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逸致病的中医理论研究

2019-04-23李年火付超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黄帝内经

李年火 付超

【摘要】 劳逸为中医重要致病因素,常归于内伤范畴。最早为《黄帝内经》提出,由于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限制,多数学者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中对劳、逸相互联系和影响认识并不深刻。现主要对劳逸致病进行拆分和合并研究,通过对系统性论述和分析找到最佳研究结论。本次研究疏通劳病、逸病发展规律,采用逻辑学方式对发病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中医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劳逸致病 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

[Abstract] Work and rest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ic fact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s often attributed to internal injury. It was first put forward in the Huangdi Neijing.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most scholars do not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of labor and leisure in 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e present study is divided and combined, and the best conclusion is found through systematic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development work disease and rest disease was studied. The pathogenesis was analyzed in a logical way, and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also discussed.

劳逸致病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劳病、逸病。劳病也可分为五劳,其中主要为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逸病则主要指过度安逸,常会表现为失眠或抑郁等症状。此种疾病早期并无显著症状,但长期发展则会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出现严重状况后再通过调理治疗便较为困难,因此需对疾病发病原理进行深入分析,有效控制疾病。现主要收集各学者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性整理分析。

1 劳逸致病含义

劳病主要指因为形体劳极、虚耗心神、调养失宜所引发的五脏精气亏虚。患者多表现为身体羸弱、精神疲乏,极易受到外邪侵袭,也会内生痰液,临床主要表现为虚损性疾病[1]。

逸病则为形态闲逸,神經散漫、过度放纵,继而致使气机壅滞,机体功能较为衰弱,形体肥盛无力,精神懈怠,常会受到外邪侵犯。两者病机虽相互对立,但临床表现却有较大相似,因此需进行深入分析。劳逸致病并非单一原因,其中劳病中部分患者因为辛苦致病,也有患者为思虑过度致病或形神劳累致病,或饮食失宜致病[2]。逸病则更多为过度奉养,因病成劳逸之势。在各种虚耗中,主要为气聚、痰凝、阻遏气机,虚耗、实滞均会引发手足怠惰,精神疲惫。

2 劳逸致病中医理论分析

劳病也被称之为虚劳,最早研究著作为《黄帝内经》,在此书内虽然并无虚劳之名称,但却系统性论述劳、虚、损的病因和病机,以及疾病治疗原则。劳损主要指脏腑气血亏虚所引发的疾病。《黄帝内经·素问》认为百病生于气、劳则气耗、内外皆越,因此气耗尽[3]。人体过度劳累则会喘气和出汗,喘息则会伤及五脏阳气,汗多则会伤五脏阴液。五脏伤于内,五体伤于外。身体为人体之根本,因此治疗时需重视过度消耗五脏元气。

《难经》内也有分析提出五损学说,其中主要指皮毛、血脉、肌肉、筋、骨。此五损为精气消耗的根本病机。五体合五脏,外在主要表现为皮、脉、肉、筋、骨等。

有学者提出,《内经》提出五劳所伤,主要为久坐、久站、久卧[4]。其中久卧则使得脏腑形体失养而虚;久坐则使得气血生化继而虚乏,气血不畅则会引发心痛。久立也会使得气血聚于下,回流受阻,进而使得足部经络病变。久视不仅会伤眼,同时也需会发血虚。因此平时需重视劳逸结合,提升睡眠质量。

也有分析认为《金匮要略》内首次提出虚劳病名称,在书内分析认为,虚劳为劳伤所引发的虚耗性疾病。临床患者多表现为阳气不足同时也会出现阴血亏虚,临床治疗上更为重视温补脾肾。虽然《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内有六极、七伤、五劳,但并未给出具体内容。

隋唐和北宋时《千金方》《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等古籍内均对五劳及七伤进行详细论述,虽然内容有一定差异,但均以五脏精气虚耗为根本性病机,其中劳伤为最重要病因。

金元之后内伤疾病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对五脏虚耗疾病研究也得以持续分析,直至明清,虚劳概念和之前相比得到快速发展。前期学者研究中多数将虚劳视为形神劳伤所引发的疾病,其后方为虚劳,同时多数分析认为主要病因为五脏虚损,气血阴阳虚衰[5]。认为劳和虚之间为互为因果关系,前代更为重视劳损,后代则更为重视久虚不劳。主要原因为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快速把握脏腑病机,总结出各种疾病共性,弱化致使患者虚耗病因。

也有分析指出《金匮要略》内提出虚劳概念,分析认为,劳伤所致慢性虚弱性疾病,其中也有分析认为多数慢性疾病均为此种疾病后期体现[6]。对明清学者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整体分析后认为,宋之前认为劳虚为特定种类疾病,明清之后则认为虚劳为虚症病机,两者有较大区别。

