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紫色
2019-04-25黎珊珊
黎珊珊
[摘 要]《滕王阁序》以其文辞精妙、感情真挚,成为我国古代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作。通过欣赏滕王阁周围辽阔壮美的山川秋景,可以体会王勃独特的人生体验及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色彩描绘的角度进行解读,品味王勃不一样的人生。
[关键词]王勃;《滕王阁序》;紫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19-03
色彩,让客观世界变得美丽动人。品读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常常会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生动、形象的画面里,因为这其中必定少不了作者对色彩的细致描绘。正所谓无色不成诗,无彩不成词。作者运用色彩词语,生动地描述客观景象,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意蕴。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代表作品。王勃以灵活多变的写景技巧,个人真切的情感,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使《滕王阁序》成为后世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
王勃登上滕王阁,远望江水浩渺,俯瞰群山峻岭,在对湖光山色的描写中融入其怀才不遇、接连遭受打击的苦闷之情。因此,他对湖光山色的描写颇具匠心,通过色彩对比、视觉变换、虚实结合等手法,将滕王阁秋味正浓、千变万化的壮观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难怪韩愈曾由衷地称赞说,描写江南登高望远之作虽多,但此文名列第一。其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最为精妙。当时已是深秋,万物凋零。寒潭因积水消退而显得格外清澈,淡淡的云烟凝结在重重的暮霭之中,傍晚的山峦呈现出一片盈盈的紫光。秋意正浓的晚景正是从色彩的浓淡对比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清”字写出潭水的清澈澄明,一个“紫”字写出傍晚山色的迷蒙瑰丽。读至此,笔者心中便产生了一个疑问:傍晚的山峦怎么会呈现出“紫色”呢?一般诗人笔下的山都是“青绿”之色,为何王勃偏说是“紫”?难道是王勃的笔误吗?其实不然,这里的“紫”别有深意。本文试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儒释道的影响及个人身世遭遇三大角度分析王勃使用“紫”字的原因,并借此探讨他的思想情感。
一、身份、地位的象征
何为“紫”呢?《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帛靑赤色也”。紫色,是一种由红、蓝两色融合而成的传统颜色。关于颜色,古代就已有“正色”与“间色”的区别。以赤、黄、黑为代表的是“正色”,这是高贵、权势、官阶的象征。其他在此基础上调配出来的颜色统称为“间色”。因其不纯,常被视为是下等的颜色,又称“杂色”。正色和间色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因此两者界限分明,不能随意混用。在贵贱分明、等级森严的先秦时期,紫色作为“杂色”,地位极低。
春秋战国时期,紫色开始出现在君王的服饰上,如“齐桓公好服紫”。(《韩非子》)南北朝时期,权贵之人将紫色奉为彰显身份的颜色,紫衣成为贵官公服。到了唐朝,朝廷对官员服饰的颜色进行了明确规定,不同的官阶对应不同的服饰颜色,如紫色是三品官员,绯色是四品官员,绿色是六品官员等。至此,紫色由卑贱上升到官阶、权贵的象征。紫色甚至还用于指称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如皇帝所居住的地方,一般是皇宫里最高大华丽的宫殿,通常稱为“紫宫”“紫台”。有杜甫诗为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到封建皇权更为集中的明清时期,金碧辉煌的故宫取名为“紫禁城”,取“天下永存”之意。
紫色地位的提高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密切相关。古人崇尚“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他们根据神话传说及对天象的认识,把天空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微垣位于所有星宿的中央。因其位置特殊,又是其他星宿运行的参照,所以视其为中心。天帝,是上天的主宰,自然也应该住在紫微垣,所以便把紫微垣称为“紫微宫”或“中宫”。皇帝,统治天下百姓,掌握最高的权力,理应居住在皇城的中央。因与天上的紫微宫相对应,故又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所以说“紫”与皇帝密切相关。
王勃,出身于绛州龙门,其家族是一个儒学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对北方儒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王勃一生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远,这与其祖父有重要的关系。其父王福畤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户参军、交趾县令等,与当时的大文豪杜甫的伯祖父杜易简等人有很深的交情。王勃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便对诗书很感兴趣,加上父亲的悉心教导,其在诗文创作上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造诣。据史书记载,其六岁就能写出文辞流畅的文章,九岁能指出前人著作中的错误之处。这在一般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王勃却做到了,所以他的一生注定是不寻常的。他十四岁便被当时的右相刘祥道大加赞赏,并向朝廷推荐了他,后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入仕后的王勃积极进取,充分发挥文学特长,深受沛王李贤赏识,之后沛王召其为侍读,为沛府修撰。
