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审美情趣与曲艺艺术关系研究

2019-04-23郑东来

大学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关系大学生

郑东来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当今文化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审美情趣受到了干扰,出现了审美理念模糊不清,审美标准混乱无序,世俗化、功利化、自私化倾向严重,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中国曲艺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思想境界、审美追求等艺术元素都对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促进两者共同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审美情趣;曲艺艺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5-0027-04

所谓审美,是人类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基于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换言之,审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直接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判断,以更深层次地达到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关注、欣赏、喜爱。所谓审美情趣,亦可称为审美趣味,是“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好尚和追求。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且是它们的结果”[1]。审美趣味的形成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涉及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思想、性格秉性以及所处环境产生的特定心境,等等。审美趣味是通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知美、感受美、实践美、接受美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主体的人是独立和多样的,所以审美趣味也呈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它没有标准尺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制约和影响,也受到审美客体特殊性的干预和引导。换句话来说,审美趣味一方面受到时代背景、政治风气、民风民俗以及个人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情绪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审美主体在主动意识触动下自身所具有的审美观点、对美的认识程度、价值观念、主体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人群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趣味。即使是在同一大背景下,不同的阶层、受到不同教育、有着不同教养与爱好的人也会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取向,如古代时期的唐喜诗、宋好词、元宠曲一样。不同的审美趣味,使审美主体对客体的美的存在所进行的关注、态度、评判都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和倾向性。

在当今时代,特别是网络数字化突飞猛进的大环境下,产生于现代工业文明下的大众文化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起来,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主体文化和精英文化,其所具有的大众审美取向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渗透和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文化已经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地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入并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方式的养成、文化素养的培养等多方面。大学生作为大众文化受众群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众文化的接受程度是空前的,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是主动的,对大众文化中所呈现出来的新鲜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诚和青睐,久而久之,在接收新兴大众文化的同时也成为这种文化传播的主推动力。

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朝气、年轻且活泼的群体,他们对美的追求是强烈的,对美的认识又是独特的,所谓的爱美之心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大众文化在给大学生带来快捷、时尚、多样的文化生活的同时,其大众审美情趣也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直接造成冲击与挑战。大学生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到大学阶段,其身心处于一种“释放”的状态。在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总体上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积极阳光的状态,这得益于十多年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审美理论知识,能够自信地、主动地去追求美感受美。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社会多元化时代的背景下,大众文化以娱乐为主流导向,出现了“泛娱乐化”的文化现象。正如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所介绍的: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当下,各类选秀节目、网络直播充斥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低俗、媚俗、庸俗的节目层出不穷;各种哗众取宠、为博取眼球且毫无底线的恶搞节目频繁出现,昔日的文化经典被无底线地玩弄,甚至英雄烈士也被拿来调侃。大众传媒呈现出“泛娱乐化”,导致畸形的大众审美享乐主义潮流出现。大学生处于此种“泛娱乐化”的大众审美背景下得到了精神上的短暂性愉悦,在快餐文化、碎片式文化的渗透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进而在审美情趣上趋于世俗化、物质化、功利化。一些娱乐性节目为达到某些目的所进行的无底线的炒作、奴性迎合,对人生阅历不足、抵制能力稍弱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过分地追求流行文化、片面地认为流行即为“美”的审美情趣偏颇。在日常审美活动中,以极其简单的个人行为意识,按照“有用无用”的评判标准,游离于审美客体的表面,持有“谁能给予他们超快的精神快感谁便是美”的原则进行审美,完全忽视了审美客体的内涵与本质,促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降低、审美素养薄弱,久而久之便使其精神世界平庸化、功利化。更为关键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思想喷发,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不成正比,传统价值观念在“泛娱乐化”的猛烈冲击下出现动摇,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欲行为,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遭受践踏。不断出现的非正常现象使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三观”面临严肃的拷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过分地追求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又受到了西方不良思潮的干扰,其道德观念出现偏差,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选择多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程度的加深,信息碎片化、导向娱乐化、运作商业化、观念功利化的日益突出,导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了解、认知程度急速减弱。尤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戏曲曲艺的审美趣味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标准产生了巨大隔阂,审美潮流与传统审美观念相背離,更加加剧了大学生审美情趣的缺失和偏颇,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重构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中国曲艺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中国传统古典文艺产生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也为现当代文学艺术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曲艺以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属性,即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艺术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会、传递思想,以实现寓教于乐的艺术主旨。曲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脉络,从瞽蒙说唱的先秦曲艺雏形起步,到唐宋时期曲艺表演形式的正式形成,历经元明两代的承前启后,直至清代集成繁荣的曲艺艺术。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形成众多艺术流派,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在几千年的文艺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曲艺依旧深深地植根于大众,深藏于民间,“它是最富民间色彩和民族特点的大众艺术: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创造,为最广泛的人民大众所拥有,使用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技巧,反映人民群众最熟悉和关心的生活内容,体现人民群众最本真的思想情趣,寄托人民群众最普遍的审美理想”[3]。换句话说,曲艺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娱乐、了解社会、感知生活、获取教育的主要形式,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突显时代印记、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也能在欣赏曲艺艺术的艺术性、趣味性、内涵中得到一种身心愉悦感。

