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思考
2019-04-24张珏华
张珏华
摘 要:在语文的教学中朗读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当前的朗读的教学中必须要避免朗读弱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朗读教学的意义,改变朗读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模式,让学生能够树立起对于朗读的兴趣,将朗读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具体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在语文的新课标中提出了语文的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农村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板块被列入其中,导致朗读教学被弱化,甚至被教师所抛弃。为此针对我们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充分地将朗读的作用发挥出来,改变其边缘化和被弱化的局面。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目前每位农村的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
虽然人们的教育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前进,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很多的地区教育的理念还是相对的落后,与现代化的教育之间存在着相对较大的距离。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目前在大部分的农村的语文课堂中,课程都是在悄无声息之中进行的。很多教师虽然将朗读融入课堂中,但是也都是形式化,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朗读的作用。很多的教师只有在公开课时才会拿出朗读进行展示和作为课堂的点缀。而这样的现象存在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朗读的重要性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很多的教师怕完不成教学的任务,因此希望课堂中能够渗透给学生更多的理论的知识,而忽略了朗读教学,认为朗读教学太占用课堂的时间。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阅读成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因为朗读没有办法进行量化,也不涉及考核,所以很多的教师宁愿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和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上。所以一般都是进行一些呆板的齐读,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朗读往往滥竽充数。这些都导致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被逐渐淡化,成为了一部分边缘化的教学内容。
(二)朗读教学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
教师对于朗读的轻视自然导致了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的丧失。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本文内容上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优美婉转。但是在学生的朗读中只是在有音无情地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朗读,朗读中并没有讲究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很多的句子读得不够通顺,而这朗读自然无法通过读去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表现出来的就是程式化。虽然在课堂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很多的同学在朗读中表现出了阅读时候的高低起伏,也读出了朗读的一些技巧,但是其实还是过于机械化。并且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朗读,我们是希望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文本,提高语感。因此缺乏情感的朗读是不能够实现朗读的真正价值的。
(三)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因为各个地区经济资源发展的不均衡,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讲,各级中学的教学资源还是相对匮乏,不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方面的保障。很多的学校在广播和收音机这些方面的设备很不齐全,自然无法提供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但是借助于多媒体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朗读的兴趣。所以这些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朗读教学的进行,不能够更好地辅助学生进行朗读,自然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的能力。
(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很多教师都不是从正规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历上也达不到我们的教学标准。对于很多教师来讲,他们自身的朗读能力就不高,就谈不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了。而且很多教师在自己范读课文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漏读或者是倒读的情况,朗读时还缺乏感情,十分平淡,起不到良好的示范效果。而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起先没有接受正规的理论指导,不具备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自然在教学中不能够顺利地开展朗读的教学,也自然不能够在技巧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所以使得朗读教学成了一个空壳。
(五)农村朗读指导乏力
很多教师在进行朗读的指导中一般都是停留在学生的字音是否读对,是否出现了漏句或者是删减词语的情况,课文语序是否读得正确。但是在朗读中教师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是否读出了文本的情感或者是語言上面是否规范和普通话是否标准上,自然不能够起到朗读真正的效果。
二、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的学习中,语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够对文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那么自然能够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而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通过朗读的训练能够更好地并且直接地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所以说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的方法。
(二)朗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朗读能够有效地积累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离不开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积累一些写作的技巧和好的语言,从而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武器。
(三)朗读还能对学生进行审美和思想教育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很多的文本涉及山河的秀美壮丽,让人读起来赏心悦目,也有的内容展现出了人格的魅力和社会的和谐,那么在教学中对这些文章的拼读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各种形态的美,激发人们真善美的情感,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同学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着美的内容,从而具备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
朗读严格来说是一种运用记忆,在学生进行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人的口腔肌肉会按照一种习惯性的路径进行长期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往往能够持续很久,有的甚至是终生。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设置还包括动觉,实现了学生综合性的记忆效果。
三、改革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一个地区如果真正想要做好教育,首先我们需要从观念上面摆正态度,改变一些陈旧的思想,让我们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结合。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正确找到一些更加现代化和有效的朗读教学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有效推动语文教学的水平的提升。对于传统的方式也不能够一味地排斥,还是要吸收,学会继承,从而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朗读教学的路径,通过朗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消除学生朗读的心理障碍
对于很多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讲,朗读往往是一件让他们害怕的事情,一方面他们朗读的能力较差,不希望借助朗读在别人的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另外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特殊的时期,这些学生会觉得自己在该阶段的朗读还不是特别的成熟,因此不好意思在学生和老师的面前展示。那么教师要充分地看到这样的情况,并且可以采用“疯狂英语”,鼓励学生大方、自信的朗读英语的理念,打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无论读得正确与否都要主动地、大胆地读出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充分认识朗读意义,改变评价模式
前面也提到过,教师需要扭转自己对于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能够只是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一些考试的内容上面,应该将自己的目标设定得更加长远,认识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其实朗读教学是一个全面的借助口、耳、眼和心的综合学习过程。朗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和对本文的准确地理解。那么我们认识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就应该在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考查的内容之一。例如现在的一些初中的语文考试中已经增加了听力的测试,通过播放文字,通过朗读者的朗读让学生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真正的朗读体验,让学生和朗读者达成共鸣。
除了上面的评价方式外,我们还听过朗读边塞或者是演讲比赛、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朗读能力的培训。比如我们在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时,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真实地再现文中人物的情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也可以成立记者站,让学生定期讨论自己的一些熟知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辩论会,设计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另外在朗读中教师要丰富形式,比如可以设置散读、齐读、跟读、指名读或者是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体会变换的乐趣。总之教师要丰富关于朗读的形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文的朗读,我们应该创新我们的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勇于表达和善于表达的习惯。
(四)加强朗读策略的指导
通过朗读教师要注意学生朗读的姿势的纠正,在朗读中应该双手拿书,身体端正。读时字音要读准,不应该添字少字,注意音量和语速。通过朗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注意抑扬顿挫。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声音上不要做作和虚夸,节奏上面要保持平稳,通过反复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這些朗读的技巧,达到顺利的运用。如果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朗读,比如九年级下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一定要注意虚实技巧,依照情境进行抒情表达,读出文章中的气势感。对于小说的朗读要在读时候尽量的生活化。总之这些朗读技巧的正确使用确实能够帮助朗读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的培养。
总之,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改变当前朗读教学遇到的一些障碍,有效通过观念的扭转、朗读技巧的指导、评价形式和朗读形式的丰富以及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来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朗读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嵇康.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农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外语文(上),2017(1).
[2]陈长莲.农村语文课堂: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或缺[J].师道(教研),2014(2).
[3]陈阳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农村学生阅读素养[J].未来英才,2015(6).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