在学生掌握了声音元素的运用之后,教学《寒号鸟》这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针对角色性格和心理定位朗读的基调,紧接着,让学生用红笔划出有关角色的对话,并根据这些对话,标上相应的朗读符号。比如,在喜鹊和寒号鸟的第一次对话中,学生在书上做了如下符号标记:
借助这些声音符号的标记,进行分角色朗读时,学生就会清晰地认识到,要运用技巧,把声音读得响亮一些,或者是放慢一些,让声音拉长一些,或者是颤抖一些,从而直观呈现文本角色的情绪状态,让文本角色更加真实立体。经过多次的角色磨合之后,学生逐步学会把声音调整到一个适当的状态中,准确地表达出文本角色内心的特定情绪,如表现出寒号鸟的害怕、喜鹊的急切。借助这些符号化的声音处理,学生对丰富的文本角色把握得更准确,也更有兴趣投入到分角色朗读中来。
三、借助表情渲染,领悟角色神韵
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往往不太注意细节,虽然能够把握声音的一些要素,但是不能够表现出角色独有的神韵。我们都知道,在平时的网络聊天中,有时候虽然没有文字,只有一个个的表情图片,却能真实地渲染当下聊天者的神态。鉴于此,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特别关注文本中的提示性语言,并针对这些提示性语言进行表情渲染。
比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这篇课文时,狐狸第一次给熊哥俩分奶酪时说:“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文本中是这样描写当时狐狸的动作和神态:“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在这里有一个细节——“狐狸笑了笑”,这个“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笑”,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表情,学生如果没有仔细地分析和揣摩狐狸的内心活动,就无法演绎出“笑了笑”的表情和当时说话的语气。为此,笔者给学生设置了两个表情包(见图1和图2),一个是奸笑,一个是憨笑,让学生选择:狐狸的“笑了笑”,是哪一种笑呢?
学生立刻就辨别出了这两种笑的不同,认识到狐狸是很狡猾的,他并不是想要真心帮助熊哥俩分奶酪吃,而是想要骗取熊哥俩的奶酪吃。在揣摩了狐狸的内心之后,学生联想到图1的表情包,在朗读时立刻表现出了一脸的阴险和奸笑。然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狐狸是这样的奸笑样子,熊哥俩还会上当吗?学生经过引导之后,明白了狐狸的“笑了笑”,是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这种表情,实质上就是心里在奸笑,脸上在憨笑。由此,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就能在分角色朗读中准确把握狐狸的狡猾心情和复杂的神态表情。通过不断的揣摩和练习,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狐狸当时的状态,并能通过声音和情感的变化,领悟并表现出文本角色独有的神韵。
四、搭配角色装饰,深入故事情境
有教育学者曾经指出,给学生戴上相关头饰,配上道具,穿上戏服,装饰一番,装饰后的学生已经不是自己,而变成了文本中的人物,他就能够在对话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人物的言行和喜怒哀乐。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个性,重新构建一个崭新的角色。这种角色扮演的阅读策略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深入文本角色,大大提升学生的分角色朗读能力。鉴于此,在教学中,笔者常常会事先做好课文中角色的头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角色,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进行装饰表演。
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头饰,对课文的角色进行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有的扮演小蝌蚪,有的扮演青蛙妈妈,有的扮演老水牛等,而且在进行对话交流时学生会有目的地模仿角色的口气说话,如模仿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对话时,表现得非常亲热;模仿小蝌蚪和长大后的自己神奇地相遇时也能够表现出惊讶和高兴。通过佩戴装饰物,学生的角色感增强了,能很快就进入故事情境,同时,互动性的角色扮演又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增强了生活和学习的关联性。
总之,朗读文学作品是帮助学生积淀人文底蕴的有效途径,而分角色朗读则能夠让低年级学生加强互动交流,促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文本,深入理解角色和文本内涵。虽然课堂上只有几分钟的分角色朗读,但是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双.统编本教材朗读指导之我见——以一年级下册为例[ J].语文建设,2018(8)
[2]方德佺,李凌云.探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学习”之道[ J].语文知识,2016(12)
[3]刘吉才.例谈分角色朗读中的旁白[ J].教学与管理,2016(26)
[4]吴涛.朗读——语文课的支点[ J].学周刊,2018(26)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