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早期实施良肢位摆放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2019-04-25华长军
彭 军,王 凤,华长军*
(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康复科,重庆 400060)
脑卒中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即使经过积极的救治,多数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偏瘫等症状[1],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患者发病后早期给予积极的良肢位摆放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及功能残障的发生,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2-3]。但患者由于缺乏对良肢位摆放的正确认识,依从性较低,且存在良肢位摆放不正确的现象。本文对偏瘫患者早期实施良肢位摆放的康复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5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1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排除意识障碍、精神疾患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56例、57例。观察组56例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47~79岁,平均(65.39±3.78)岁,发病时间1h~8d,平均(3.47±0.98)d;对照组57例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47~78岁,平均(65.19±3.65)岁,发病时间1h~9d,平均(3.39±0.94)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方法、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观察组给予早期实施良肢位摆放的康复护理。(1)组建康复护理团队:组建由神经内科医师、护士、康复科医师、护士组建的康复护理团队,所有成员均接受过良肢位摆放规范的培训。为患者制定早期良肢位摆放的康复护理计划。(2)摆放方法,仰卧位:患者面向患侧,胸椎保持中立位。于患侧上肢与肩部下垫软垫,凸出肩胛骨,肩关节呈外旋外展位;患侧腕关节背屈,手指自然伸展,手心向上;将垫枕置于患侧臀部凸出盆骨,以防止髋关节移位。将毛巾卷置于膝关节下,使其呈微屈曲位。患侧卧位:
将患侧腿部放于下方,稍微屈曲膝关节、髋关节;将垫枕置于腰部、
背部、髋关节部,躯干略向后仰,患侧肩部稍微向前伸,以避免肩部受压。患侧上肢前伸,肘关节伸直,手心向上,自然置于床上。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下垫软枕,自然伸展,膝、髋关节下垫软枕,呈屈曲位,将软枕垫于足部。健侧上肢呈放松状态,下肢自然伸直。(3)床上坐位:将软枕置于背部下方,躯干呈弯曲状,髋关节与胯骨垂直,手臂伸直。臀部下置垫枕,膝关节下垫软枕,屈曲60°,足呈中立位。(4)轮椅坐位:身体上部伸直,臀部靠近轮椅靠背处,手臂略弯曲,置于轮椅扶手上,大腿与膝盖成垂直角度[6]。每2 h改变1次患者体位,以免身体产生患疮。
1.3 观察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总分均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ADl、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ADL、Fugl-Meyer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DL、Fugl-Meyer评分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3%(5/56),其中肩关节脱位1例、关节肌肉痉挛4例;对照组为26.32%(15/57),其关节肌肉痉挛9例、肩关节脱位3例、足内翻下垂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6,P<0.05)。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若早期不进行良肢位摆放,其肌肉长时间处于静止收缩期,会导致诸多生理变化,影响肌肉功能恢复;但若随意摆放肢体,可能会引起肢体功能异常加重[4]。良肢位摆放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手段,可防止肢体痉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预防关节肌肉挛缩、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良肢位摆放为患者进一步的康复训练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对早期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及良肢位摆放的认知,依从性不佳,常常影响患者康复治疗的进行及康复效果。因此,因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其对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的认知和重视。
本组资料中,康复护理后,观察组ADL、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资料报道一致[4-5]。提示良肢位摆放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总之,早期实施良肢位摆放对提高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明显的优势,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实施不需要特殊设备的辅助,不增加医疗费用,实施方便,仅需要掌握良肢位摆放的技巧和要领即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