良好的家学渊源,使其博学多才、胆识非凡;特殊的家世影响,使其从小树立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在文学史上,王勃可以看作是才华横溢的代名词,其心中蕴藏的济世愿望与进取精神自然而然地在诗文中表露出来。他深感时运不济、韶华易逝,于是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借终军请缨、宗悫投笔的典故,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与强烈的报国之情。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王勃接连上书,大论古今荣辱兴衰和政治得失。因此,王勃选择了具有特殊含义的“紫”来彰显其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的优越感,表达其对出世为官与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也就不是为奇了。
二、儒、道、释的影响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才识过人,却命运多舛,被后人视为时运不济的少年奇才。因深受儒、道、释思想的相互影响,王勃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人生追求,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儒家思想因其顺应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受到高度重视,占据了主要位置,成为唐朝的统治思想。王勃出身于“以儒辅仁”的儒学世家,祖父王通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但却亲见儒学渐失统治地位,其试图恢复王道之治,担当起延续儒学统治的重任。自小深受儒学文化熏陶的王勃,自然想积极入世、兼济天下。他想倚仗自己过人的才华、超凡的胆识,在仕途上大显身手,实现人生抱负。
因相传老子姓李,唐朝统治者为了有效维护政权,遂将道教定为“国教”,道教因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形成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并立的局面。由于家庭的影响,王勃早年便接触到许多道家作品。其在《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中说:“早师周礼,偶爱儒宗;晚读老庄,动谐真性。进非干物,自疏朝市之饥;退不邀荣,谁识王侯之贵?”王勃也曾拜道士为师,花了许多时间钻研《周易》《黄帝素问》《难经》等,习得天地五行之事。后来又钻研宇宙灵气,抛弃流俗杂念,以求得灵魂与元气得到保护。正是在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的影响下,王勃认为自己已抛弃世俗杂念,达到身心和谐,形成了超然旷达、卓尔不群的人生姿态。
辉煌总是稍纵即逝的。王勃进入王府后,深受重视。但因一篇《檄英王鸡》,被高宗怒斥,认为他未尽到规劝的职责。年轻有为的王勃刚入仕不久,便被贬官。这对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一政治磨难也对其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离开王府后,他便去蜀地漫游,选择了寄情山水的方式排遣内心的巨大苦闷。而这种寄情山水的心境与佛教宣扬的觉悟、清静、解脱是一致的。佛教作為一种外来宗教,初时因人们对其了解甚少,所以信奉的人较少,影响也不大。但在隋唐时期便逐渐盛行起来,这主要得益于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以及佛教思想与儒家正统思想的进一步融合。王勃入蜀后,接触到许多佛教经典,到过许多佛寺,如善寂寺、惠普寺、净惠寺、白鹤寺等,并写下了大量的碑铭、序文。佛教对人的终极关怀及其超世思想,使得王勃暂时找到了精神寄托。王勃刚踏上仕途不久,便接连受到打击,使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念头,因而他在《滕王阁序》一文中流露出感伤之意。可他又受到道家和佛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于感伤之中又蕴含着乐观、豁达。困难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学会了坚强、自信。
