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9-04-25黄丽芹
黄丽芹
[摘 要]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立足教材文本、借助群文阅读、多元阅读品味、加强课外阅读等方式,以达到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发展思维素养、提高审美素养、发展文化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针对高中年段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点”,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陈先云主任,提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即“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对照上述要求,阅读教学则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立足教材文本,提升语言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无疑是教学的重心,也是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重要凭借。教材的文本中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凝聚着诸多学者、专家以及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以继承优秀传统、培养创新精神的方式表现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教材文本,用好教材,学好教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可靠的抓手。立足教材提供的文本,让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文本,深入把握、理解文本的思想,是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出:课文围绕着“爱”字,讲了“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的故事。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体思路,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后,方能走进文章局部的阅读,而不至于让阅读碎片化;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而不至于走马观花,浮于语言的表面。提炼的中心——老人爱海鸥,海鷗爱老人,作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将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一牵动全文的问题,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这是阅读教学的最佳途径。理清课文思路后,再引导学生静心品读课文并思考: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浓浓的爱?画出相关的句子,用抓关键词、联系背景、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学生带着问题品读句子,感悟人物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如句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句话作者抓住外貌描写,表达出老人对海鸥的亲情。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这句话人物外貌描写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心灵?当学生说到“褪色”时,老师介绍“褪色”背后的辛酸故事,联系老人的背景,更好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同时,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
二、借助群文阅读,发展思维素养
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通常以默读为主,重视跳读、浏览、略读,结合引用性的朗读,重在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是“闲谈”的风格。以一组文章为主,强调在一组文章中找到共同聊的话题,注重多层次内容的理解,重视学生的批判与反思意识。群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教师提供阅读的策略、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建构意义,最终发展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借助群文阅读,可以练习默读、浏览等无声阅读,提升阅读速度,练习提取和筛选信息、记忆、推论、比较、整合、分析、判断、创造等能力,感受、学习接近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发现文学的奥秘,发现故事的密码,发现写作的技艺。可见,群文阅读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操作方式。
(一)一篇带多篇
一篇带多篇就是用教材内的课文,引导出相关文章的阅读指导。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在精读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选择和它有共同点的文章,如《在柏林》《窗》《雪夜》,这些文章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小小说,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小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二)课内多篇
课内多篇,就是对现成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调整以后,用课内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调整“顺序”“议题”“选文”“时间”。如六年级上册,可以把《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这几篇课文,围绕“帮助别人有方法”“故事里的伏笔”这两条线索,调整成一组群文进行阅读教学。
(三)课外多篇
课外多篇,即教师自己定议题,围绕议题选择几篇关联性比较强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指导。如“文章里反复出现的句子”“创世神话里的秘密”“折柳送别诗”“如何看待说谎”等,教师可以围绕议题选择相关联的文章,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整合、分析、判断等,发现文本中的秘密,发展思维能力,学习表达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多元阅读品味,提高审美素养
阅读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个性地读,通过理解和玩味、想象和联想,领悟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得到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激发创造美的冲动。从审美的心理结构看,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知
感知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观察、感知,从语言材料等审美对象中获取新的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指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通过涵泳、浸渍,在优美的语言作品中,通过与作者沟通对话,获取来自文章、教师、同学的信息资料。
(二)想象
这些新的信息材料经过大脑加工、整合,使之清晰化,然后启发、调动审美主体的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让想象力纵横驰骋,海阔天空地自由翱翔远飞,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等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统统“端”出来,对已感知的形象进行补充、延伸、扩大、丰富,或变形,或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意象,创造出审美主体自己认为应该如此的形象来,达到物神合一、耳与心谋。这既满足了审美需求,又体现了审美主体的创造力,使审美活动“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例如,《月光曲》一课的教学。课伊始,笔者先以优美的音乐《月光曲》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通过配乐朗诵,师生分角色朗读,演示课文人物之间的交往,结合品读重点词句,真切体会人物美好心灵。重点部分,作者用一段精美的文字把音乐形象具体化,即以兄妹俩的“联想”为依托,巧妙地表达出名曲的内容。
(三)情感
教学中,笔者还通过多媒体音像,让学生欣赏浩瀚大海变幻莫测的景象和优美的音乐,教师辅以富有激情的生动描述,启发学生畅游海滨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让学生谈经历,互相启发、感染,通过品读、涵泳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优美意境之中感受音乐美、自然美、语言美。最后,让学生闭目欣赏配乐朗诵,边听边在大脑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景象,进入美的意境。学生在这样的审美过程里,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积淀了文化底蕴。
四、加强课外阅读,发展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既然整本书阅读如此重要,网络推荐书目又是层出不穷,那么,学生要读什么?如何有效实现课外阅读?这自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目前,很多语文老师通过导读课、读书会等形式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大多是从激发阅读兴趣、交流读书体会等角度着手,对书籍的语言表达、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特征、故事背景、阅读方法等内容的指导甚少。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
基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为目的,笔者在课内阅读指导中渗透整本书阅读指导,实现“由篇达本”“由本达类”,推进整本书阅读。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这是作者林海音著作《城南旧事》的序言,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从序言中获取整本书的相关信息,让学生猜一猜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人物、故事背景、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等;接着,让学生浏览《城南旧事》这本书的目录,想一想阅读作品之前,可以先读哪些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名家推荐、作者简介、故事梗概、书本序言等入手,看看能从这些内容获取哪些信息;最后,引导学生读读后记:“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由此提醒学生读一读每一个故事的结尾,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有了这样的多元阅读指导,学生就能明白,一本书的封面、序言、目录、作者简介、故事梗概、后记、名家推荐等是一体的,都应该用心阅读。借助多元阅读视角,能获取更多信息,激发更深层的思考,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材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和多元阅读品味的统一,是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有效策略。同时,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达到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