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见为真:教师易过度相信的观点

2018-07-03钟建林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5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

钟建林

【摘 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因“被挑衅”才采取行动反而“被逮到”的“憋屈学生”并不少见。但是,部分教师常常仗着“眼见为真”的自信,不容学生解释,就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判,导致被抓现行的学生不服、愤懑甚至对抗,而诱发问题行为的学生被忽略甚至“逍遥法外”。其实,眼见未必为真,教师要“用眼见”,更要“用心思”,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眼见为真;问题行为;抵触情绪;抓现行

【案例再现】

教师板书时,维克多朝迈克走过去,猛打几拳。教师发现后,试图把两人分开,可维克多愤怒地反抗,紧紧攥着拳头,极度生气。由于有几位家长在听课,教师想冷处理,问维克多是否准备好学习了,但维克多表示不要学习。教师决定改变教学计划,让全班学生把椅子围成一个圆圈讨论这一突发事件。维克多没有加入,因此教师建议留个空位,以便于他随时可以加入。教师告诉学生:看到维克多打迈克时,教师很生气,也很尴尬,因为有家长在;维克多那么生气,不知道迈克是什么感觉。有些学生表示也有和教师相似的感受,但迈克没有说话,而且脸上带着笑意。这时,罗伯特说,该责备的不只有维克多,因为迈克在课间休息时一直惹维克多。

教师:迈克做了让维克多生气的事吗?

罗伯特:是的,他走到维克多的课桌边,拿了他的椒盐脆饼干。

(维克多加入到讨论圈)

邁克:不,我没拿。

维克多:他就是拿了。嘉恩给我的饼干,被迈克拿了。

(另几个孩子也说迈克拿了)

教师:迈克走到你的桌子旁,没经过许可就拿走了你的饼干吗?

维克多:是的。

教师:迈克,维克多说你吃了嘉恩给他的饼干。

迈克:我以为嘉恩说我可以吃呢。

嘉恩:我给维克多几块饼干,被迈克拿走了。我又给了维克多几块,但还是被迈克拿走了。

艾利克斯:他就是那个样子,老是捣乱,不是撞你一下,就是绊你一脚,然后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

拉伊:他还骂人。

教师:这么说,今天这样的事,迈克不是第一次做。 迈克的行为激怒了你们。

艾利克斯:他确实让人生气,然而我们采取行动,被逮到的却是我们。

教师:迈克,全班同学好像对你做的事都不满。

(迈克不回答)

教师:听起来好像你经常给他们惹烦恼。

迈克:我没给他们惹麻烦,是他们都不喜欢我。

教师:你觉得班里没人喜欢你吗?

迈克:有几个人不喜欢我。课间休息时,他们不跟我玩。

教师:你想和他们一起玩吗?

迈克:我想踢足球、打篮球,可是艾利克斯和维克多说我不能和他们一起玩。

教师:他们拒绝了你吗?

迈克:是的,他们说我打得不好。

艾利克斯:我们没说他不会打,只是我们人数够了。

卡尔文:他们制定自己喜欢的规则,他们不喜欢的规则就不遵守。

教师:听起来包括迈克在内的其他人也想踢球。但是,维克多和迈克先谈谈吃饼干时发生的事吧。

维克多:他以后最好别再拿我的东西。

教师:迈克如果不经允许拿了你的东西,你就会生气吧。

维克多:我要揍他。

教师:因为太生气,想揍他。

维克多:是的。

教师:我们有校规,不许打架。除了揍迈克,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

维克多:是的,在学校不可以打架,一打架就会有麻烦。

柏斯:他可以告诉老师。

琳达:他可以分给迈克一些饼干,那样迈克就不用来拿了。

康纳:他可以好好地告诉迈克别来找茬儿。

维克多:他如果先问我,我可以给他一些饼干。

教师:迈克,维克多说,如果你先问他,他会跟你分享饼干。

迈克:我并不是真的在乎饼干,只想下一次课间休息时可以打篮球。

教师:你觉得和维克多等人一起玩很快乐,如果能和他们做朋友,你就不会找他们茬儿吗?

