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民族声乐可学习、可借鉴的因素研究
2019-04-26马征
马征
摘要: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在我国文化长河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具有健全结构、组织的艺术体系,不论是以肢体表达角度还是发声方面来看,戏曲都有着极强的学习价值与借鉴性。本文将以民族声乐教育视角展开研究,探讨戏剧中可供民族声乐学习与借鉴的要素,希望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
关键词:戏曲 民族声乐 学习 借鉴因素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63-02
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戏剧是一种基于曲词、表演、音乐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戏曲凭借独特的表演方式与咬字唱腔成为了极富魅力的一种艺术。上述种种要素都是值得民族声乐学习与借鉴的内容,可以汲取其中的精髓提升声乐学习质量,所以对戏曲中值得学习的要素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声乐对戏曲唱的学习
传统戏剧一大特色、一大魅力便是咬字行腔的特殊性,这一特征实际上是其他音乐形式不具备的能力与魅力。民族声乐教育需要借鉴与学习戏曲唱中的要点与技法,其中就包括下面几点要素。第一点要素,唱字。所谓的唱字实际上就是将要表演的内容以动态的神情传达而出[1],字实际上是情意传达的基础。戏曲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字音与声音的紧密联系,该要素是戏曲唱功最基本的要求。演唱者需要准确、清楚的发音与吐字,保障自己的演唱能够体现字正腔圆,节奏应保持持续、稳定,能够结合表演需求自行调整声音的高低。第二点要素,用气。不论是戏曲表演还是民族声乐表演,气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十分突出的。用气是歌唱念白中,声带、喉腔、口腔等发声器官发音的关键与动力[2]。我国将用气称之为使用丹田之气。戏曲演唱过程中,表演者一气呵成、顿挫有法实际上都离不开正确的用气,用气用得好才能够保障表演者能够将自己的感情倾尽而出,把握好演唱与表演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用气,那么表演中就会带给听者一种不舒服、生硬的感受。第三点要素,用嗓。戏曲嗓音具体包括小嗓,俗称的假声、大嗓,也就是人们说的真声以及二者结合体即子喉、二本腔。上述三种方法在发音中必须做到达远、圆润、纯净。假设在声乐教育中,学生出现声音不洪亮,咬字不清晰,气息控制不稳定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演唱《刘胡兰》这个曲目中的数九寒天下大雪唱段。学生在这段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将会思考刘胡兰的状态,从而保障自己声音清脆、响亮,咬字有力、清楚。在戏曲曲段的训练中,学生的演唱水平久而久之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民族声乐对戏曲情的学习
相较于西方戏曲来说,国内传统戏剧的重心被放在了抽象画表演,其中的寓意更多的是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应用适当但有一点夸张的手法凸显现实生活中大众的欲望。该方法既贴合生活,又有别于生活[3]。在适当的舞蹈动作与音乐气氛营造下,戏曲作品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完成了戏曲传情的目的。民族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的声色、声音都有一定要求,而很多学生实际上都具备这些能力。不过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将重心放在演唱技巧训练,过多的追求声色与声音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在表演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是生硬的,并不能做到激发听者感情共鸣。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喝着白开水,给人一种十分清淡的感受。对民族声乐教育来说,最佳表演状态实际上是需要实现声唱结合、统一的,民族声乐教学需要合理引入学生表演形的因素。众所周知,国内传统戏曲恰好满足这点要求,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细微的肢体动作与神情传达世间万物的情景,该特征实际上就是其他艺术所并不具备的能力。优秀的演唱家不仅需要宽广的音域,同时也需要具备出众的音色。表演者需要掌握舞台情感的正确传达方式,这点要素是民族声乐需要高度关注的技巧性教学内容。所以民族声乐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民族声乐技巧、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外,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舞台表演经验的汲取,通过观看戏剧表演方式,形成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表演体系。学生在戏曲演唱中升华了自己的情感感受,对于提高学生声乐表演情绪渲染力而言,其具有良好意义,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民族声乐对戏曲神的学习
