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9-04-24计辉
计辉
摘 要: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是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以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明确新课改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要求,深层探索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展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此实现预期设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理念全面推广后,社会各界开始全面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培育工作的同时,承担起素质教育的责任。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主要用来研究物质、影响及运动规律等内容。对初中物理而言,其所学的内容都属于基础知识,因此非常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传递物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下面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进行教学工作。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的再一次认识,并目睹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奋斗的过程。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曾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因此,对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初中物理工作来说,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递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和机遇,促使他们在实践应用中更好地理解和熟练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运动与力”时,可以结合理论提出者牛顿的有关历史进行教学指导,像“牛顿是在哪种情况下提出力的”“牛顿有关力的理论有哪些”等,学生在正式学习时可以带着问题进行有方向性的探索,若是遇到不了解的情况,或学生理解范围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见解。当然,这些问题也可以在正式上课前提出,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网络、图书中寻找答案,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1]。
另一方面,从客观角度评价他人。不管是谁在评价科学家时都会加入主观因素,这样极容易产生片面结论,进而忽视事情的另一面。以亚里士多德为例,有的人认为他是反面教材,而有的人认为正是因为他,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才能对力有所研究,并提出相对的理论。了解历史发展情况可知,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的一名思想家,他提出的思想观念至今都在影响着世人,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他提出的思想观念,从客观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但可以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包容他人等精神,这符合核心素养提出的教学观念。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有诗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而言,为了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师首先要解决物理知识过于抽象的问题,若继续沿用传统教学观念,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和探索的平台,促使学生依据实验探究,在自主分析中明确知识的规律,以此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将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串、并联电路的设计”时,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留下十多分钟的时间,为学生准备充足的零件,而后组织他们进行电路的串并联,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串并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寻找家里不要的小电器进行电路观察,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优化学生的审美水平
对初中物理而言,其最大的美就是科学美和自然美,不但展现于自然现象中,而且融入理论知识中。初中物理教师要在研究物理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现物理理论的统一美和简单美。虽然物理知识讲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其具备的内在规律非常明确。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案例进行指导教学。如酷爱游泳的人,会到深海里遨游,此时若想平常在游泳馆里一样直接穿泳衣下水,很难保障人体安全,这就需要他们穿上专业的抗压服,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海里的压强较大,人体承受不了,穿特制潜水服可以抵抗绝大部分水的压力,保证人体不受伤害。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中蕴含的物理美,不但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且会构建审美意识,这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2]。
综上所述,在现代初中物理教学中,核心素养一直都是学科关注的焦点。了解以往教学情况可知,在核心素养下教师不能继續沿用传统教学观念,要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推广,注重将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及思想等落实到实验教学中,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波.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8(25):47-49.
[2]黄丹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以“合理利用机械能”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2018,14(04):12-1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