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9-04-26樊禄素
樊禄素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300)
骨科属于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骨科大部分患者为突发外伤疾病,临床治疗期间以及出现疼痛、感染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从而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造成一定困难[1]。为了有效提高骨科临床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以我科收治的6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分析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骨科患者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骨科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分为甲组(n=30)和乙组(n=30),甲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2-71岁,平均(53.29±3.06)岁,骨折类型:下肢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骨折和颈椎骨折,分别13例、9例、6例和2例;乙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3岁,平均(53.32±3.07)岁,主要骨折类型:下肢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骨折和颈椎骨折,分别14例、8例、7例和1例。对比2组一般资料,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甲组住院期间主要实施传统护理干预,包含常规检查、生命体征监测、健康宣教、心理干预、日常生活护理及环境护理等[2]。乙组在以上护理基础上添加预见性护理:(1)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合并伤、骨折位置,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疾病,从而对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2)在环境管理中融入预见性护理模式,为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感染现象,对此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病房进行清理、消毒,并维持室内温度在22℃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保持患者病服、床单等干燥和整洁,防止潮湿增加压疮和感染发生。加强保暖护理,防止低体温现象影响血液循环;(3)疼痛管理,用镇痛、镇静药物,对于存在中度和轻度疼痛患者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音乐疗法和止痛药等缓解疼痛;(4)加强对患者按摩,从而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降低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同时还应合理使用气垫床和海绵垫等,按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或改变体位,减缓局部皮肤受压。为了降低患者静脉血栓发生,护理人员还应在患者早期协助其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鼓励其下床活动,以此降低患者卧床相关并发症发生;(5)加强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对此营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状态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注意饮食均衡,以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等食物为主,多食用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蛋白质食物,并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此促进患者排气和排便,降低便秘发生。为了降低患者住院期间泌尿系统感染,应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排尿。
1.3 观察指标
对2组骨科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并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2组患者及家属进行不记名调查,满分设置为100分,共分为25个题目,每个题目分值在0~4分之间,分值越高说明护理工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2组骨科患者发症发生率差异和护理满意度差异所产生的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计数结果采用(%)进行分析,计量结果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2组骨科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调查显示,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而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组间比较(x2=15.336,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下表。
对比2组骨科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n,%)
2.2 对比2组骨科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差异
调查显示,甲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0.17±3.29)分,乙组为(99.06±0.44)分,组间比较(t=3.281,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属于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更加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此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中可能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并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骨科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极易出现感染、二次伤害等不良现象,对此护理人员应最好相关不良现象预防工作[3-5]。本研究调查显示,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而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并且甲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0.17±3.29)分,乙组为(99.06±0.44)分,组间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皮肤压力性损伤以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同时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值得在骨科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