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有效情境教学
2019-04-24王瑞
王瑞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情境,善于创设“最近发展区”,发掘教材中的“最近发展区”,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理论;高中数学;情境教学
一、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理论主张,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被引进教育学中。这里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将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所形成的最小差异区域。打个比方来说,就如你现在站之处是,这便是你“已有的知识”,你站立之处有棵苹果树,树上的苹果就是“将要学会知识”,而你准备要摘下苹果时,暂时还够不着,这个区域就是你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了,如果要摘下苹果你还要努力准备一下。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十种基本理念,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此前,学生对数学中的概念、理论、技能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记忆和接受。新标准提出之后,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有了很大改变,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重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觉等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与原来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它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在教师的引领下“再创造”的一个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因此说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基于“最近发展区”。换言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教学情境,能够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就会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理念。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实践
1.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存在,并且能运用到教学中去。认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繁复的一个过程,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具备这个特性,学生当前所要获取的新知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來的,并随之完善,这一点说明“最近发展区”是真实存在的。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对“最近发展区”的最好证明。
例如:
(1)求函数f(x)=( ) 和f(x)=2 的单调递增区间。
(2)求函数f(x)=a (a>0且a≠1)的单调递增区间。
(3)求函数f(x)=x (x>0且x≠1)的单调递增区间。
(4)分别求(1)(2)(3)题中函数中单调递减区间。
在解决这几个函数问题时,学生会发现,解决了(1)之后两个函数的区别非常小,但是它们的结果却差别很大,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需要求解(2)的基础。同样的道理,(2)应该会是求解(3)的基础了,这里会看出,如果没有把(2)作为前一个环节,直接去解决(3),就会生成一种层级跳跃,没有渐进感。如果按照(1)→(2)→(3)这样递进的过程去教学,就会顺序渐进,学生接受很快。再解决完前面三个问题之后,顺理成章,在解决(4)时就有一个“最近发展区”了,(4)就会迎刃而解。
2.立足课堂情境教学,发掘教材中的“最近发展区”,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命题的解答,因为教材上有解答过程,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不去主动思考,学习的兴奋度不高,动机就会下降。
比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假如我有10个口袋和44块银币。我想把这些银币分配到这些口袋中去,使每个口袋的银币数都是不同的,我能做到吗?思考几分钟,先让学生搞清楚题意,明白怎么回事,以下问答稍作处理。
师:“解应用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生:“数学建模。”
师:“它的首先步骤一般是________。”
生:“实际问题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或式子。”
师:“很好。如何转化?”
生:“画10个圆圈(也有学生说方格等)代表10个口袋。”
师生一起:“此时原问题就转化为把44块银币放入10个圆圈,使得每个圆圈的银币数不同,能否做到?”
(过程略)
正是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并找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中就会积极思考,并能够构建并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3.数学课堂要有效利用“最近发展区”,善于创设情境,衔接教学内容
教师要仔细观察教材,善于发现教材中内容的各自联系点,在教学中能让学生递进接受知识。教学时教师可在新课前给学生留下回忆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时间,并且在一节课结束之后要明确地展示下一节课要进行的内容,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把课内外内容有机联结起来,并引导和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外主动进行探索,促进更高知识的正迁移。
如:做函数y=x+ 的单调区间。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课堂,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的实际水平,依据情境设置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如可以把原题中的函数进行修改:
(1)y=-x+ ;(2)y=-x ,y=x+ ;(3)y=ax+ ,y=x+ ;(4)y=ax+ (a>0,b>0)(也可设为①a>0,b<0;②a<0,b>0;③a<0,b<0)(5)y=ax+ (a≠0,b≠0)
也就是说,数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教师结合情境,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递进规律,将其分解为多个递增的“最近发展区”,如按照(1)→(2)→(3)→(4)→(5)这样的一个顺序,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结,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去完成(4),再解决(5)等多种组合的顺序。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寻找到学生最佳表现的学习维度和情境体验,来更好地建立起学生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从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