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情感路径,构建魅力语文课堂
2019-04-25陈燕燕
陈燕燕
摘要:语文是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一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师需要挖掘其人文属性,开掘情感路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与思想,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需要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语文;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语文文本蕴含着作者写作的情感与思想,这便需要语文教师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属性,探寻情感渗透路径,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实现情感培养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构建魅力语文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效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情境教学法在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也非常适合小学语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可根据要讲授的具体文本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适当的文本情境,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与思想。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情境越真实有效,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越能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图片、音乐、视频等都可以利用,需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庐山的云雾》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又充满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散文,为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些庐山云雾的图片与小视频,学生大多没去过庐山,也没看过山里的云雾,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通过图片与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庐山的美景,学生被那如梦似幻的景色吸引了,很快便进入了情境。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与欲望,阅读时更用心,在阅读时通过优美的语言,自然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产生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也由此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情境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也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好地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的魅力,并从中得到情感与思想的熏陶,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本内容,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是阅读方式的一种,与其他阅读方式相比,朗读需要朗读者以有声的语言诵读文本语句,同时要读出感情与节奏,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朗读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让学生随着朗读进入文本世界,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情感上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让学生个别朗读,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读、齐读等,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文本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花瓣飘香》时,考虑到这是一篇文笔动人,情感真挚的散文文本,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采用了朗读教学法,先为学生进行了范读,教师在朗读时十分注意自己的情感与语调,同时配以轻柔的音乐,伴随着音乐,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被文本中的小姑娘所吸引,也被文本的情節所打动,由此营造出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先自主朗读,再分别叫几个学生进行接力朗读,在朗读时,教师也让学生注意读出感情,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应用,学生在朗读中进入了文本世界,被文本中小姑娘对母亲的情感所触动,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朗读需要朗读者用有声的语言来诵读出文本,是综合应用眼、耳、口等感官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可利用朗读挖掘情感路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渗透。
三、引导有效品读,体味文本情感
在语文文本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应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学生通过细读反复咀嚼文本语言,挖掘文本蕴含的情感。为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细读,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启迪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探究,以更好地体味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小草与大树》时,考虑到这是一篇叙述夏洛蒂·勃朗特如何成才的文本,语言平实却很激励人心。为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力量,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泛读文本,大概了解文意,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细细品读文本,启迪学生思考:夏洛蒂·勃朗特的家庭遭受过哪些不幸?她又是怎样艰难谋生的?文本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主人公的艰辛?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又能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反复品读与咀嚼文本细节,很容易被文本的情感所感染,也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被主人公坚强的意志与坚韧的性格所打动,也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得到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根据具体的文本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也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与情感。
四、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感悟课文情感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兼顾两者,总是过分偏向人文性或工具性,这都是不可取的。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人文性又是语文文本的灵魂所在。教师应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开展人文性的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又能感受文本的人文性,得到情感的熏陶与美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考虑到这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古诗,虽然文字不算很难,但毕竟是古代作品,对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相距较远,语言规则也不同,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先将为学生讲授重点字词,让学生逐步积累基础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地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字典及课本注释搞清诗歌大意,一些重点字词由教师引导学生做重点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在基本了解诗歌大意与写作背景后,教师又让学生反复朗读与吟诵诗歌,体会作者听闻收复失地后的欣喜之情,感受作者表达出的真挚情感,同时通过齐读的方式营造氛围,使学生在齐读的气势与古诗特有的音韵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属性决定的,语文教师要将二者统一,才能更好地开掘情感路径,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总的来说,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文本的内容,还能从中感受情感的力量,由内而外提升学生的思想言行,人格品行,是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开掘情感路径,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魅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实现魅力语文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徐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情感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58-59.
[2]王玉英,王将.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