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航线维修岗位需求的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
2019-04-25周利敏
周利敏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随着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广泛实施,职业院校面向行业核心就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近年来,我国民航运输业快速发展,国内开设飞机维修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已达近百所,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岗位是航线维修,以飞机维修专业的《涡轮发动机结构与维修》课程为例,作为培养学生掌握航空发动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与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设计不够科学,没有充分融合民航规章和岗位工作的要求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不利于提升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学习成效,因此面向航线维修岗位的需求对发动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面向岗位需求重构教学内容
1.1 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为有效开展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匹配度,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技能属性,首先对航线维修岗位航前、短停和航后等不同阶段的典型发动机维护工作任务进行了梳理分析,研究表明航空公司航线维修岗位中的发动机维护工作任务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发动机结构的检查更换工作、发动机系统的检查测试工作和发动机维护相关的勤务工作。正常情况下,航空公司航线维修岗位工作中涉及的发动机相关工作任务比较稳定,表1是国内多个航空公司航线维修工卡中涉及的典型发动机维护工作任务。
教学改革过程中,依据民航业航线维修岗位对飞机维修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职业技能型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要理解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熟悉发动机主要部件和系统的构造,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发动机维护的基本技能,并能对发动机出现的一般故障进行简单分析。作为一门专业核心技能型课程,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各个环节[1]都要围绕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改革,重构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实现高职院校飞机维修专业发动机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航空公司航线维修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
表1 航线维修岗位的典型发动机维护工作任务
1.2 教学内容重构设计
在民航机务维修领域,《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考试大纲》和《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等民航规章对飞机维修人员掌握燃气涡轮发动机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了明确规定[2-3],涉及发动机基本知识、发动机性能、主要部件、轴承和封严、发动机滑油系统、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空气系统、发动机启动和点火系统、发动机指示系统、发动机操纵系统、反推装置、辅助动力装置、附件驱动装置、动力装置安装、发动机监控和地面操作等相关内容。上述内容相关的维护工作任务在飞机维修手册相应章节均有详细介绍,以波音B737-300飞机维修手册为例,动力系统相关的维护工作任务分布在49和70~80等12个章节中,其中49章为辅助动力装置,70到80章分别为发动机标准施工、动力装置、发动机结构、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点火系统、空气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动机指示系统、排气系统、滑油系统、启动系统等主题。实际上,航线维修岗位的维护工作任务均来自飞机维修手册,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参考飞机维修手册中的工作任务设计实践项目是科学的,可以使课程教学内容有效满足航线维修岗位的要求。
为有效融入航线维修岗位工作对发动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在课程不同章节的理论内容中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实现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时,根据课程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5个模块,同时以学校的波音B737-300飞机为实践项目教学平台,根据不同模块理论知识相关的岗位工作任务情况分别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应的实践项目,实践项目设计以航线维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参考依据,同时考虑定检维修和部件维修等岗位的需求,科学引入飞机维修手册中的发动机维护工作任务,整理形成了基于工卡的课程实践项目库。综合考虑航线维修岗位工作和民航规章执照考试的要求,构建了一种面向航线维修岗位需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方案,见表2。
表2 融合实践项目的模块化课程设计方案
2 围绕岗位需求制定教学策略
根据调研了解,国内高职院校飞机维修专业的发动机课程学时普遍在64学时左右,课程理论知识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教师采用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步教学比较困难。为突破此难点,教学改革时采用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4],线上课堂使用“超星学习通”在线平台主要开展课程理论知识自主学习、主题讨论和模块测验等教学任务,线下课堂主要用于巩固重难点理论知识、案例研讨和基于波音B737-300飞机开展实践项目等教学任务。同时,为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成效,教学改革时采用了以下措施。
2.1 基于任务情境开展课程实践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为主的互交式教学,可以改善传统教学的枯燥以及内容的单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教学实践研究表明[5],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对高职学生而言,是一个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识水平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学习情境,把知识点融入到实践项目中,可以促进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6]。学校建设有与航空公司机务维修工作环境相似的实训条件,学生在课堂中基于个人或团队开展波音B737-300发动机维护实践项目时,实践训练过程与飞机维修人员“领取工卡-借用工具-项目检查-签字放行”的工作过程相似,有效构建了与航空公司机务维修人员完成航线维修工作任务相似的学习情境。
