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
2019-04-23周玉华
周玉华
[摘 要]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注重夯实学生的拼音基础,使其能读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想读书;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书。
[关键词]低年级;课外阅读;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09-02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是学生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作品等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且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了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了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要做那点燃木柴的火;教师要做那弯曲山路的引路人;教师要做那挖掘宝藏的铁铲;教师要做那推波助澜的风……
一、夯实拼音基础,使学生能读书
低年级学生之所以怕读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识字不多,而生字上面都有拼音,一些学生由于拼音没学好,提到读书当然怕了。所以,低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教学拼音时,可以借助游戏、拼音卡片、课件等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2)平时上课时先复习旧知识,再学习新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3)家校结合。对于仍然掉队的学生,可以跟家长联系,让其配合教师辅导孩子学习。(4)每天让学生尝试用拼音写写话,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高学生熟练地运用拼音的水平。拼音基础夯实了,何愁学生读书有问题?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书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就像是一块磁铁,不断吸引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他们才会主动去了解、研究课文,渐渐培养起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手段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1.以讲诱导引趣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而且,靠拼读拼音来进行阅读很吃力,很容易疲倦。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朗读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每周的阅读课,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经典名著,不要照本宣科,要用夸张的语气、或高或低的声调、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生动地描述,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学生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萌生出“我也要读书”的想法。例如,有一次我上阅读课,讲了《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精彩的讲述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直至下课,他们还意犹未尽,甚至很多学生当晚就到书店买了这本书,废寝忘食地读起来。
在为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朗读全文、全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也可以运用“刹车”策略,在读到最精彩的部分时,突然“卖关子”,剩下的部分让學生自己去读。学生急于了解后面的情节,一定会如饥似渴地去读书。教师还可以趁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时再向他们介绍相关的其他作品,趁热打铁,让课外阅读成为一件趣事,成为一种享受。
2.以身示范诱趣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每次读书时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每个读书展示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展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开展活动激趣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阅读中开展活动,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小学生最喜欢的是活动和游戏,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学生有个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从而增强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1)开展“朗读擂台赛”。
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古诗、儿歌、绕口令等引进课堂,利用声音、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阅读,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背古诗、读诗歌比赛,并评出“古诗状元”“诗歌能手”等。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又能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2)开展“故事擂台赛”。
每月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学生在乐中读,在读中学,在讲中练,不知不觉增加了阅读量,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开展“我是读书小能手”活动。
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好书介绍会”,即学生通过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让大家知道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产生自己也要读一读的欲望。
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多发现其“闪光点”,抓住契机对学生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通过“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之家”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拓展延伸续趣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童话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以课文为出发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出许多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类似的读本,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如学了《古朗月行》一文,推荐读读《唐诗宋词三百首》中李白的其他的诗;学了《冰花》,推荐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学了《雨点》,就介绍和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等等。
当然,营造合适的读书氛围,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下手,这些同样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只要能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去读书都是好的做法。
三、传授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指导阅读,教会他们独立阅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边读边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来说,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学习上就不会落后。不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不能顺利地学习,学习障碍会越来越多,学业就会落后。所以,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有哪些角色?写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些关键词语?例如,我在教学《冰花》时,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从以下方面着手:画出难读的词语,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想想课文写了什么;画出描写冰花的句子;读一读描写冰花的句子,并发挥想象,想想冰花还会像什么;想想冬爷爷还送给了我们哪些礼物,出示描写冬天的词语;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目,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更多的奥秘,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2.有侧重地读
有侧重地读其实就是精读,就是对书上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积累。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像《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故事里,丑小鸭从蛋壳里出来之前的那段景色描写,语言优美,就可以让学生大声读、合作读、声情并茂地读。
3.大略地读
略讀又称跳读,或浏览,或走马观花,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让学生根据课内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稍有困难,好在文章不长,经过训练,也是可行的。
4.不出声地读
不出声地读就是默读,就是对所读的课外书,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运用默读法,有利于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种读书方式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速度较朗读快,又不影响他人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的思考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进行学习和学生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所以,默读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一种技能,这种能力越精细,学生的学习就越顺利,智力发展就越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默读。
总之,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般,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在学生“采蜜”的过程中,教师应投其所好,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花朵”散发出迷人的香味,以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享受到读书之乐。让我们改变观念、丢掉束缚,引领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荡涤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成长之树枝繁叶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