儒、道、释对王勃思想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王勃身上汇集了三家思想,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又有道家无为而治的价值追求,还有佛家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这些思想又与“紫色”有着密切的关联。紫色自古以来就是宗教的颜色。道家尤其崇尚紫色,认为其象征祥瑞和高贵,是一种吉祥之色。紫色是红、蓝调和而成,属阴阳相容之色,符合道家阴阳相济的理论。在道家理论中,紫皇被视为最高的神仙,紫微宫是天帝的居室,仙人乘紫霞御风而行。道观里道行高深的道士身着紫袍,诵读的经书称“紫书”,术士的炼丹房称“紫房”,隐者所居称“紫岩”。紫色也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说到佛教,就不得不提到佛教的圣物——莲花,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源远流长,因其清丽脱俗,卓然独立,备受佛教尊崇,尤其以青莲为最。青莲之“青”,应是一种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与紫色最接近,象征着纯洁、智慧。青莲也被称为“佛眼”。所以,深受三家思想影响的王勃,选择了以“紫”来形容山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身世、际遇之悲
世上最痛苦的莫过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了,更何况是穷途末路。年纪轻轻的王勃凭着聪慧才智,小小年纪便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可谓当时朝廷里最年轻的官员。少年得志,按理说,他的仕途应是一片光明,只可惜,天妒英才。
最初的时候,王勃确实很被看重。入朝做官,让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施展。少年得志的他,也如其他文人一样,渴望展露才华、为国效力。很快,沛王李贤发现了才华横溢的他,并召其为侍读,为沛府修撰,对他很是器重。可以说,在沛王府的短暂时日是王勃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刻。可惜好景不长,一心想建功立业的他被名利冲昏了头脑,作为侍读的他,面对皇子游戏误国却不加以劝阻,反而作文助兴,惹得高宗大怒。高宗斥责王勃有意挑拨皇子间的关系,下令撤除他的官职,并逐出王府。这对当时正处于仕途起步的王勃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但王勃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毕竟他是一个难得的才子。离开王府的王勃来到蜀地游山玩水,在大自然中汲取天地之精华。很快,他再次走上了仕途,担任虢州参军一职。但或许是天性使然,他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与他人格格不入,因而得罪了许多人。一个年轻气盛、不懂卑躬屈膝的才子,他的仕途之路注定不好走。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做了一件足以毁掉自己一生仕途的糊涂事。他出于义气,收留了一个犯罪的官奴,后来又害怕此事暴露会连累自己,又把这个官奴给杀了。事情果真被人揭发,按法律规定,王勃被判处死刑。这犹如晴天霹雳,后来虽然遇赦,但足以让他从光芒四射的顶峰跌落到万丈深渊。更让他痛心的是,这一次灾祸还连累到了自己的家人,他的父亲由雍州司户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
带着满腔热情和强烈报国之志的王勃,终究没能实现抱负。在经历了两次打击之后,王勃终于认清了残酷的现实。与第一次被贬时的乐观、自信不同,这一次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此生恐怕再也无法踏上仕途了。他带着饱受伤害的心灵,带着孤身前行的凄凉,带着对家人的深深歉意,从老家出发,途经洛阳、扬州等地,于上元二年途经滕王阁,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面对浩瀚的宇宙,欢愉的盛宴,他感觉到前途一片黯淡,写下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样的感叹仕途艰辛、世事无常、人生悲凉的佳句。
“紫”可以说是王勃苦难、忧郁的人生的写照。紫是一种由红、蓝两色融合而成的颜色,兼具红色与蓝色的特质。红色如奔腾的血液,如燃烧的火焰,象征着热情、奔放、感性;蓝色如深邃的天空,如浩瀚的海洋,象征着沉着、冷静、理性。一红一蓝,一暖一冷,而紫色恰好是冷与暖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紫色不如红色那般亮眼,也不如蓝色那般纯洁。它深沉、低调、不张扬,同时也是一种神秘而高贵的颜色,就如王勃短暂而非同寻常的人生。才华横溢、聪慧过人的他,怀着满腔热血,希望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却落得如此境地。早期的他,受到上天的眷顾,集聪慧、才华于一身,得到右相刘祥、沛王李贤等人的赏识,前途一片光明。紫色所象征的高贵、权势,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可造化弄人,荣誉、富贵、权势很快便如过眼云烟,消失殆尽。从云端落入深渊,他已伤痕累累。
赤橙黄绿青蓝紫,大自然以其五彩斑斓的颜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万紫千红的多彩世界。文学作品借助语言文字描述客观世界,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滕王阁序》写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的秋天,此时的王勃前往偏僻的交趾县看望父亲。他一路南下,来到人杰地灵的南昌,恰逢滕王阁重修后设宴欢饮,便于席上写下了这篇骈文佳作。他深感命运多舛,报国无望,借登临远眺之机,抒发个人身世之苦、怀才不遇之悲。
滕王阁之宴结束后,王勃再次启程,快马加鞭,继续南下。在准备渡海前往目的地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王勃的一生太过于耀眼,太过于仓促,也太过于无奈。但《滕王阁序》这一千古佳作,让他的灵魂依然闪耀于后世,流芳千古。不一样的紫色,或许能让我们体会到王勃不一样的思想,品味到他绚烂而又悲凉的人生。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