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读音现象探微
2019-04-23杨革红
杨革红
摘 要: 汉语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中常常碰到的破音异读、古音异读、假借异读等问题,本文分别谈谈如何认识与对待这些读音现象。
关键词: 文言文 字音异读
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彩熠熠的思想资源,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很多是富有内涵的优秀作品,堪称思想文化精粹,很多文言经典作品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极具价值,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悉心体验和揣摩,在感悟和品味中去粗取精,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在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中,曾有学生这么发问:“文言文中的字,其读音如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统一只读一个音,那么文言文应该按照古音读还是按照今音读?这个问题引人深思,值得探讨。汉语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语音是发展变化的。今天,人们阅读文言文,均不是用的古代汉语读音,而是用现代普通话语音或方言语音形式进行内部思维。不过,在文言文中却常碰到异读字。所谓异读,是指一個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表示的意义各有不同。异读字的产生与古代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关,这也是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古音异读、假借异读。如何认识与对待这些读音现象呢?下面分别做探析。
一、破音异读
(一)什么是破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破读”,亦称“读破”“破音”。它是古人改变汉字的读音以表示不同词义或词性转化的一种方法。某些表示词素或词的汉字有本来的读音,有义转(指词义改变)或性转(指词性转化)后的读音。照本音读,称为“如字”;按转音读,称为“破音异读”,意即破本有的读音。如:《礼记·大学》:“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经典释文》卷十四:“如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1]“恶”有两读,一是如字,即读本音;二是读破,即读转音。后者的意义与读音是从前者转化成的。
某字字义或词性转变后,读音破与不破,有时看法也有分歧。如:《毛诗·国风·序》:“风,风也,教也。”《经典释文》卷五:“并如字,徐上如字,下福凤反。”[2]陆德明认为两“风”字均读如字;徐邈认为前一“风”字读如字,后一“风”字当破音异读。
(二)破音异读的类型
这里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破音异读的方式及类型:
第一,从语音(以现代汉语语音为准)上分析,破音异读大多属于调变,也有声变、韵变及其他变化的。
声变例:
【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期”,qī,指期限。
期月而诣莫生。(《柳敬亭传》)“期”,jī,一整月。
韵变例:
【塞】
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塞”,sè,堵塞,充满。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淮南子·塞翁失马》)“塞”,sài,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调变例:
【冠】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资治通鉴·唐纪》)“冠”,guān,帽子,名词。
客初至,不冠不袜。(魏禧《大铁锤传》)“冠”,guàn,戴帽子,动词。
【语】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樊迟仲弓问仁》出自《论语·颜渊》)“语”,yǔ,话语,名词。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语”,yù,告诉,动词。
【父】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父”,fù,父亲。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智子疑邻》)“父”,fǔ,老人。
【胜】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谋攻》)“胜”,shèng,胜利。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胜”,shēng,尽。
【强】
秦强而燕弱,不可不许。(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强”,qiáng,强大。
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大铁锤传》)“强”,qiǎng,竭力,尽力。
上举诸调变例,细分析,情况不一样,比如说“冠”由平变去;“语”,由上变去;“父”,由去变上;“胜”,由去变平;“强”,由平变上。据考查,四声别义中,去声别义(即由非去声破音异读为去声)更常见。
声、韵均变例:
【龟】
用君之心,行君之事,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楚辞·卜居》)“龟”,guī,龟甲。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逍遥游》)“龟”,jūn,龟裂。
声、调均变例:
【传】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传”,chuán,流传。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上》)“传”,zhuàn,指史籍。
韵、调均变例:
【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贾谊《论积贮疏》)“度”,dù,限度。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度”,duó,度量。
声、韵、调全变例:
【差】
刘郎可谓差人。(《梁书·刘显传》)“差”,chà,特异。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袁枚《祭妹文》)“差”,cī,相并。
第二,从作用上分析,可以把破音异读分为两类。
(1)因词义变化而破音异读。如:
【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间”,jiān,中间。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有间。(徐宏祖《游黄山记》)“间”,jiàn,夹杂,间隔。
(2)因词性变化而破音异读。词性转化后破音异读情况比较复杂,并非词一转性便一定要破音异读。常见的是动转名、名转动等。如:
【骑】
骏马名骓,常骑之。(《史记·项羽本纪》)“骑”,qí,动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骑”,jì,名词,一人一马为一骑。
词性转化与词义发展是有联系的,如名词活用为动词,除新取得的动词义外,还含有原名词义,但以动词义为主。掌握破音异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怎样处理文言文中的破音异读呢?在对待破读音问题上,取完全否定或一味盲从的态度都是不恰当的,而应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斟酌取舍。文言文中的某些破音异读字已进入现代汉语口语或书面语,沿用成语,且为字典辞书所采录,无疑应该破音异读,如“好、重、长、恶、少、担、为、传、中、将、行”等;有些破音异读字虽未进入现代口语,但历来笺注与一般人诵读文言文时都一直沿袭着破读音,且对区别词义或词性有作用的,如“饮、衣、食、风、雨、冠、遗、说、乘、骑、期”等,也可以沿用传统念法;至于有些破音异读,仅在古书传注、旧有工具书中出现,确无实用价值,则不必沿用了,例如“比比皆是”的“比”,旧读bì,现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注为bǐ了。这类破音异读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加特别的区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3]明确规定了统一的读音,这类字如果按照普通话的规范音去读,就是完全可以的。