在我国戏曲表演中,神态同样是一大十分富有特色、魅力的内容。神态的传达需要表演者用自己的特殊技巧去实现,运用灵活的面部表情变化,尤其是眼睛传神的表演。也就是说国内戏曲演员实际上对于眼神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只有做好了眼神、神情的处理,戏曲内容才能够更好的传达给观众,实现观众情感共鸣。面对当前民族声乐演唱状况,为提升整体表演质量,表演者除了要具备出色的嗓音以外,还要配备相应舞台表演能力,故民族声乐教学需要适当的融入一些戏曲表演课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戏曲故事情节的延伸、表演方式。民族声乐表演需要做到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够传神的将表演精髓传达给观众,感染观众,提高学生声乐表演效果。
四、民族声乐对戏曲板的学习
在戏曲表演中柔音、字切字都是非常常见的表演技巧。众所周知区有三绝包括板正、腔纯、字清,我国戏曲艺术演唱中对于这三点要素的要求实际上是非常严格的。作为演唱基本功的字不仅是歌唱演奏的关键,同时也是歌曲演唱的基础。字需要同时兼顾准、清、正的要求,声音需要体现出服从语言的特性。韵味在戏曲中的定位比较特殊,民族声乐需要融入韵味、体现韵味。比如《洪湖赤卫队》就有着鲜明的对比声音,其借鉴了戏曲运腔与行腔,所谓的戏曲板式就是戏曲的板眼,表明节拍、速度,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戏曲艺术有着许多种板眼种类,这些各种各样的板眼为戏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目前比较常见的包括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无板无眼、有板无眼等。扮演能够去表明节拍与速度,同时也能够体现节拍的特点与变化。我们所知道最早的板式就是中板,中板在戏曲艺术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使用,这种板不仅可以不断变慢,同时也可以不断变化,能够同时兼顾叙事、抒情的作用。在扮演中慢拍为一板三眼,这种扮演主要用作细腻情感的传达。该板眼由原板旋律转化而来。这种扮演增加了一定量的拖腔,故有着更突出的感染、渲染效果,能够引导听众情绪。快板整体节奏非常快,不同剧种对于快板的称呼是完全不同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快板都是用来表达激动、热烈情绪的,其中节奏可慢可快的为散板,这种板有着自由的节拍,所以散板有时用于表现激昂、愤慨之情,有时用于哭泣与伤心。在戏曲艺术中散板的应用十分广泛,能够作为情绪变化的有效营造方式。很多戏曲表演中都会出现多种板式,营造出丰富、细腻、多变、灵动的感情。板式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同样非常广泛,比如《牛郎织女》《兰花花》等作品就体现着各种板式的应用。
五、民族声乐借鉴、学习戏曲的意义
在国内声乐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声乐发展方向成为了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早期时期,民族声乐训练都是以戏曲与声乐进行的,其中戏曲是主要训练方式,声乐训练在此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这种合作的训练方式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带来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人错误的认为戏曲艺术和民族声乐实际上是相同的。民族声乐表演中戏曲艺术发声方法实际上是一致的,很多男歌手演唱中过早使用吊嗓,这种情况会影响到最终的表演效果、演唱能力。一些女歌手过多的应用假声,会给人带来一种并不舒服的感受。也就是说现代声乐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学习戏曲可用、可借鉴元素,站在总体经验角度调整,而不是简单的摘抄、照搬训练方式。训练中应激昂传统声乐作为基础,学生则结合自身需求,嗓音素质,选择训练方式。在保持统一的同时,做好区分与划分,以免出现雷同现象。只有相互交融、相互借鉴才能实现二者共同进步,提高艺术品位。
六、结语
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神秘的底蕴、富有魅力的文化、与众不同的气息。戏剧中丰富的舞台表演技巧、乐理知识都能为民族声乐教育提供大量的学习、借鉴资料,所以民族声乐教育需要重视戏曲中唱、情、神、板的学习,用这些内容指导与引领学习者学习与借鉴,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演唱能力、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川.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北方音樂,2018,(22):198-199.
[2]俞岚.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与发展[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1):172-173.
[3]郑秋芳.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感觉与思维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