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电池原理》教学案例分析

2019-04-24廖金坤

新课程·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原电池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廖金坤

摘 要:新高考形势下,对如何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本节课主要采用螺旋型实验探究法来组织《原电池原理》教学,从“提出核心素养主题”→“实验探究”→“启发总结”→“再实验探究”→“再启发总结”→“布置课业”六个环节实现设计构思,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化学品格和关键素养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原电池;教学设计

今天以“素养为本”的教学,要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建情景问题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对情景的研究和解决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双重实施。目标制定时,应在核心素养培育重点的导向下,实现教学目标从“知识获取”转向“素养的培育”,评价目标也从“知识的检测”转向“认识发展的检测”。原电池知识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学习过电解原理和反应热效应之后学习,可在学生已有认知能力的水平上联系所学知识开展,有利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化学学科素养。实际教学活动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核心知识素养: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

(2)核心技能素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紧扣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并通过实验验证,体现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核心科学方法素养:实验、观察、科学抽象。

二、评价目标设计

基于本阶段学生已有的学情,本节学习任务分两课时,第一学时主要任务是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化学科素养上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书写,判断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

三、以认知素养的发展为轴,设计螺旋型探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学生的主动性决定了课堂的效率,本节课采用螺旋型实验探究法来组织教学。从“提出核心素养主题”→“实验探究”→“启发总结”→“再实验探究”→“再启发总结”→“布置课业”六个环节。同时还借助计算机模拟演示和实物展示增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探究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核心知识实现认识素养发展的重要媒体,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重要线索。以学生认识发展进程为主线,将每个学习任务设计若干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一步步推进学习任务。在设置学习任务时,重视学习任务对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导向性功能,不应停留在“知识获取”的表面上。设计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认识进阶,注意问题的引领性和可探究性,体现问题链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认识思路的价值功能。

四、核心素养教学评价设计

[随堂任务1]有A、B、C三种金属,两两分别接触并同处于稀H2SO4中,反应冒气泡,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思考)设计目的——检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及判断能力,也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附:随堂检测答案(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C>B>A。)

[随堂任务2][投影]

[设置三问](1)哪种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2)指出正、负极溶液中各发生什么变化?(3)电子的流动方向?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1)A、B、C可形成原电池(2)答案(略)(3)答案(略)]。

总之,新高考改革明确要求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评”的一体化,每个学习任务均要求融入学习效果,在上述设计中,学习任务活动过程通过认知冲突的产生与讨论达到诊断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认知水平。在评价板块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思变过程中,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認识思路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嘉梅.“引导—探究—整理—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1).

[2]曾应超.“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以必修模块“化学键”的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学,2018(4).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原电池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例析原电池解题策略
2017年7月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同比增长2.53%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