迈克:是的,我想成为他们球队的一员。

在讨论过程中,维克多的怒气逐渐散去,迈克知道了同学们对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对迈克被冷落感同身受,更多同学则学会了如何相处。

【智慧点击】

类似维克多和迈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学生矛盾很常见,类似维克多因“被挑衅”而采取行动反被“抓现行”的“憋屈学生”并不少见,类似希望通过“饼干”引起关注的“交流渴望”更是学生中的普遍心理。与案例中教师的非评价式谈话和认真倾听不同,部分教师坚信“眼见为真”,常常武断地根据“铁证如山”的“现行”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判,还美其名曰“雷厉风行”“果断干练”。如果被抓现行的学生不服、辩解,教师就会觉得这些学生“狡辩”“不知悔改”“态度恶劣”,进而采取更加严厉的惩戒措施,最终可能导致被抓现行的学生更加愤懑甚至产生对抗行为,而真正诱发矛盾的学生却被“从轻处罚”甚至“逍遥法外”“幸灾乐祸”。因此,笔者以为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学生出格行为时,教师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不能被“现行”所蒙蔽,而应多调查现行背后的真相。具体而言,教师要坚持“三忌三宜”。

其一,忌冲动,宜冷静。维克多在课堂上居然跑过去猛打迈克,这种过分的课堂行为会令很多教师火冒三丈。出于职业本能和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需要,制止维克多的行为既正常也很有必要。但是,当学生愤怒地反抗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不想学习时,多数教师容易被激怒,偏离正常的教育思维。教育机智表现为根据已有经验对即时生成事件进行灵活引导,更表现为对突发性、未见性情节的敏锐捕捉和冷静分析。事必有因,教师所见的未必是全部,更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因此,当遇到学生极其出格的行为时,教师不能冲动,更不能因为学生的辩解和反抗可能有损自己的颜面而恼羞成怒,而应克制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让学生也平复下来,同时赢得了解真相、思考对策的时间。

其二,忌评判,宜分析。即便抓到了学生的现行,教师也不应该仅仅根据所见或以往经验进行简单评判,以免被事件的局部假象和教育习惯遮蔽,而應该理性地分析问题、探寻原因、寻找对策。抽象的评判性结论往往只能让学生记住简单的是与非,而无法产生理性的思辨和深刻的内省。如维克多打人是不对的,上课影响其他学生是不对的,迈克不经允许就拿走维克多的饼干是不对的……类似的抽象评判性结论对学生而言早已心知肚明。案例中的教师若只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些,“重复唠叨”,迈克就不会意识到被打是自己造成的、原来有那么多同学不喜欢自己,维克多就难以意识到迈克的讨厌、挑衅都是对被自己拒绝、排斥的回应,全班学生就更无法学会理性地分析各自的责任,学会彼此接纳和融洽相处的方式。在案例中,教师采用围圈这种平等的讨论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在交流中,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商讨对策,深化体验和内省。

其三,忌独断,宜交流。在教育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尤其是处理学生间的冲突时,教师不应仅仅扮演断案法官的角色,而应尽可能引导更多学生参与交流。交流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教师获得所见之外的补充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敏锐捕捉新信息,不断补充、完善事件发生前因后果之间的“事件链”,同时发挥引导作用。一是出现新情况时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如,当罗伯特说迈克惹恼了维克多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迈克未经允许拿维克多饼干的事情;当艾利克斯说迈克经常捣蛋时,教师引导迈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全班同学是否都对他有意见;当迈克说并不是真在乎饼干时,教师引导大家思考应该怎样做。二是出现错误观点时引导学生回归正确价值。如,当维克多说因为生气想揍迈克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说“有校规,不许打架”,而是重点引导维克多思考“能想出其他办法吗”。这样的交流,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和风细雨般地交流问题,探讨如何理性表达“生气”,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将班规内化于心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外化于行。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350003)

【延伸链接】

1.教育疑难案例求助或给本栏目投稿,请加入群“远山·教育非常道”(QQ群号295678024),或联系385652983@qq.com.

2.更多精彩案例,更多个性解读,尽在“山声月影”和“教学月刊”,请扫二维码关注。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与纠正策略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失落的一角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