二、古音异读
文言文中有些专有名词,特别是人名、地名、姓氏、族名、国名、官职名、乐曲名、器物名等,常具有特殊的读音,从而保留古读音,称之为古音异读,又叫特读。如:
咎繇 尧舜禹时期东夷族首领(也作“皋陶”),读为gāo yáo。
郦食其 西汉人,汉初刘邦谋士,读为lì yì jī 。
允吾 汉代县名,读为yán yá。
华不注 山名,在今济南市东北,读为huà fū zhù。
句 姓 读为gōu,春秋时期的越王叫句践(读为gōu jiàn)。
万俟 复姓 读为 mò qí。
先零 汉代羌族的一支,读为xiān lián。
荤粥 种族名,读为xūn yù。
龟兹 古西域国名,读为qiū cí。
月氏 古西域国名,读为 rù zhī。
单于 汉朝时匈奴族君主的称号,读为chán yú。
仆射 古官名(秦朝到元朝期间的一种官名),读为pú yè。
可汗 古鲜卑、回纥、匈奴、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读为 kè hán。
白术 中药名,读为bái zhú。
无射 古钟名,读为wú yì。
将进酒 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读为qiāng jìn jiǔ。
叶韵 南北朝时,学者因按当时语音读《诗经》,韵多不和,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读为xié yùn。
有些古音异读字保存了古音,如“番禺”(广东县名),念pān yú,“虎贲”(古指勇士、武士),念hǔ bēn,保存了古重唇音。又如“洗马”念xiǎn mǎ,保存了先秦古韵(文部)。有些古音异读字来自外语借词,也保存了古音读,如“吐蕃”(我国古藏族所建立的政权),念tǔ bō,保存了古重唇音,因而,我们可以利用某些古音异读字考证古音演变规律。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专有名词的特殊读音呢?可按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原则斟酌、选取。对于已约定俗成的人名、地名、国名等的特殊读音,应按传统念法去读。如: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世家》)“阳夏”,地名,念 yáng jiǎ。
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有些古音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废除,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就是说,有些特殊读音,现在通常不那么念了;有些特读地名,连本地人也改变了读法。这些古音异读字,则不必拘泥于传统读音,如“叶”(姓)过去读shè,今已读为yè,山东费县的“费”,过去念bì,现在当地人早已不念bì了,所以,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审订为fèi,“费县”读为fèi xiàn 。对于这类字,要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凡是废除古音的字,一律要读今音。关于异读词的读音,我们可以查阅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三、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顾名思义,就是因通假而改变读音。文言文中,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不能读这个通假字的音。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論语·学而》)这里的“说”通“悦”,应读成它所通的“悦”字音“yuè”,而不能再读它的本音“shuō”了。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冯”通“凭”,读píng。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樊迟仲弓问仁》)“乡”通“向”,读“向”的音xiàng。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见”通“现”,读“现”的音xiàn。
文言文中,通假异读字很常见,阅读与教学中我们需要多多留意,读准字音,才能准确理解语意。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文言文的三种异读字和我们通常说的多音字多义字是有区别的。多音多义字的音和义,千百年来早已完全固定下来,为大家认可,并经常运用,这里所说的异读,只表示在具体文言环境中某个字音、义的变化,因此,切勿把它与我们现在的多音多义字混为一谈。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异读字,不仅更容易记忆异读字,还能更加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中有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用普通话朗读古诗词有时会不押韵,现在究竟如何朗诵古代诗词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读近人拟定的古音么?一则因这些拟音还具有假定性,说法也不一;二则对一般人来说,要求用拟测古音朗读古诗,也是不现实的。用方音读么?在方音区也未尝不可,但与我国语言文字政策是有抵触的。所以,我们主张用普通话朗读古代诗词,即使有个别韵脚字不押韵,也没有关系,徐世荣先生谈到用普通话朗读,有时影响古诗词的格律问题时指出:“古代韵文韵脚,有时不能和谐,早就没有办法,并不是用普通话语音朗读才碰上的问题。由古迄今,声韵变化不少。古韵二十八部,广韵二百零六部,平水韵一百零七部,元明以来的十六摄,晚近俗曲的十三辙,中间有多少分合出入。《广韵》元韵下注‘魂痕同用,后代韵书‘元、魂、痕三个韵部合并,于是其中既包括an韵字,又包括en韵字,如用‘元韵作诗,‘轩、翻、门、根读起来要相和谐,实在困难。因此,我们对于韵脚的和谐,应有古今通变的认识,要看得宽一些。”[4]毫无疑问,语文教师如果能学一点音韵学,对于深入理解文言文中许多语音现象就是大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中,文言文中的字,其读音如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统一只读一个音,那么文言文究竟应该按照古音读还是按照今音读,还要看具体情况,真的不能一概而论。文言文中所用的大多数字,我们今天在诵读的时候虽说一般情况下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准,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仍然保留古音(例如“铁骑”的“骑”保留古音读jì);有少数字或者现在不常见;或者在文言文中根据用法和意义的变化在读音上有某些变化,因此读时必须注意。而且需兼顾听读对象,如果读给小学生听,就应按现代汉语的读音去读;如果读给成人听,尤其读给专家听,或正规的场合,如诗歌朗诵比赛等,最好读古音,因为古人作诗押的是古韵,如果读现代汉语的音就不押韵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来看,探讨如何认识与对待破音异读、古音异读、假借异读等读音现象,既要尊重、适应拼音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变化,又不能盲目随波逐流,丢失汉字拼音原有的表意语言魅力,这种探讨对准确理解文言作品很有必要,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陸德明.经典释文·卷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Z].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7.
[4]徐世荣.谈谈朗读教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