第一,曲艺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使它拥有强大的中华文化基因,用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间百态、家国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以接地气、显民情、重民意的艺术理念传承和弘扬着中华美学精髓,这种美学有别于西方的审美思维。在长期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曲艺艺术与审美主体的欣赏者保持着相互作用的态势,客体因主体的审美行为的介入而逐步完善,主体因客体的发展而提升审美标准。曲艺艺术从内容、形式、情理上形成了别具匠心的审美体系:首先,内容上的充实美。前文提到曲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阐述主要基于其海纳百川、谈古论今的内容纵向范围,以及上至神话传说,中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下含家长里短的内容横向截取,其中的夹叙夹议、跳进跳出的表演风格是曲艺审美中最受大众喜爱的关键所在。其次,形式上的综合美。曲艺将各种门类的艺术表现力化为己用,如戏剧中的情节冲突、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诗歌中的意境节奏、舞蹈中的形体技巧等,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审美特征,完美地将时间与空间、再现与表现的艺术特点融会贯通、汇聚一身,体现出强大的审美冲击力。最后,情理上的和谐美。曲艺创作中一直注重理、味、趣三者的和谐统一之美。所谓“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4]。可将曲艺艺术的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关联要素进行科学分析、梳理,使之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此外,因曲艺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中华民族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的审美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在曲艺艺术中得以彰显,这也使曲艺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情趣。

第二,曲艺艺术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曲艺表演以口头语言为基本材质,不同地域的曲艺曲种使用当地方言土语作为演出语言,不仅能够快速将欣赏者带入故事情节冲突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当地曲艺的地方特性,给观众带来的美感体验是直接的、无阻碍的,具有独特的亲切感以及艺术魅力。方言土语借助当地曲种得以保存,加之当地的特色民俗、民间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融入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地域的特色和文化气息,对当地的文化内涵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它立足于当地独具的审美特征,以最为直接、便捷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且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曲艺形式展现出来,艺术性地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人们的审美倾向。普通高等学校所招收的大学生也大都来自大学校址的所在地区或者邻近区域,因地域相近而使相同或相似的语言体系、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存在,这就使大学生对地方曲艺相对比较熟悉。曲目中所表现的当地的人文历史、社会风貌、日常生活点滴都能与当地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其所彰显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优秀的地方曲艺所反映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在对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导向、树立正确的“三观”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而且对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继承与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曲艺艺术是审美情趣教育的独特形式。曲艺产生于民间,服务于大众,视广大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将最自觉、最真切的情感表达融入曲艺作品创作之中,以诙谐幽默的创作理念来反映当时当代的精神风貌,以一种大众容易接受且乐于接受的大众娱乐形式给受众寓教于乐。它自身所包含的道德教化、文化美感等社会功能,具有非常生动的思想教育作用。这些因素的存在和融合直接从两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曲艺主题方面。“英雄侠义、世间传奇是曲艺常说之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曲艺演绎之魂,口碑相传、向善向上是曲艺艺术之长。”[5]从曲艺创作主题来讲,其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始至终都将创作的着眼点放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各种热点、焦点问题;它以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着人民大众的向往,也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讴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在围绕宣传主旋律的中心思想内,创作丰富多样的主题作品,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氛围,打造优质的审美教育基础。另一方面,优秀的曲艺艺术实践者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且安贫乐道的内在品质与优秀曲艺作品的结合,潜移默化地促使民众明辨是非,进一步完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再实现,不断传递着正能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感受到曲艺艺术通过叙述故事的“有意味的形式”,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传递符合社会要求的正能量作品,将主题思想与审美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正确的思想、特定的导向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使其在輕松娱乐的同时受到思想方面的教育。曲艺艺术对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首先,曲艺艺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曲艺是说唱艺术的总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曲艺形式,也有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无论艺术形式如何多样,每个曲艺曲种都是经过时代的洗礼、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都是以生活为创作源泉的艺术表现美,都具有亲近感、熟悉度、吸引力。大学生通过欣赏曲艺艺术表演,通过对曲目的理解和感受,能够感知到“真善美”的真谛,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能够通过传统艺术来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能够在欣赏传统艺术表演的同时理解、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用曲目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用曲艺独树一帜的人文情操滋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次,曲艺艺术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审美情趣的形成。曲艺是一种由文学、音乐、表演等要素构成的综合艺术[6]。它本身是一个美的集合体,拥有外在美和内在美。曲艺的外在美包括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杂技等,其内在美则是各个曲目中表现的人物情感与思想内涵精神。通过对曲艺艺术的学习,大学生学会欣赏曲艺曲种,感受曲目中各类人物的情感表达,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理解曲艺表现的文化精髓,发挥主观能动性,规范审美标准,强化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认清美丑、摒弃糟粕,真正地学会发现、欣赏美的真谛,在曲艺审美活动中不断愉悦自己、完善自己,让心灵受到熏陶和净化。

最后,曲艺艺术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情趣的重要选择。曲艺艺术在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传承载体,是中国独有的戏曲艺术不断得以孕育的生成母体,是中国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的生成母体[3]。中国传统文化将儒家文化奉为主流意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7]这充分说明诗对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诗歌在戏曲艺术诞生之前,一直是以韵文体唱本的形式存在于曲艺艺术之中,这也从侧面说明曲艺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大,对审美情趣培养的关键性之重。

总之,中国传统曲艺艺术在新时期的重新繁荣为大學生审美情趣的养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能力的促进剂。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离不开曲艺艺术的参与和熏陶,他们只有通过对曲艺艺术从了解到认知进而接受且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由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思考,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 薛宝琨.薛宝琨曲艺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5] 张鑫.中国曲艺:当好“文艺轻骑兵”[N].中国艺术报,2017-12-29(07).

[6] 戴宏森.论曲艺的艺术特征[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9.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关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