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创出经典 工夫在壶外
——清代陈曼生、梅调鼎紫砂文人壶享誉古今之启示

2019-04-25竺济法

中国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玉成铭文紫砂壶

□ 竺济法

“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

这是当代紫砂界对文人壶的评价。

紫砂文人壶是指文人名人参与设计、创作、制作或刻绘的紫砂壶,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人重名节,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以紫砂壶寄托情怀、慰藉心灵是文人特有的方式。文人壶适合掌上或案头把玩,耐人寻味,喜闻乐见,这是其魅力所在。

宜兴是紫砂壶原产地、发祥地,是闻名中外的紫砂壶之都。一般认为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明中叶宜兴进士吴颐山家僮供春(约1506—1566),是第一位制作紫砂壶之名人。令人惊讶的是,古今最负盛名的曼生壶、玉成窑紫砂文人壶之领军人物陈曼生、梅调鼎,却分别是浙江杭州和慈溪人,其奥秘何在?初步探索,有以下几大共同特点。

一、书画大家,尤爱紫砂

陈曼生、梅调鼎分别是清代书画大家,文化名人,国学造诣高深,且深爱紫砂壶。

陈曼生,即陈鸿寿(1768—1822),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书画家、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工诗文、书画,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行书峭拔隽雅、分书开张纵横,独步有清一代。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曾任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善制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享誉紫砂界。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陈曼生在《茗壶菊花图》题款:“余又爱壶,并亦有制壶之癖。”陈曼生爱壶、制壶,得益于他担任过宜兴邻县溧阳知县,两地相距仅45 km。

陈曼生《茗壶菊花图》

梅调鼎(1839—1906),字廷宽,号友竹、赧翁等。浙东书风开创者。慈溪慈城(今浙江宁波江北区慈城人)。应试时因书法不合“馆阁体”而被拒,从此放弃科举,发愤练习书法,初学颜体,再学王羲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心魏碑,旁及诸家,兼收并蓄,博众所长,融会贯通,刚柔相济,独树一帜。其书风高逸,是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当代宁波籍书法大师称其书法:“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260年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据说日本称其为“清代王羲之”,有《注韩室诗存》《梅赧翁山谷梅花诗真迹》《赧翁集锦》存世,《梅调鼎书法集》2013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梅调鼎称同好为壶痴、骚人,在一款瓦当造型的《瓦当壶》题诗中,流露出他对紫砂壶的痴爱和创办玉成窑之初衷:半瓦神泥也逐鹿,延年本是人生福。壶痴骚人会浙宁,一片冰心在此壶。

中国传统书画家讲究诗、书、画、印,陈曼生四美兼具,梅调鼎未见其画。他们深厚的国学底蕴为其他紫砂名家难以比肩,可以说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二、名家领军,团队合作

曼生壶、玉成窑紫砂壶的第二个特点是名家领衔,团队合作。

陈曼生多年为官,交游甚广,周围有不少趣味相投的文人好友,宁愿悭吝自己,绝不会亏待朋友。由叶衍兰、叶恭绰编著之《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称其“先生家故贫(空),而豪宕白喜……所居室庐狭隘。四方贤隽莫不踵门纳交,酒宴琴歌,座上恒满。好施与缓急叩门至典质借贷以应。迨登仕版,名流益往归之署舍,至不能容,各满其意以去。性复廉洁,不妄取一钱。自奉节啬而宾客酬酢备极丰瞻。”公余之暇“与同人觞咏流连,无闻寒暑”。

与陈曼生往来之文人壶友,主要有改琦、汪鸿、郭麐(字祥伯,号频迦)、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陈曼生尤为器重郭频迦,紫砂壶之设计制作,部分款识由其本人所为,不少则由郭频迦主刻。今藏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处的曼生壶,有不少“频迦”“祥伯”落款。与其合作的制壶名家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另有邵二泉、吴月亭、蒋万泉等。现存壶把、壶底有“彭年”“阿曼陀室”(陈曼生为杨氏兄妹所辟工作室名)落款的,均由陈曼生设计题款、杨彭年制作。

梅调鼎嗜茶爱壶,大约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依靠爱好紫砂壶的当地和上海同乡的资助,在慈城林家院内(今为待改造闲置厂房),创办浙宁玉成窑。

﹃浙宁玉成窑﹄窑铭

“玉成”系敬辞,意为成全,用作紫砂窑名,寓意紫砂壶身价不凡,可与美玉媲美。

参与玉成窑的书画、金石名家有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徐三庚、周存伯、黄山寿、陈山农等,制壶艺人绍兴人何心舟和王东石等人,多由梅调鼎负责设计题铭。

玉成窑泥料从宜兴采购,多是本山绿泥,烧成白中泛黄,脂如玉色,宛如珠绯。产品以紫砂壶为主,另有笔筒、水盂、笔洗、笔架等文房四宝和其他杂件,多数有“玉成窑”“林园”“调鼎”等落款。玉成窑烧制窑数有限,数量不多,但品位甚高,均为精品[1]。