现阶段多数学者对虚劳的研究更为重视五脏虚症病因、病机和治疗方式,但也有学者对因劳致病病机进行分析[7]。有学者提出,劳病病因主要为先天不足,形神劳伤,饮食不节,病后复感外邪,进而引发疾病[8]。在进行疾病治疗时主要采用温补和养阴等方式。

七情过度也为劳病重要病因,其中多数为情志所伤,进而伤及心、肾,传递至其他脏器。脏腑阴血亏虚,阳气无依附,因此劳虚日久致使元气亏虚,临床多表现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失调,临床治疗时则需补益阴阳,继而调理气血。在进行疾病治疗上,首先需遵循心肾脾肺整个干预顺序。在用药上则需重视寒热搭配,阴阳互补。同时也需在上述原则上结合脏器生理特点,侧重性治疗。同时不可将冠心病等各种老年疾病和虚劳性疾病化为同等疾病治疗。

在劳逸疾病治疗中也有分析认为主要为生活规律不一,错误养生和调理观念。此种疾病患者多数为缺乏有效科学运动所致,因此患者需用药治疗。

也有分析提出,《内经》认为正常人体阴阳多处于平衡状况,但当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出现太过、不及等问题[9]。不及为临床更为常见,在中医发病学研究中更为重视其对人体影响,认为太过为人体失衡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病甚,徐者病持”主要认为太过和不及均会使得患者疾病加重。

张介宾注曰:“五脏受气,强弱各有常度,勉强过用,必损其真”过用极易引发疾病,且对患者自身也有严重影响[10]。在现代生活中过用所引发的疾病更为突出。在此研究中过用和过度劳累为一脉相承。

劳则为过用,其中“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此种也认为自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患者疾病状况。人体需和气候相互适应,当季节交替但身体无法随之自动适应调节则会出现过用,继而引发疾病。

分析发现,也有学者将七情归于劳逸致病,分析认为七情生于五脏,为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正常状况不会致病,但超过正常范围即会致病[11]。七情太过不仅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也会引发其他疾病。其中《素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其中怒气上行、喜则平缓,大怒则会使得患者昏厥。同时也有医学分析认为过度透支身体常会使得胃酶提升,继而使得胃黏膜在酸腐蚀下产生溃疡。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也有学者提出用脑过度。正常用脑可使得血气通畅,强筋健骨防止大脑退化,但过度用脑或劳逸则会引发疾病。其中主要认为过度用脑会引发头晕和饮食不规律等问题。

逸病在研究也出现于《黄帝内经》其中提出:“逸者行之”此为疾病治疗的主要原则。虽然此字在内经中仅出现过一次,但在多个地方对此种疾病均有论述[12]。《素问》内认为民食杂而不劳,故病多萎弱。其中过度安逸及饮食均会使得肢体软弱,内外寒热不调。

张仲景《金匮要略》内询问:“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尊荣人,即素享安逸富贵之人,多居于深堂广厦,疏于运动,机体主要特点为骨弱肌肤盛”。骨弱则会出现体力不佳,或不耐疲劳等问题,肌肤盛则疏于理,稍微运动则会出汗[13]。出汗则感风邪,邪气入侵则发血痹。

也有唐宋学者对安逸致病有系统性论述,其中《太平圣惠方·三消论》:“三消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主要认为过度奉养为消渴的重要病因。也有分析认为酒食过度奉养使得脾胃失健运,饮水停于肠胃[14]。

金代有分析认为:“外有风寒暑湿,内有饥饱劳逸”,其中将饥饱劳逸规为内伤的主要病因,并对逸下了全新的定义,认为安逸为安闲怠惰之病,逸病和劳病病机相反,过度劳累则逸,过逸则需劳治,劳逸结合方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14]。

逸病名称首先进行分析主要为明代学者研究《世补斋医术·逸病解》:“自逸病不讲,而世但知有劳病,不知有逸病。”在该研究中强调研究劳逸不可轻视逸病,此种疾病主要病机为脾胃壅滞,因此逸病多表现为虚弱之证,但整体虚弱并非十分严重,和劳病相比,劳作之后或忙于某事,身体反而更为健康。患者进食和睡眠之后,身体依然疲倦,对于此种情况则需健运脾气,进行化湿。

明清两代,对于逸病也有深入分析。认为逸病多为过度安逸所引发,终日饱食,无所用,伤及脾胃,因此生病。此种疾病病症较多,常會出现消渴、难产等问题。

同时也有分析认为生活过度放纵也为逸病复杂的重要原因[15]。部分患者纵情声色,房室失节,继而使得逸中夹虚,病机难明。生活放纵常会劳形伤身,五脏血气俱损,继而出现气血壅滞等严重复杂状况,也会引发痰浊淤血等问题,虚实夹杂,使得病情复杂化。

分析可知,在多数分析中均认为,神志过于安逸,心智懒惰为主要致病因素。七情有节,取用神机,心神清明,五脏安和[16]。心不任物,则懒志闲心,情志淡漠,思维迟钝。心气过度收敛则使得心血运动过缓,神机内藏,抑制脏腑气机运转,继而使得脏腑出现虚实之变。此种患者多数安于现状,不仅懒于思考同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等问题,形体缺乏运动激情,最终出现懈怠[17]。

