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5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9-04-25李敏朱鸿静通讯作者张春梅荣耕

医药前沿 2019年7期
关键词:腔隙腺肌症平滑肌

李敏 朱鸿静(通讯作者) 张春梅 荣耕

(1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病理科 重庆 402260)

(2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病理科 重庆 402460)

腺瘤样瘤(adenoma toidtumors,AT)为间皮起源的特殊生殖道肿瘤,男女均可发生,在女性可见于子宫、输卵管、卵巢[1]。为了提高临床及病理医生对AT的正确认识,本文收集了75例子宫AT,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分析探讨漏误诊原因、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AT的诊断正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重庆荣昌区人民医院2012年9月—2017年10月间因各种原因行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以及子宫肌瘤标本3926例,经病理确诊为子宫AT共75例,占1.91%(75/3926)。其中江津区中心医院确诊30例,荣昌区人民医院确诊45例。患者年龄25~51岁,平均39.6岁,其中20~29岁15例,30~39岁21例,40~49岁36例(占48%),50~60岁3例。

1.2 方法

术后标本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染色。所用即用型抗体包括CKpan、Vimentin、D2-40、Calretinin(CR)、Mesothelial cell(MC)、CD34、CK7、CK14、CK18、CK5/6、CEA、EMA、SMA、S100、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常规高压抗原修复,每种抗体均设阳性和阴性对照。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结果判断

胞浆、胞膜着色,棕黄色,且着色强度高于背景,着色细胞比例≥10%即为阳性。阳性细胞百分率:<10%为(-),10%~25%为(+),26%~50%为(2+),51%~75%为(3+),>75%为(4+)。

2.结果

2.1 巨检

75例肿瘤多位于子宫肌壁间,均无明确包膜,其中54例界限较清,21例边界欠清,与周围宫壁平滑肌组织有移行。直径0.6~14cm,平均3.5cm。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质韧,部分区域可见大小不等腔隙样结构。

2.2 镜检

肿瘤由腺样、腔隙样或脉管样结构及周围多少不等的胶原、弹力纤维和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的平滑肌纤维组成,腔隙内衬形态温和的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多数腔隙内衬上皮不明显,部分腔内可见稀薄淡染的黏液样物,少数腔内可见脱落的上皮样细胞。其中2例肿瘤细胞胞浆空亮,细胞核偏位似“印戒样细胞”在肌间浸润。均未见明确核分裂像和出血、坏死。

2.3 免疫表型

肿瘤细胞MC、CR、D2-40、CKpan、CK7、CK18、Vimentin均阳性,其中3例CK5/6阳性;CK14、SMA、CD34、EMA、CEA、S100阴性,间质成分SMA和vimentin显示不同强度的阳性,Ki-67增殖指数≤5%,见表。

表 75例A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讨论

子宫AT是女性生殖系统中一种少见的良性间皮性肿瘤,常与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症同时发生,切除后没有复发及转移危险[2]。国内文献报道检出率为0.97%~2.7%[3]。本组检出率为1.91%(75/3926),患者平均年龄39.6岁,合并平滑肌瘤和(或)腺肌症占48%(36/75),与文献相符。

子宫AT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中位数年龄42岁。临床常因体检、妊娠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异常出血、经期延长、腰胀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当合并子宫其他病变时,可表现相应的症状。

子宫AT组织学形态与多种肿瘤形态学改变有重叠,所以需与子宫淋巴管瘤、血管瘤、子宫血管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瘤脂肪变性或平滑肌脂肪瘤、子宫平滑肌瘤、腺肌症或腺肌瘤、腺癌(印戒细胞癌)、恶性间皮瘤、中肾管瘤相鉴别。

掌握子宫A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当有多个瘤块的时候需全面取材,仔细镜下观察,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才能有效避免漏诊、误诊和误治的发生,提高AT的诊断正确率。当CK5/6明确的高表达、Ki67增值指数高表达时,提示有恶性间皮瘤的可能,需警惕。

猜你喜欢

腔隙腺肌症平滑肌
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
静脉超声造影对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前循环血管狭窄与老年患者腔隙或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CT发现腔隙增多是怎么一回事?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
超声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的鉴别作用
子宫内放置曼月乐节育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