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2019-04-26朱慧
朱 慧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慢性心脏疾病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为心肌所具备的收缩功能减弱,心室射血功能受到损伤,从而使得组织器官不具备足够的血流灌注,导致机体出现代谢失常,并引发机体的心功能不全,使患者机体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得以提高[1],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发生。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也引起医学研究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临床上对该疾病开展治疗所采用的药物主要包括ARB、ACEI、利尿剂等,但上述药物仅可显著改善症状,无法使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因素得到彻底消除,且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喘证”“心悸”“水肿”范畴,属本虚标实之症,发病原因为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致气血阴阳虚弱,六淫外邪入侵,使心脏受到损伤[3]。有资料报道称,人参煎剂可使机体元气得到补充,复脉固脱,使心肌收缩能力得到提升,兴奋心血管,可发挥和强心苷相似的作用[4]。本次研究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8例,探讨中药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2~81岁,平均(62.8±5.3)岁;病程2~6年,平均(3.7±1.7)年;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9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Ⅳ级1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40~83岁,平均(63.9±5.8)岁;病程2~6年,平均(3.5±1.4)年;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1例,Ⅱ级12例,Ⅲ级9例,Ⅳ级12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符合WHO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5],同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断标准[6];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存在明显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存在心肌梗死、肺心病的患者;精神异常患者;对本次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治疗药物包括洋地黄、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患者采用卡托普利进行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12.5 mg,每天用药3次,持续用药1周后,如果患者的机体血压保持稳定,则可将用药剂量提升至25~50 mg,每天用药3次,持续用药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共进行2个周期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参煎剂进行治疗,取人参切片300 g放入清水中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1 h,然后应用传统方式进行3次煎煮,然后对其开展过滤浓缩,使其成为浓度为50%的药汁,对其进行压缩密封,冷藏备用,参照患者自身的具体病情,为其开展口服治疗,每次50 ml,每天用药2次,持续用药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共进行2个周期治疗。
1.5 观察指标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BNP水平和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乏力、气短、呼吸困难等)基本消失,同时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同时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情况[7]。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BNP的检测方法为ELISA法,采集患者的晨起空腹静脉血,采集量为3 ml,采集容器为抗凝管,然后开展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10 min,对血浆开展分离后放置在超低温冰箱(-70 ℃)中保存。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EV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方法为心脏彩色超声检查。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NP水平和心功能比较2组治疗前BNP水平、LEVDd和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BNP水平和LEVDd更低,LVEF更高(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NP水平和心功能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发生头晕2例,恶心呕吐3例,心悸2例,皮肤瘙痒1例;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发生头晕3例,恶心呕吐3例,心悸2例,皮肤瘙痒2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临床症状,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基础为机体心肌所具备的收缩能力降低,从而使得机体代谢紊乱,导致器官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引发机体的血流动力学发生障碍,加之受到多种神经体液因子,如BNP的影响,使得机体的心肌系统衰竭,同时表现为持续发展。临床上在对机体心功能进行评价时,所应用的指标主要为LEVDd和LVEF,其和心肌所具备的收缩能力存在明显关联,当机体出现心力衰竭时,将会导致心肌所具备的收缩能力降低,使得心脏所具备的射血能力减弱,降低每搏输出量,减少心脏射血分数。BNP属于含氨基酸的多肽,其分泌组织为心室肌细胞,其对心肌组织功能反映时具备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较强,当机体出现心力衰竭时,将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提高机体的心室压力,导致心肌出现扩张,对心肌细胞产生刺激,从而使B型钠尿肽的合成分泌增加。有资料报道称,随着机体心功能分级的不断提高,机体血浆BNP水平也会提高,且二者表现出正相关,提示血浆BNP可对心衰程度进行有效反映,可将BNP作为对机体左心室功能水平评价的有效指标[8]。同时血浆BNP可发挥利钠、利尿以及血管扩张的功效,当机体出现慢性心力衰竭时,机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导致水钠潴留、心室重构、心血管回缩的出现,B型钠尿肽可对上述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效抑制,使机体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得到有效维持。有学者[9]研究报道,选取机体心功能收缩不全患者84例,为其开展血浆脑钠肽水平检测,结果发现在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同时相较于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提示血浆BNP水平的降低可使心力衰竭的疾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在对心力衰竭预后进行评估时,血浆BNP可作为有效的预测指标。
从中医角度来看,心力衰竭最早的记录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关于其描述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其所描述的症状和心力衰竭患者的表现相似度较高。《金匮要略》中有记载称:“心水者,身重气少不可卧,其人阴肿”,提示心衰的发生会导致机体出现水肿,但此时对于心力衰竭的描述并不是十分清楚[10]。直到宋代才有相关文献详细论述了心衰,如《圣济总录》中有记载称:“心衰则健忘,惊悸,恍惚,舌本强”。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可知,该病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比如《仁斋直指方》就有相关记载称:“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盛则盈,衰则虚”。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机体会出现虚弱的情况,从而导致心阴亏耗,进而气阴两虚,这也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根本原因。加之当机体出现心气虚弱时,则无法推动血气运行,如果血气运行不畅通,则会对心气造成损伤,使得机体的血液流动速度减缓,瘀血发生内停,心气不足则会导致机体津液运行不畅通,水湿内停,从而导致水肿、咳喘、心悸等症状的发生[11]。
人参属于补气补脏的中药,其可使机体的元气得到显著补充,同时可发挥复脉固脱、养心生血、温补元阳的作用,通过将人参制备成煎剂,可使其药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参的性质较为温和,可使机体的气血得到补充,扶正祛邪,可对所有的脏腑气血亏虚之证进行有效治疗。有学者[12]通过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独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人参可发挥正性肌力的功效。同时大量的药理研究结果显示,人参中所具备的人参多糖、人参皂苷等成分,可调节免疫功能,对机体的造血功能起到刺激作用,并且可对心脏发挥双重调节的作用,使机体的心肌细胞得到有效保护,刺激心肌的生成,使心肌再灌注所导致的损伤得以减少,并且临床研究发现,人参可使机体的血管得到扩张,在应用较小的剂量时,可使血管得以收缩,因此人参可对机体血压起到双重调节的作用。也有学者[13]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注射不同剂量的人参提取物,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均得到升高,同时血压的升高水平和人参提取物的剂量表现出量效关系,由于人参会刺激到机体心肌细胞的分泌,因此人参药物成分也会影响到B型钠尿肽的分泌量[13]。这也和本次研究结果相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同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BNP水平和LEVDd更低,LVEF更高,提示人参煎剂的应用,可使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并降低机体BNP水平,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提示人参煎剂的应用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导致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中药人参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使疾病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同时可增强患者的心功能水平,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