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衔接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分析

2019-04-25马丽华

医药前沿 2019年7期
关键词:急诊科心肌梗死我院

马丽华

(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山西 大同 037003)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院前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室速和室颤。因此120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的无缝衔接,从一定程度上既可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挽救患者生命,又可以争分夺秒挽救坏死心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2月由120院前急救到达我院急诊抢救,进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42~83岁;其中常规组30例,男性26例,女性4例,患者采用常规120院前急救,经急诊抢救完成术前准备后进行急诊PCI治疗;优化组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患者通过拨打我院胸痛急救电话,我院120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优化衔接完成术前准备后进行急诊PCI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120院前急救,包括吸氧、生命体征监测、十二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测、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到达我院后进入抢救室,立即通知医生,确认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扁鹊飞救”系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开启蓝牙腕带监控相关时间点,与此同时,绿色通道办理住院手续,通知心内科二线医生,口服“一包药”(拜阿司匹林300毫克、替格瑞洛180毫克),吸氧(吸氧流量4升/分),于左上肢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静脉采血查快速肌钙蛋白,做术前准备备皮,碘海醇过敏实验,同时心内科二线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通知导管团队到达导管室,最后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监护除颤仪和院内转运急救箱送至导管室,完成交接。优化组:患者通过拨打我院胸痛急救电话,由我院经胸痛急救流程专业培训的医生和护士完成院前急救,包括评估患者病情,高度怀疑患者由120护士先行完成十二导联心电图,确认ST段抬高者,给予远程挂号,使用扁鹊飞救系统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打开蓝牙腕带采集相关时间点,患者相关信息(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和心电监护图形)通过无线网络系统传送到我院急诊科和心内科二线医生手机,急诊科做好接诊该患者的准备,心内科医生获取信息后分析,电话通知急P团队到位。同时患者在120急救车上口服“一包药”(拜阿司匹林300毫克、替格瑞洛180毫克),吸氧(吸氧流量4升/分),于左上肢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转运途中向家属介绍该疾病相关知识,到达我院急诊抢救室时,急诊医生利用远程挂号已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心内科二线医生已经到位,与患者家属谈话讨论治疗方案。抢救室护士为患者采血查快速肌钙蛋白和术前准备,完成碘海醇过敏实验,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监护除颤仪和院内转运急救箱送至导管室,完成交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病-FMC时间(发病到首次接触医疗服务时间)、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首次接触医疗服务到球囊扩张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合格率(FMC-to-B时间<2小时)和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发病-FMC时间(发病到首次接触医疗服务时间)、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首次接触医疗服务到球囊扩张时间)比较

优化组的患者的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的患者的发病-FMC时间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病-FMC时间、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s,min)

表1 两组患者发病-FMC时间、进出急诊时间、FMC-to-B时间(±s,min)

?

2.2 两组患者符合胸痛中心急诊PCI的合格率比较

优化组患者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符合胸痛中心急诊PCI合格率[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加剧,坏死范围增加,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针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目标就是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迅速恢复重建冠脉血运,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国内外研究表明:发病后6h内重建冠脉血运患者的病死率可降至 5%~6%,发病后1h内得到有效救治的患者,其病死率可下降至1.2%。美国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指南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应在到院后30min内即开始溶栓或90min内行直接PCI治疗,且指南推荐将直接PCI作为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首选策略(Ⅰ类),D-to-B时间(FMC-to-B时间)是评价急诊PCI的重要指标。因此,急诊PCI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尽可能缩短时间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细胞,提高患者生存率。指南推荐D-to-B时间在90分钟以内,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扩大,院前急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转运功能。将急诊急救向前延伸到院前急救,并与之无缝对接,会避免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我院优化组30例患者中有2例未达标,均是由于患者在急诊科抢救期间发生室颤。因此,对院前急救和急诊救护流程的优化改良、使之更适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需求迫在眉睫。优化急救流程可有效缩短患者急救平均时间,更快行PCI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急救流程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优化急救流程充分发挥了急救团队的优势。多科室按照制定的流程明确工作职责,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推进;合理排序、组合操作,确保了急救时间的最短化;规范路径与医师诊疗完全同步,使护士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无缝衔接院前急救和急诊抢救,可以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能更好地挽救生命,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急诊科心肌梗死我院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