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4-25姚亮发张明月杨毅明
姚亮发 张明月 杨毅明
[摘 要]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教育资源,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是一节微观概念课,看不见、摸不着,缺少感性认识,学生难于理解。将微课技术运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的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微观粒子宏观化,有利于学生感知、想象和理解,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微课运用;化学教学;原子构成
微课也称微网络课程[1],在国内的研究中,率先提出的“微课”概念是广东省的胡铁生老师,它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即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间短,教学主题、资源容量小,内容精选、设计精心、活动精彩,交互性强、应用面广、效果良好。笔者充分利用图、表、三维动画、微视频等资源制作的“原子的构成”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化抽象为直观,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微课制作思路
微课围绕一个知识点、一个教学主题、一个案例而开展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在化学教学工作中有其重要辅助教学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化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促进初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提升[2] 。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走进化学世界》与《我们周围的空气》两单元化学知识,但所学到的知识与微观粒子相关的课内知识以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比较抽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缺少联系。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原子这种微观粒子,现实生活中不仅摸不着甚至也看不见,对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现阶段在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分析宏观现象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本微课先复习分子、原子的知识,提出原子可不可分的问题,观看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微视频,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再请同学们观看α粒子轰击金箔的三维动画,学生通过观察一些不同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组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微课中呈现微观粒子的三维动画和模型,使微观粒子宏观化,促使学生想象,加强学生对微观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
二、微课制作实录
我们已经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的,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那么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3]
请同学们观看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微视频。
问题1:通过以上视频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原子的发现是一个曲折的历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实心原子结构模型科学假说: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能分开的实心球体,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改写这一论断的是科学家叫汤姆生;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原子的研究又取得新突破,他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汤姆生于1904年提出了“西瓜式”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发现对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认识提供了充实的证据。1909年至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在实验室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的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的原子结构学说,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运转。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构成原子的粒子一般是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有的原子没有中子,例如氢原子就没有中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种类不同,其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相同。由于原子中原子核的正电荷等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因此原子显中性。
三、微课在“原子的构成”教学中的运用
(一)微课促进微观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微课技术制作的原子结构模型,以及α粒子轰击金箔的三维动画,使得化学微观粒子“宏观化”、抽象问题“直观化”。微课中微观粒子的三维动画、结构模型,因其图象展示动态化,让本来抽象的知识显得更具体更加直观,微观现象“宏观化”、通过观察类比、想象推理、模型展示等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微观化学现象的本质,让学生从绚丽多彩宏观世界进入充满好奇的微观世界,其突出的直观效果,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概念,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宏观认知水平上,形成全新的微观粒子认知结构。
(二)利用微课渗透化学科学史教育
通过介绍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一些研究原子结构的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过程的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这些资料,学生不仅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是一个曲折的化学科学史,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巩固和升华,增强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介绍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形成科学情感观、态度价值观。
(三)微课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
观看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微视频,不仅引出原子是可分,還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等爱国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我的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而自豪的情感。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要充分运用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等科学家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伟大。以祖国为荣,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化学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是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化学教师要结合化学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而刻苦学习,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更需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微课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进行辅助教学的模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分子、原子运动等一些抽象的、微观现象,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创新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参 考 文 献]
[1]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J].教育信息,2014(5).
[2]张鸿雁.微课在初中化学创新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
[3]王晶.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3).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