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预防中风的文献研究*
2019-04-26许蓬娟章明星边育红
许蓬娟 章明星 高 青 边育红
目前脑血管疾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我国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中,中风属于最急危重者。中风,属中医范畴,又称“卒中”,西医多称脑出血或脑梗。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临床疾病,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风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而发病年龄有日益下降的趋势,如何进行中风的预防成了广大医学工作者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现有中风的预防存在广泛差异,临床存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多方案的实施,西医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等措施;中医则强调辨证论治,但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将中医和西医有机结合必然会成为预防中风的更为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以“中风” “预防”作为“篇名”或“题名”的检索词检索中风预防的文献。检索年限:2003年1月—2018年12月。
1.2 纳入标准1)原文献为临床研究;2)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或该级别以上期刊的文献;3)文献中研究对象必须是明确诊断为中风病,并排除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患者;4)研究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及预防评价标准;5)预防组用中医、西医或中西医方法为主要预防手段。
1.3 排除标准1)评论、评述、综述及专家经验谈、医家自述等;2)中风所引起的其他疾病的预防研究;3)重复发表的文献,保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其余排除。
1.4 数据处理应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同时进行全文阅读、分析,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
1.5 文献检索结果按照上述检索方法,获得中风预防研究文献223篇,剔除不合格文献157篇,最终纳入文献66篇,共包含10927例病例。
2 预防手段
目前中风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预防,临床对于中风的预防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点是重视中风先兆,做好预防;第二点是中风发病后预防其他并发症、后遗症的出现;第三点是康复后预防中风复发。
2.1 中医预防手段目前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
2.1.1 中医对于中风的分型标准针对中风的分型,中医多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的“中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进行辨证分型。常用临床分型分以下3种:1)根据中医辨证方法进行辨证分型,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2)以阴阳为纲的辨证方法,分为阴阳类证,即阳证中风与阴证中风。3)根据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分型,根据1996年《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将中风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根据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将中风分为6个证型,分别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
2.1.2 中医在预防中风方面的临床措施中风先兆俗称“小中风”,中医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开始强调“治未病”,而这一观点十分符合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原则。对于中风的发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未病先防”。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多发生在40岁以上,先兆有“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3年中有中风之患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等。对于有先兆的人多采用辨证施治,建议“慎起居,畅情志,远房帏,避风寒、节饮食,多运动”[1]等。中医认为出现中风先兆主要原因是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2]、血府逐瘀汤加味[3]、镇肝熄风汤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等。详见表1。
2.1.3 中医在预防中风后遗症方面的临床措施中风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类后遗症,研究指出后遗症期是指发病6个月以后出现的愈后不良。目前,研究较多的后遗症有:偏瘫、中风后抑郁、失语、肢体痉挛肿胀、便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等,针对不同后遗症需采用不同预防手段。详见表1。
2.1.4 中医在预防中风复发方面的临床措施研究发现中风复发率极高,而且中风患者每复发一次 ,病情就会加重一次,疗效和预后都会更差,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明显增高。在预防中风复发中常采用针灸治疗。详见表1。
表1 中医治疗中风预防期常用手段
2.2 西医预防手段
2.2.1 西医对于中风的分型标准目前西医临床对中风病分为两类:缺血性中风和充血性卒中(也称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或称缺血性中风即指脑梗死,多指因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脑组织发生缺血或缺氧性坏死。脑梗死根据其发病机制又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梗死。出血性卒中多因血肿扩大引起机械压迫或造成红细胞破碎后血红蛋白和铁诱导的脑组织的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及脑水肿等。
2.2.2 西医在预防中风方面的临床措施中风的预防关键在于一级预防,对于未发生过中风的人,应及早发现危险因素并采取综合控制。做到生活规律,尽可能消除吸烟、过量饮酒、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高危因素。控制血压、控制饮食(宜选用清淡且降脂食物),达到控制血糖和血脂的效果。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并可结合他汀类或贝特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详见表2。
