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2019-04-26卢彩兰
卢彩兰
(青海省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青海 西宁 810005)
儿科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沟通表达能力较差,在临床治疗中极易出现哭闹与抵触情绪,患儿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此,该项研究主要针对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挑选了我院76例患儿开展了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8例。对照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1~2.8岁,平均(1.9±0.9)岁;干预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1~2.9岁之间,平均(1.95±0.95)岁。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临床资料完善,且家属同意加入研究。同时要排除患有精神疾病与智力障碍的患儿。两组患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具体内容为健康宣教、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环境护理与日常的对症护理。
1.2.2 干预组
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内容如下。
1.2.2.1 善用肢体语言
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善用肢体这一无形“语言”,首先,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外在形象,穿戴整齐,仪表端庄,以此来拉近与患儿及家属的距离;其次,护理人员要保持微笑,以此来消除患儿的焦躁、恐惧情绪与陌生感[1];最后,护理人员要适当的与患儿进行肢体的触摸与情感互动,让患儿感受到一定的亲切感与安全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基础。另外,在与患儿进行交流时视线高度要与患儿一致,减少患儿的不适感。
1.2.2.2 做好患儿心理抚慰
在实施侵入性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要提前与患儿家长沟通共同做好患儿的安抚工作,针对表现良好的患儿要竖起大拇指表扬;针对情绪抵触的患儿通过握手、抚摸等方式来消除与缓解患儿的恐惧感与紧张感。同时也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提高患儿的配合度,例如糖果与玩具的诱惑。
1.2.2.3 强化肢体语言沟通力度
护理人员在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患儿的眼神、动作与表情,以此来准确把握患儿实际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2]。另外,护理人员要通过简单的语言与生动的表情来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交流,并为临床诊断与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3 观察指标
①医嘱遵从度判断标准,完全接受:对环境无恐惧感,且接受一切诊疗行为;部分接受:有情绪,但不逃避,对部分诊疗行为有抵触情绪;完全抵触:哭闹严重,完全不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医嘱遵从度=(完全接受+部分接受)/总例数×100%。②采用问卷形式分析与统计护理满意度数据,总分100分,满意>90、一般满意60~90、不满意<60,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比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表示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检验结果P<0.0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儿医嘱遵从度比较
相对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医嘱遵从度较高(P<0.05),见表1。
表1 患儿医嘱遵从度比较[n(%)]
2.2 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由表2中数据显示,干预组患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数据见表2。
表2 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儿科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相对较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患儿年龄小,沟通表达能力与自控能力较差。肢体语言沟通护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其大致属于心理护理范畴[3],主要是由护理人员通过姿势、表情与动作等无形的“语言”来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消除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抵触情绪,提高医嘱遵从度,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的干预组患儿,其医嘱遵从度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就进一步表明了,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应用在小儿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患儿的医嘱遵从度,消除患儿的抵触情绪,同时也能够提高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价值意义。
总而言之,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凭借其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应该被广泛推广与应用到小儿护理具体的临床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