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评价研究
2019-04-25唐旻丽
唐旻丽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与公办教育、民办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仍然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现行大学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考核都以分数为主,这与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存在诸多不适。因此有必要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评价加以探讨,为构建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目的的英语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学习能力 评价内容 评价主体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c)-0179-02
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英语能力水平体系现状
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市场经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目的有3个:第一,以英语语言学习为核心;第二,以专业运用能力为重点;第三,以创新能力为动力。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坚实的专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要想有效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就必须对英语学习能力这一核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评价,保证教学质量。当前,有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沿用了大学英语传统的学生英语评价体系,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英语学习能力评价方法单一。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学习评价大多沿用了传统学科评价方法。期末考试以总评分60分为合格线,总评分的70%为卷面分,学生只要卷面分获得45分,就能够参加期末总评。另外,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与否是语言能力考核的标准,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便能证明英语学习能力的高低。用分数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显然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2)英语学习能力评价目的单一。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标准”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而当前高校学科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以学生能否完成规定学科并顺利毕业为考察目的,忽视了把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英语学习能力的评价方法也同样如此。这种现状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培养内涵相违背。
(3)英语学习能力评价主体单一。教学的传统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一考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英语学习做出评价是有局限性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其教學本质是“交往、互动、沟通”[2]。师生互动沟通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学习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互动模式,以体现学生为本的观念。
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评价方法探讨
2.1 评价内容多元化变革
唯分数论、学生为分数而学、一考定天下等说法使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的提升的评价失去了公正科学。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学习是语言能力、国际交际能力等多维度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考察内容也应该是多样性的。
(1)改革考试命题内容,实现科学命题。大多数高校期末考试命题的内容紧靠教材内容,主要是以侧重考察语言规则的客观题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段落翻译为主。以教材为依托的考试内容确实能让学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说明学生备考工作很扎实,可是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提高与否却是无法考量,即便是能够考察学生语言能力的写作,也是学生背了很多遍的议论文万能句。笔者认为应加重主观题的比重,改传统的议论文为以实际交流为目的的应用文写作,或者是以阅读国外时事新闻热点为主的篇章总结等写作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前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动态,为迎接国外的生活做准备。
(2)改革课堂考核方式,科学加大平时表现比重。英语期末总评一般由两部分构成,70%是卷面分数,30%为平时分,30%的平时分包括学生的出勤率、作业以及课堂表现。而西方国家的考试更加重学生的日常考核,考试更加多样化。从单纯的笔试转向综合考查,有口头报告、作文、调查、实际操作等形式,在考核中往往是多样形式的综合运用[3]。因此合理提升期末总评中平时分的比例是刻不容缓的,笔者认为50%比较合理,这样可以改变学生考前通宵背书以应付考试的坏习惯,而课堂参与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会得到提高。
(2)平时分的考察内容也应该从单纯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是否完成向多样化转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分为9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智能和优势。因此,教师在进行平时分考核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模式。如教师通过布置写英语日记、读书笔记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通过唱英文歌曲来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2.2 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
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显得有点过于单一,有失公平性、科学性。既然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行为,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合作行为。中外合作办学要求学生以语言为纽带,实现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课堂评价、学生自评以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跟踪中才能体现出来[4]。
(1)学生自评,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学生对自己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明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逐渐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整个评价过程使用英语,教师可以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口语流畅度、词汇量有更深的了解。
(2)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给学生安排任务,把学生划分成4~5人小组,观看视频,讨论重点难点,对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微课小视频,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评价内容可以涉及到教学内容、英文语言表述、体态仪表、现代网络技术等。
(3)教师总评,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总结性评价,将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成绩记录到学生的期末评价中。评价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分数的高低,而在于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各项能力[5]。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能力进行反思,教师也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更科学的评价。比如有的学生虽然考试能力比较强,但其英语表达能力差,而有的学生写作能力稍胜一筹。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并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出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应当说,用终极性的分数方式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不合理的,也是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英语学习目的是多元化的,既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语言知识,也能够融入到西方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因此,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也应该是多元的。形成性评价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恰好为中外合作办学下的英语学习能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多角度的学习评价方法能把教与学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提高英语能力,这一点也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学习目的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霞.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教师天地,2005(2):12-15.
[3] 杨春增.国外中小学学业成绩评定办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6):48-50.
[4] 金艳.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外语,2010(1):12-15.
[5] 薛荣,朱正东.多元理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评价[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