2.2.3 西医在预防中风后遗症方面的临床措施中风后往往会出现许多后遗症,如语言障碍、偏瘫、肩手综合征等,同时由于长期卧床还容易出现压疮、便秘等。其中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为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出现临床多采用体位护理的方案,如对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自主性手臂活动[19,20]等。预防压疮多采用舒适护理的措施,从饮食、环境、生活条件和情绪各方面给予护理[21]。详见表2。
表2 西医治疗中风预防期常用手段
2.2.4 西医在预防中风复发方面的临床措施复发性中风比首次中风更容易引起严重残疾,且预后比首次中风更差。因此目前中风的防复发,尤其是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多采用药物进行干预。药物治疗包括降低血脂的他汀类药物、抗凝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的应用。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和噻氯匹啶(抵克力得),常用抗凝药物主要是华法林[22]。 此外,临床还发现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雅施达)也可有效预防完全性中风[23]。详见表2。
2.3 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治疗
2.3.1 中西医结合在预防中风方面的临床措施目前中风的中西医结合预防研究较少,主要是针对发生中风先兆后的治疗手段。中风先兆的症状往往是以头痛、眩晕、肢体麻木以及一时言语不利等。西医多采用抗血栓、降脂、脑保护、活血等药物,如阿司匹林、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等。中医的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原则,药物多选用能抗血小板聚集而达到降低血液黏度作用的药物等。详见表3。
2.3.2 中西医结合在预防中风后遗症方面的临床措施中风患者长期卧床易发足下垂、便秘、压疮等,预防护理包括基础康复护理及被动运动,结合中药温热疗法及中医针灸、电针等。详见表3。
2.3.3 中西医结合在预防中风复发方面的临床措施鉴于中风的高复发率,如何预防中风的二次发作是当前医学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目前中西医结合预防中风复发多是西药结合中医治疗,如阿司匹林结合中药降黏胶囊,以泻热化瘀法进行预防。详见表3。
表3 中西医结合在中风预防期常用治疗手段
3 讨论
3.1 中医预防的优缺点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为中风各阶段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目前中医对中风预防手段多种多样,中医药方剂、针灸、按摩、推拿等都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有利于中风前期预防以及后遗症的出现,达到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中医讲究整体辨证论治,在预防期间可以对健康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中药及针灸预防本病复发或后遗症在我国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优势,且疗效明显,不良作用较少。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中医预防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中医药预防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往往缺乏长期的随访观察,从而使中医药预防中风病的可信度比西医差。2)中医预防中风手段及治疗方案多样化,应建立中风先兆辨证分型规范性、客观性的统一标准, 便于一级预防临床和科研。3)预防阶段往往对病人依从性要求较高。
3.2 西医预防的优缺点中风的西医预防主要是后遗症预防以及中风复发预防。具体措施一般根据病人病情而定,预防原则多与治疗类似,给予抗凝、改善脑的血液循环、营养脑组织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主要是降低血细胞积聚和血黏、抗凝、稀释血液、增加血流速度和微循环等。对于有肢体运动障碍者还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西医预防药物及措施针对性较强、见效快。但西医预防缺点也很明显:1)临床进展不大,很多药物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抗凝类药物使用时往往只能部分有效。2)由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存在药物抵抗等多种问题,因此大部分患者对疗效不太满意。3)抗凝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很多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会刺激消化道黏膜,氯吡格雷会阻碍消化道新生血管的生成,加重消化道损伤,他汀类药物会促进糖尿病的发生等。4)由于此类药物不良作用较多,许多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服用,依从性较差。5)很多西医康复训练采取医师指导病人实践的形式,但效果通常不佳。
3.3 中西医结合预防的优缺点中风病的发生是多层次、多靶点的复杂的过程,中西医结合预防中风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及中医手段的系统性,结合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等治疗思想;将预防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一方面采用西医控制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等预防并发症以降低复发率;另一方面结合中医活血化瘀改善机体机能,应用中药辨证施治以提高疗效,中西医各有优势,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作用,提高中风的预防效果。
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证据不够充分,有必要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节律的加快,人们工作及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中风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针对中风的预防还没有明确、专一的治疗方案。其中西医预防药物费用较高且不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具有经济、便利等优点,但见效慢,一般不能用于急症,因此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弥补不足是未来中风预防的方向,但现阶段中西医结合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何进一步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完美结合还需要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