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分析
2019-04-24杜学智
杜学智
(兰陵县人民医院 山东 临沂 27770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老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动态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若患者长期处于高脂、高盐饮食状态下,缺乏体育锻炼,则可导致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大大提高,使血小板聚集,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使患者出现脑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中,应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诊断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可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33例脑梗死患和33例体检人员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控制时间为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研究组患者为31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患者为31例健康体检人员,全部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例16,患者的年龄为56~74岁,平均年龄为(65.28±3.7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为15例,患者的年龄为57~75岁,平均年龄为(66.31±3.79)岁,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数据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
入选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自愿接受本实验。
排除标准:①排除生活不能自理,瘫痪的患者;②排除呼吸衰竭的患者;③排除存在脑部恶性肿瘤的患者。
1.2 方法
参与本实验的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进行检测,均为飞利浦公司提供,使用型号为IE33,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并将软枕垫于患者的肩颈部,尽力伸长患者的颈部,保证患者的颈部充分暴露,将探头的频率设置为2~10MHz,将耦合剂涂抹于患者的颈部,由患者的颈动脉近心端向患者远心端进行扫描,主要查看方法为横、纵切面扫描,观察检查结果,以回声、血流变化情况以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变化情况为主。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若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超过1.0mm为内膜增厚,超过1.50mm是斑块。当超声呈弱回声,斑块向官腔内突出,形状不归则为软斑块;强回声,并伴有声影,管壁增厚,斑块高低不平为硬斑块;回声增强,管壁发生局限性改变为扁平斑块;若回声较小,且不规则为溃疡斑块。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软件计算31例脑梗塞和31名健康人员数据,中膜厚度、血流参数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斑块检出率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对比斑块检出率
研究组患者的各种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斑块检出率[n(%)]
2.2 颈动脉中膜厚度对比
研究患者的左、右两侧颈动脉中膜厚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显著较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2。
表2 颈动脉中膜厚度对比(±s),mm)
表2 颈动脉中膜厚度对比(±s),mm)
组别 n 左侧 右侧研究组 33 1.59±0.31 1.67±0.28对照组 33 0.71±0.12 0.28±0.09 t/15.2075 27.1496 P/0.0000 0.0000
2.3 对比血流量参数
两组患者的血流量参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血流量参数(±s),mm)
表3 对比血流量参数(±s),mm)
组别 n EDV(cm/s) SPV(cm/s) RI(%)研究组 33 74.28±16.84 17.66±3.19 0.79±0.08对照组 33 90.61±23.19 27.28±4.16 0.64±0.10 t/ 3.2731 10.5416 6.7286 P/ 0.0017 0.0000 0.0000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患者脑梗死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中,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诊断,进而实施针对性防治措施,对延缓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检测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诊断方法,该种诊断方式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同时具有无辐射,安全性高的操作特点。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观测到患者病灶部位的影像学变化,可对患者血流参数以及斑块等情况进行有效扫查,确定斑块的大小、位置、分布等,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有效判断。经过临床探究实验,可以发现软斑块具有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脱落后,可形成血栓,原因为软斑块容易与血液中的血脂、炎性因子聚集有关[3]。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极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