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积极个性倾向性的培养策略
2019-04-24周挺
周挺
摘 要:围绕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对某校高中共264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采用前测—对比实验—后测三个步骤,了解分析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个性倾向性情况,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搜集数据和整理材料,分析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积极个性倾向性的方法,提出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以达到提升信息技術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技术;个性倾向性;培养策略
技术课程作为高考选考课程,近年来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该科目作为选考课程。个性倾向性作为学生开展活动的基本动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指明学习方向和提升学生动力的作用。本文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个性倾向性作为研究主题,试图培养积极的个性倾向性,激发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以学习兴趣为主导,在教学中通过多样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以调查研究、实验对比为依据,分析出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积极个性倾向性的策略和方法。
一、个性倾向性理论阐述
个性倾向性是评价者的不同爱好、动机、价值观、需要、理想等,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常与积极的情绪和知识的增长相联系。决定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选择,制约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个性的倾向性和积极性。
章毓光认为个体有了积极的个性倾向,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和活跃的智力活动,相关的良好性格特征得以充分体现,最终获得较佳的学习结果。罗杰等人在个性倾向对知识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用的研究中认为,兴趣是个性倾向影响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章凯等人认为有积极个性倾向的学生在阅读资料时会表现出较更强的推理能力,在研究中也发现,兴趣较高者在文本阅读理解的质量上高于兴趣较低者。
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发现具有积极个性倾向性的学生即使其基础薄弱,仍愿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该课程,勤提问、多练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成绩。究其原因可知,积极个性倾向性对学好信息技术课程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在教学中实验提高个性倾向性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加以佐证,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培养信息技术课程积极个性倾向性的策略,最终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个性倾向性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被试对象及测试方式
编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倾向性调查问卷》,该问卷结构设计有三个维度,分别为:注意力投入、学习主动性、情感倾向。问卷共20道题,划分五个等级。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α)系数为0.8996>0.8,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该问卷的前测效度KMO值为0.853>0.8,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被试对象选取杭州市某高中高二学生,随机挑选4个普通班和2个实验班,普通班之间、实验班之间均成绩相当,普通班和实验班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成绩差异,随机将其中2个普通班和1个实验班作为实验组,另外普通班和实验班作为对照组。共发放问卷264份,回收问卷251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98.8%。有效问卷中实验组120人,其中普通班81人,实验班39人;对照组128人,其中普通班84人,实验班44人;男生120人,女生128人。
问卷调查采用前测和后测的方式,前测于2018年3月开始实施,经过三个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导入、教学方法、课堂评价等步骤进行改进优化后,2018年6月进行后测。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个性倾向性前测调查结果
为了确认随机选取的6个班所划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否能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开始前,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信息技术课程注意力投入、情感倾向和课程学习主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差异比较。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信息技术课程注意力投入(t=-1.528,p=0.128>0.05)、情感倾向(t=-1.516,p=0.131>0.05)和学习主动性(t=-1.428,p=0.155>0.05)上均无显著差异。从总体来看(t=-1.611,p=0.098>0.05),也无显著差异。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进行对比实验。
(三)实验过程
选取高中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包括Photoshop、Flash的学习,通过对三个维度内容和前测实验数据的分析,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个性倾向性等问题,制订实验策略。对照组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上课,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教学方式上课。
1.导入
课堂导入增添趣味性,通过视频、故事、小问题、生生互动等不同方式导入课程主题,使导入变得直观化、生动化、多样化。以Flash为例,通过Flash制作架子鼓动画,点击架子鼓的不同位置,使其发出不同声音效果,学生对架子鼓的动画产生了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提升学习兴趣。
2.理论教授
课程中理论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部分学生会出现听不懂、不想听的情况,此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与理论传授相结合,用“连环画翻阅”式的动画场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丰富教学环节、增加活动,小组讨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如,用Flash制作动画,演示整个日食、月食的过程,课程中简单讲述日食、月食Flash动画的制作过程,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实践操作与合作学习铺垫。
3.实践操作与合作学习