2.2 围绕排故过程开展故障案例分析研讨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参与案例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发动机维护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航线维修岗位工作中,飞机维修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排故分析能力,过目视检查等方法对飞机主要结构和系统进行检查后,发现故障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排故分析,从而保障飞机持续适航。对于职业院校飞机维修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动机排故分析能力对将来有效胜任岗位工作很重要,依托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发动机排故分析的基础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改革时,使用合作企业杭州圆通货运航空有限公司提供的飞机故障案例分析培训教材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在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波音737飞机的发动机故障案例分析研讨,教师会结合课程模块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堂研讨的案例,学生在课前会进行预习,课中会有小组讨论和分析汇报。同时,任课教师邀请民航资深飞机维修工程师和学生交流发动机排故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飞机维修排故分析的过程。以案例研讨为基础,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建立发动机排故分析的基础能力,有效满足核心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2.3 按照民航规章要求设计课程考核方案
设计科学的考核方式对于有效开展课程教学非常重要,混合式教学课程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教学对象、学科内容、学习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7]。本课程传统的考核内容有学生的课堂出勤、课程作业、课堂表现、理论考试等要素组成。显而易见,考核内容基本不涉及技能考核,对课程学习中涉及的专业技能考察缺失,难以体现工作岗位对专业课程相关技能的要求,与民航飞机维修基础执照考试的要求相比尚有不足之处。
为更加客观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效,在参考民航飞机维修基础执照考试规章要求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航空公司航线维修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从知识、技能和素养等维度设计了课程的考核方案,合理增加线上学习时长、线上讨论参与情况等符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内容,以及发动机维护任务手册查询、部件识别和实践训练等航线维修岗位工作相关的考核内容,同时根据课程实践项目中的参与表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科学设计不同考核内容在课程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有效构建了发动机课程的考核方案,见表3。
表3 融合岗位要求的发动机课程考核方案
3 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为充分了解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研究中对教改前后2016级(85位)和2017级(88位)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比较分析教学改革的成效,为持续完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中,主要从教学方法、实践项目和考核方案等方面对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3.1 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可度
通过对学校飞机维修专业173位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使用在线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成效自我评价进行了调查,其中92%的学生对使用在线平台开展学习的成效持积极态度,表明混合式教学法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同时,调查数据(表4)表明,教学改革后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认可达到100%,其中7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科学有效,23%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效果良好;相比于2016级学生,认为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学生比例增加了25%,并且没有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效果一般。比较分析看出,面向航线维修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是有效的,学生对教改后的教学方法认可度很高。
表4 教改前后的教学方法有效性评价
3.2 实践项目提升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的参与感
通过对学生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明显可以看到,教学改革前后学生普遍认为课程中的实践项目对自身提高专业技能具有促进作用,表明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融入岗位工作任务相关的实践项目是正确的思路,不仅符合岗位工作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需求。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后所有学生认为课程实践项目对自己的技能学习具有较大和很大的作用,其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学生人数显著增长(见图1),进一步说明了依托实践项目创设学习情境,以个人或团队完成实践项目学习,符合技能学习的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图1 课程实践项目对技能学习的作用
3.3 考核方案增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获得感
通过调查学生对课程新考核方案的看法,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后的考核方案总体评价很高,97%的同学认为考核方案有效(见图2),考核分数有效反映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情况。实践表明,与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案相比,新考核方案有效融合了航线维修岗位对学生掌握发动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可以增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获得感。同时,新考核方案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效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熟练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既要养成线上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要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和案例研讨,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图2 课程考核方案的有效性评价
4 结 语
为持续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核心技能型课程的教学成效,从飞机维修专业学生核心就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科学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效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对飞机维修专业的发动机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成效。同时,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加快建设标准化的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库,完善课程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设计不同内容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发动机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