形体过度安逸患者进行恰当运动时则会使得气血周流,形体健壮,脏腑气机通畅。调整身体肌肉,浅表性呼吸,协调全身肌肉,防止引发其他疾病。

3 现代学者研究

综合分析可知,对于劳逸致病理论有较深研究。通过对《内经》五劳所伤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劳逸致病有自身复杂性。沿劳虚概念研究可知,此概念在不同时间有不同含义,同时也有不同症候,因此在研究时需充分重视。劳伤致病,主要为外感内伤,但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起居不慎等因素而引发,治疗时需调养补益[18-19]。安逸致病时需首先以散药进行治疗为先,同时也需重视运动和防治逸病的作用。

分析各个研究可知,现阶段各种研究中缺乏对劳逸疾病的综合性研究[20-22]。劳逸为同一类致病因素,虽然两者有不同之处,但共同点更多。现代学者多数会将其分开论述,单单进行虚劳或逸病研究,缺乏对疾病的横向比较。研究中也发现,现阶段对疾病的研究多数理论为散乱性论述。明清之后方将虚劳概念演变为虚证,从多数学者研究出发点分析,更为重视研究五脏虚证特点,或医家虚证研究独特思路,但缺乏对劳伤致病的整体性归纳分析[23-25]。逸病研究中虽然涉及多个概念和病机,但整体治疗原则并未进行综合性归纳,在细节研究上也较差,其中主要体现在病因分析上更为重视形态,轻视神情,病机上则更重视脾胃,但忽略患者其他脏腑[26]。

在多数中医典籍内均为单一逸病或劳病论述,但系统性分析较为缺乏。同时对疾病干预和原理性分析中也并未综合论述,使得疾病治疗缺乏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积宁,杨传华,杨洁.不良生活方式引发青年高血压的机制及中医防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2):283-284.

[2]袁保丰.疲劳型亚健康的中医病机及证型探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1):35-37.

[3]熊森林,陈一君,郑维鑫.广东省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24):138-140,144.

[4]宋姗姗,赵丽峰,李云娇,等.乌梅白糖汤治疗VDT视疲劳病案报道[J].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17,7(3):177.

[5]丰云舒,刘艳骄,汪卫东.谷劳病方药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8,11(4):114-115.

[6]段焕发.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呼吸肌疲劳的临床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5):62-63.

[7]付西,肖冲,杨亦奇,等.基于《黄帝内经》“气从以顺”理论浅析中医思维方式[J].湖北中医杂志,2017,39(9):34-36.

[8]李今庸.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六)——辨治妇产科疾病验案[J].中医药通报,2017,16(2):4-5.

[9]肖长茂.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154-155.

[10]李文新,王金光,刘晔,等.自身免疫性肝病从中医络病理论辨治浅析[J].环球中医药,2017,10(10):1126-1128.

[11]刘宝峰.观察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3):32-33.

[12]唐农.谈谈附子理中丸在健康养老中的普适作用[J].广西中医药,2018,41(5):1-2.

[13]郝佳梦,刘宏岩.疲劳本质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5):853-854.

[14]杨俊丽,崔杨.疲劳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医体质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5(1):122-123.

[15]徐娜,杨宇峰.历代医家论中风病之因机理论框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3):77-79.

[16]刘延锦,王琳,董小方,等.基于问题解决法的认知行为干预对卒中后疲劳病人健康行为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2):327-329.

[17]衷敬柏.从《黄帝内经》肝主筋论慢性疲勞病因病机与证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1(12):1587.

[18]刘章凯,余昳萍.肌力训练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膝关节劳损疗效解析[J].医学信息,2017,30(2):16-17.

[19]崔永财.康复理疗在官兵训练常见病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5):15-18.

[20]徐中华.我治学生的“劳动退化病”[J].教育科学论坛,2016,8(12):49-51.

[21]于莉英,王旭东.“差后劳复”病名源流考释[J].中医文献杂志,2018,36(6):31-33.

[22]王锴.慢性腰肌劳损的病因刍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7):43-43.

[23]袁保丰.疲劳型亚健康的中医病机及证型探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1):39-41.

[24]李小可,刘灿,赵丹丹,等.饮食偏嗜的成瘾性及病机规律探析[J].中医杂志,2015,56(10):816-820.

[25]徐荣彬,靳丹瑶,宋逸,等.2015年中国青少年疾病负担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7,51(10):910-914.

[26] Stadje R,Dornieden K,Baum E,et al.疲劳的鉴别诊断:系统综述[J].中国全科医学,2017,5(4):45.

(收稿日期:2019-07-24) (本文编辑:何玉勤)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黄帝内经
从脾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理论探微
顽固性心衰的中医理论认识和治疗思路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养心的境界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