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
2019-04-24马明
马明
摘 要:学校教育是有序教育,家庭教育是无序教育。现实生活中,由于部分家长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和认知,加之自身素质较低,无序教育就会冲击学校教育。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序对接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同发展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高中生从入学起所面临的高考压力,就已经决定他们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式教育,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如果单纯从时间段上划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只是一天的,而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天的;如果从学生入学时的年龄上来看,高中生入学年龄大都在十七岁左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具雏形,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的总体目標上一致,但由于实施教育的主体的认知和自身素质不同,常常会出现衔接的偏差。
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场所,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教育的内容系统、手段有效、形式稳定,教育的主体是都接受过专业技能学习的教育工作者,因而学校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有序教育。而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的主体则责无旁贷地由父母承担,但由于部分父母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认知,再加上自身素质较低,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家庭教育的无序性冲击着学校教育的有序性。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件事,高三第三次月考结束后,我班一位女生已落在了最后一名。家长会后,焦虑的母亲找到了我说:“我家这孩子,为了不影响她,我们连大气都不敢出。”没有多说什么,我让学生将该生找了来。刚刚还喜笑颜开的她,看出母亲和她谈成绩,眼泪顿时像断了线的珠子。“宝贝,别哭,别哭!”母亲忙劝。面对这位母亲的束手无策,我想起高二的一天晚上8点,这位学生的家教老师向我咨询她家长的电话,说她没去补课。随后家长还给我谎报孩子补习后刚回家。其实这样的例子司空见惯,但它所反映出的尖锐问题则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问题。
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做人,得有起码的是非标准,要具备基本的担当意识。那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结合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品德培养方面看。虽然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教育都是从正面进行引导,但家庭教育中,家长对社会负面影响的不正确理解,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因而,老师在课堂上一节课的功效,抵不过家长的一句话。
高二临近期末时,有位学生由于学习、纪律等问题,我请来了他的家长。谈话后,学生保证努力学习、尽量少犯错乃至不犯错。三方皆大欢喜,但学生放学后却离家出走了。晚上8点,学生家长开始给我打电话,每隔一小时通话一次。期间,我问了多位他的好友,都劝我说:“马老师,没事的,他就是怕他父亲打他,明天他就会正常到校上课的。”第二天,我一进教室,就见该生的书包在座位上,他依然像没事人一样,照常去抬水。我知道,他的父亲因为在铁路工作,一周也回不了几次家,而他的母亲则在外地工作,他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
其次,从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看,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效率低、习惯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我班有位看上去文弱的男孩,可是母亲只要提起就懊悔:“当初他惯坏了。”这些从一开始就带有“硬伤”的孩子,不仅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也差。
还有一位从离异家庭走出来的女孩,她自私、任性、率性而为,目无尊长、缺乏教养。她告诉我,5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她对继父没有任何称呼,在她眼中,母亲再婚后又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已成为多余。该生容易受情绪影响,学习习惯差,意志力薄弱,成绩也是大起大落。
最后,从行为规范的遵守方面看。作为一名中学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本是中学生的分内之责。但是对部分高中生,尤其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来说,却成为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记得一次国庆刚结束,周一早上,我惊讶地发现班上多了一位“外国朋友”。问其为何染发,她说母亲给她染的,只想好看。与她母亲通话时告诉我:“不知道学校不让染发。”这又使我想起了班上另一位女生,本来挺好的长发,非要扭成个麻花辫。无奈之下,我只能在班会课上重申发型要求,可不曾想又惊动了家长,有人还异常气愤地前来质问。每每想到那些在老师眼皮底下还“有模有样”的学生,一逮住机会,就把自己打扮得“奇形怪状”,我真的心痛!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序衔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那就是让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共同参与进来,即:教师、家长、学生承担的各自的担当,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这三个方面中,我认为责任最重大也最艰难的就是班主任,因为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衔接,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作为班主任老师从接手新的班级开始,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至关重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班主任只有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也才能避免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偏差,而造成教育的尴尬。
参考文献:
[1]王烨.学校、家庭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
[2]李诗玉.协作、融合、双赢:浅谈现代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家庭教育的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