实践操作是学生最喜欢,也是巩固知识最好的方法,学生可以发挥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会产生疑问需教师解答,若疑问学生较多,教师来不及解答,导致学生因不会操作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改进后的教学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班级分成4~5人的小组,选择一名成绩较好、积极个性倾向性较高的学生作为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起带头模范作用,组内成员有疑问,其他成员可以共同解答,当组内成员都无法解决时向教师寻求帮助。
4.课堂评价
改进课堂评价,传统的课程评价是谁好表扬谁,忽略了中等以下学生的感受,实际上他们才是潜能最大的、上升空间最多的学生。课堂教学时,多给予中下学生肯定的评价,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归属感。同时组织学生在组内、班内进行自评和他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以获得成就感。
5.課后访谈
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改进教学后,就会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做一次课后访谈,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效果等方面与学生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不断改进,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
(四)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对比结果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维度上均呈现显著(注意力投入t=3.641,p=0.001>0.01;情感倾向t=5.132,p=0.000>0.001;学习主动性t=6.258,p=0.000>0.001;总体t=5.982,p=0.000>0.001)。从分析结果可看出,实验组的个性倾向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教师的改进策略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五)实验组学生前后测的成绩比较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中实验班和普通班在前测时存在明显差异(注意力投入t=5.829,p=0.000>0.001;情感倾向t=3.609,p=0.000>0.001;学习主动性t=8.242,p=0.000>0.001;总体t=6.355,p=0.000>0.001),说明实验前实验班学生的个性倾向性比普通班的学生积极得多。而经历了3个月的实验之后,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缩小了,甚至在情感倾向和学习主动性上,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之间已无差异,事实证明改进策略在普通班学生中实施效果更好,普通班学生对本课程的个性倾向提高显著。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积极个性倾向性的培养策略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问卷得分、实验组内性别的对比、实验组中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对比分析,表明:(1)增添趣味导入、丰富教学环节、营造轻松氛围、注重课程评价等措施,可以在课堂中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主动性,将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2)普通班学生的信息技术个性倾向性提高比实验班显著。
从调查结果可得出结论,普通班的个性倾向性比实验班提高得快,因为实验班学生原本的学习兴趣就较高、基础较扎实、学习动力较强,而普通班学生潜力未被发掘,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个性倾向性逐渐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个性倾向较低的学生制订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提升课程学习兴趣。
(一)教学内容多彩化,吸引学生注意力
当下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时下热点,融入合适的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取材,到生活中应用,让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授课时,可以以抖音、美图等被高中生熟知的热门软件为切入口,讨论抖音和Flash、美图和Photoshop的区别,把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驱力。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学习主动性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授的新知识之间的不平衡是潜在的,有时候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视频引导法、情境演练法、游戏互动法、组内讨论法、设置疑问法等,让学生潜在的矛盾激化,促使其产生求知动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构建问题情景,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其解答问题的欲望,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通过解答问题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三)课程评价多元化,情感、兴趣共培养
课堂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优化教师的教学。作为高中生,认知、情感、意识和个性已趋成熟,具备较强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状态、课堂表现和学习情绪等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促使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发展,激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其次教师在评价时应以激励和鼓励为主(包括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兴趣激励等),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意识到被赏识,获得愉悦感,从而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个性倾向性。
四、结语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学生个性中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制订相对应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进步,最终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亚伯.健康个性及其塑造[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2]章毓光.个性倾向性与学生学习效果[J].温州师院学报,1993(3):16-19.
[3]罗杰,陈俊国,谢怿,等.个性倾向对学习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02(3):53-55.
[4]章凯,张必隐.兴趣对文章理解的作用[J].心理学报,1996(3):248-249.
[5]张德琇.教育心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41.
[6]梁丹.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王妹妹.基于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优化: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07.
[8]铁有庆.课堂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J].青海教育,2006(5):16-1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