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及镇痛效果分析
2019-04-25刘莉梁艳伟
刘莉 梁艳伟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在无痛人流手术中应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实施无痛人流手术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使用丙泊酚单一麻醉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且明显较低,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无痛人流手术过程中实施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方式效果更理想,可以降低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宫缩疼痛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舒芬太尼;丙泊酚;无痛人流;麻醉及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8-0-01
人工流产是临床上常见的终止妊娠方式之一,针对意外怀孕的患者来讲首选方式为无痛人流术,普通的宫内手术方式会导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腹痛、心率失常等多种不良反应,为了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手术作用效果,需要采用无痛人流手术方式。本文研究旨在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实施无痛手术的88例患者进行研究,其手术时间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例数相等均为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4.36±1.26)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5.36±1.29)岁,两组患者基本数据对比没有明显差距,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麻醉方式,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剂量为2.0mg/Kg,患者完全清醒以后丙泊酚注射液静脉泵注,将注射速度保持在每分钟75.0-150.0μg/Kg[2]。观察者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舒芬太尼注射0.1μg/Kg,丙泊酚静脉注射1.5mg/Kg,患者意识消失以后,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速度与对照组一致,持续性麻醉,针对手术中肢体剧烈活动的患者加入0.5-1.0mg/Kg的丙泊酚加强麻醉效果[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中以及术后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疼痛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只评价计量资料为麻醉效果以及疼痛评分,用( )表示,t检验,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P<0.05或P<0.01,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定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2.2 评定疼痛评分 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无痛人流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宫内手术操作为患者造成的痛苦感,有利于缓解患者不安、恐惧等不良现象,再加上手术操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以及准确性,但是治疗后患者子宫还是会受到麻醉药物以及操作方式等外界刺激造成的影响,手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血压降低、头痛以及心率变慢、恶心、呕吐等[4]。
本次研究数据表示,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疼痛评分和对照组相比较都具有明显优势,P<0.05,研究数据能充分表明在无痛人流手术治疗中应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分析原因如下:①丙泊酚在手术过程中具有快速的药物作用效果,镇静效果比较强烈,因此在很多无痛操作过程中都被广泛应用,但是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增加不适感、低氧血症、心率变慢等。②舒芬太尼在手术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具有镇痛效果强、药效维持时间长等优势,大剂量使用会对患者呼吸功能起到抑制作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等[5]。③两者药物联合应用或者减小药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针对实施无痛人流术的患者可以对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两者药物联合使用有利于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具有更加理想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在无痛人流术中采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方式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麻醉效果更加显著,减轻了患者疼痛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李国庆,吴琳.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及镇痛效果[J].当代医学,2018,24(30):73-75.
董维秀.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1):112-114.
倪小丽.用丙泊酚、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对接受无痛人流手术的患者进行静脉麻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1):76-77.
彭传莉.在无痛人流中應用丙泊酚配伍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7):15-16+30.
王惠娟,韦晓勇,雷庆红.丙泊酚联合地佐辛或舒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8,10(09):106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