三、造型独特别致,铭文独具匠心

曼生壶、玉成窑紫砂壶的第二个特点是造型别致,铭文独具匠心,融造型、文学、书法、篆刻艺术于一壶,曼生壶另有山水花鸟画。

“曼生十八式”是曼生壶主要款式,分别为石铫、汲直、却月、横云、百纳、合欢、春胜、古春、饮虹、瓜形、合斗、圆珠、乳鼎、天鸡、葫芦、镜瓦、棋奁、方壶。其实传世曼生壶远不止十八式,“十八式”只是形容其多。

曼生壶多有原创铭文。如仿古井阑壶,壶身一侧刻了一首五言诗并落款:“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阑。留传千万代,名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沾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

另一侧铭文曰:“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古井阑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

说明该壶乃仿唐代零陵寺井阑为式。壶底篆书阳文“阿曼陀室”方印,把下有篆书阳文“彭年”小方印。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仿古井阑壶

梅调鼎参与设计制作的博浪锥壶、秦权壶、汉铎壶、笠翁壶、瓜娄壶等均造型独特,尤其是将历史事件与名人、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等融入小小紫砂壶,铭文独具匠心,清新可诵,妙趣横生,比曼生壶更胜一筹。最有意义的当数博浪椎壶,其铭文为:“博浪椎,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

该壶的创意造型源于历史事件张良刺秦王。博浪椎原为一种特制铁器,张良遣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惜未击中。铭文之意为当年铁制博浪椎用于刺杀秦始皇,如今紫砂博浪椎壶则用来鉴赏品茗,可谓彼一时、此一时也。此铭还有更深的含义:该壶制于清末,时外敌入侵,满清王朝对外软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对内腐败民不聊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者托物寄情,体现了既忧国忧民又无力救国的无奈情怀。酌文撰句到这个份上,足见他的独特匠心与深厚功底[2]。

博浪椎壶

博浪椎壶原为唐云所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汉铎壶铭文云:“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

第一句是说壶型来源汉铎。第二句“土既代金”点出了紫砂壶虽是陶土制作,但价比黄金,清人汪文柏赠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陶器行》诗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3]。“茶当呼荼”说的是唐代之前两字同用的典故。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一句关于气象的谚语。旧时老房子屋柱下面均有石质柱础,如柱础湿润冒汗,说明天气将会由晴转雨。玉成窑柱础壶铭文点出了这一自然现象:“久晴何日雨,问我我不语。请君一杯茶,柱础看君家。”用注茶壶润比喻础润而雨堪称巧妙。

瓜娄壶之铭文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生于棚,可以羹。制为壶,饮者卢。”瓜娄系一种葫芦科圆形瓜类,除瓜可供食用外,瓜子及根可药用,有宽胸润肺、化痰清热的作用。“卢”即写出《七碗茶歌》、誉为“亚圣”之卢仝,寓意饮者都可成为卢仝那样的茶仙。

唐云收藏的玉成窑瓜娄壶

这些壶铭机智幽默,充满生活情趣,思维活跃,心态恬然自适,这与梅调鼎呆板、近乎迂腐的处世态度大相径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上述特定因素使得曼生壶、玉成窑紫砂壶成为文人壶之标杆,壶随字贵,尤其是近年拍卖的玉成窑紫砂壶每把均以数百万元计价,价超金玉,真是“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轰动紫砂界。当代制壶高手云集,书画名家繁多,虽不乏名家题字铭文,但多是类似“茶可清心”“发乎神农氏”等只言片语,离文人壶之雅称尚有距离。

当代何以无法超越曼生壶、玉成窑文人壶?笔者以为主要有三难:一是造型。历代紫砂壶款式无数,万变难离其宗;二是独具匠心之铭文。如梅调鼎那样将历史事件、名人事迹、人生哲理等融于壶中,原创贯通茗、壶与国学之优美文辞,谈何容易;三是淡泊利欲之心态。乡贤国画大师潘天寿有云:“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当代重利欲,这也是一大障碍。

著名画家、壶痴唐云(1910—1993)收藏过8把曼生壶,多把玉成窑紫砂壶,品格高尚、大气坦荡,本可以成为新时代文人壶之领军人物,惜生不逢时,上世纪90年代紫砂壶兴起之时,已经年迈,未几仙逝。

宁波玉成窑紫砂研究所所长、宁波茶文化博物院院长张生,是海内外玉成窑紫砂收藏、研究、传承第一人,紫砂壶产业风生水起,受到天福、八马等著名茶企青睐。张生又善交游,与多位海内外书画家、艺术家友善,经常聘请到宁波指导研讨。期待优秀文人壶在宁波传承、创新。

一管之见,请方家见教。

猜你喜欢

玉成铭文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一担银圆示忠诚
浅析玉成窑器物的艺术风格
高玉成蒸发事件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三道粱
购买紫砂壶4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