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稳解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2019-04-25湖北
湖北
论述类文本说理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其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文章说理性和逻辑性的过程。阅读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以及精准细致程度决定着解读文章的正确程度。 根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近两年高考试题的变化,我们在备考论述类文本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围绕“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阅读基点和训练要点,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言,重要的不是题量的多少,而是训练是否得法,掌握方法尤为关键。综合论述类文本特点以及近年考题特点,笔者认为训练学生画好思维导图并巧用思维导图,对提高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有帮助。
论述类文本的思维导图实际就是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层次间逻辑关系等的简洁示意图。它可以提纲挈领地把全篇或局部的内容要点、层次结构、逻辑关系等醒目地呈现出来。
如何给论述类文本画思维导图?笔者以2017年全国卷Ⅲ的《留住乡愁》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快速通读全文,结合文末标题、各段中心句,锁定文本的中心观点以及分论点,整体了解段落层次结构,把握整体论证思路,画出第一层面的简图。通过该步骤可知,文本主要谈留住乡愁的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全文为总分结构,从“留住”“呵护”“活化”三个层面以递进结构逐层论述。其次,精读每一段(或每一层),锁定每一段(或每一层)的中心句(总起句或总结句),如果没有则要概括段意(或层意),弄清每段(或每层)是如何围绕它们展开论述的。注意画出标志性词语:表层次的词语(例如“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表逻辑关系的词语(例如因果、转折、并列等关系词语),揭示段与段(或层与层)的逻辑关系的句子,显示论证方法的词语(如“例如”“其实”“与之相反”)。弄清每层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方法,是如何进行论证的。之后在第一层面的简图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并进行第二层面的简要绘画。《留住乡愁》中这些标志性的地方很容易找出来,笔者在此便不一一举例。运用此法画出《留住乡愁》思维导图。
学生在对文本做整体性阅读、局部精读时,首先应厘清文本内容要点、组织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然后用思维导图将它们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删繁就简,使要点和关系鲜明、醒目。在此基础上,运用此图解答侧重逻辑分析的题目就会游刃有余。下面以2017年全国卷Ⅲ《留住乡愁》、2018年全国卷Ⅰ《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的真题为例,说明画准思维导图并运用思维导图解题的重要性以及显著效果。
例:2017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此题涉及对全文以及局部内容的理解分析。参照思维导图可知A项出自第一段,由导图第三个竖框“正确措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可知A项以偏概全。B项从每一层的可行性可知“完好保存”与原文矛盾。尤其是第二段的“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可以证明不是“完好保存”。C项根据思维导图可快速锁定在第三段第二层。选项将原文论据“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进行了压缩,删掉了例子,概括性论据证明的观点与第三段的中心句一致,所以C项正确。D项混淆关系,对照导图可知选项出自第四段,可快速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地方“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之”代“活化乡村记忆”,该句强调的是相关公共设施与活化乡村记忆的配套,而不是使乡村记忆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主宾颠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对文本整体论证思路做了概括分析,参看思维导图可知“留住、呵护、活化乡村记忆”三层之间是递进关系,必要性、可行性可参见导图对应的句子,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参见导图可知它是对第二段第一层的论证思路做概括分析,正确。C项从导图可知“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是对第二段最后一层的分析,没有“举例”的论证方法,可见“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属于无中生有。D项从第一段中心论点提出的背景可知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此题B项很容易看出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可由原文第三段末句找到对应,而此段论述“呵护”乡村记忆,可见选项“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推断是错误的。
下面以2018年全国卷Ⅰ《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思维导图做进一步说明。
例:2018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解析:此题D项错误明显,第二段思维导图表明“新子学”有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即“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可见“新子学”没有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而且文本第四段说“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运用演绎推理可知“新子学”应是“基于”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解析:从整体看,文本花了较多的笔墨谈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联系,两者的差异仅仅在第三段结尾提及,并且没有展开论述,当然就没有对比论证方法。其他从思维导图可知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解析:A项“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属于“照着讲”,“进一步阐发”属于“接着讲”,那么二者“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显然错误,与文本的观点矛盾。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显然错误,文本说“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选项把“仅仅停留”“可能”等限制性词语都删去了,不仅改变了结果的条件,而且把可能性的结果说成了必然结果。 D项“照着讲”与“接着讲”是无法分离、总是相互渗入的关系,“逐渐过渡”不合二者的关系。B项是对第三段第二层的概括。
通过对以上两篇全国卷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两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一个选项直接出自原文某一处的很少,大多选项在设题时不再是照搬原文或仅稍加改造,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的词语概念与内涵的细微差别,更多的是着眼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的考查,对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现如今,命题时多采用一种具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也常常包含了一定的逻辑推断内容,隐含了对逻辑思维、逻辑分析的要求。命题人要求考生不仅要题文对照、词句对比,更要善于整合分析和变化分析,注重关系对比(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注重依据和结论的对比,注重论证思路的概括分析,还要善于逻辑推断。而这些都是学生的短板。那么,怎样化短板为长板?笔者认为绘制并运用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画思维导图的过程,恰恰就是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弄清彼此间的逻辑关联、把握论证思路等的过程。而且这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这也是在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包括概括能力、逻辑关系分析能力、逻辑错误辨析能力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由于时间等关系,学生在考场时不必追求精彩的导图,可将其表现得更精简些,甚至可以在原文勾画这些要点并做简要点注。但平时训练时一定要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