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计算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利器
2019-04-23周继红
周继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说锋利的工具是工匠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利器,那么,提高计算能力就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利器。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一、制订规则,养成习惯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王国,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调动学生潜意识为学习服务,让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五“要”:
(一)算前要审题
一“看”,看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二“想”,想运算顺序,看能否简便;三“估”,估出大致结果,以备检查;四“动笔”。
(二)书写要规范
格式规范;不乱涂改,保持整洁美观;字迹端正,不顿笔、不连笔,数字写清楚,特别是2和4,3和5。
(三)算后要检查
口算、竖式计算后用估算检验,简便计算后再按运算顺序算一遍,解方程或解比例后将结果带入算式中检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四)错题要反思
计算教学后,要总结、归纳方法;作业本上的错题,先分析原因再订正,复习时重点关注。
(五)速度要跟上
考试时计算速度快的学生,会有较多时间检查。平时让学生多画直线,做题时就无需尺子,草稿只要自己看清即可。虽然书写不怎么漂亮,速度却提高很多。
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制订的规则一旦形成,就要严格执行。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只有坚持,才能奏效。
二、倾心教育,产生兴趣
“教育的极致是影响行为。”教师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眼中流露的是喜爱还是厌恶,学生心知肚明。
开学初,笔者对学生说:“从今天开始,你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努力,都会有收获。”当学生感觉累时,老师多鼓励,让学生明白,规则一旦形成,一定要严格遵守;每次考后,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总结:试卷中有多少题需要计算,自己得了多少分?达到要求吗?没达到怎么办?几方配合,共同努力,学生计算正确率就会逐渐提高。
三、指导方法,形成技能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学生要能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合理、灵活。正确是指学生正确运用法则计算,過程和结果正确无误;合理是指计算过程比较简明,方法较为简便;灵活是指能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一)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常见的简算口诀,如“看25想4”“看125想8”……使学生对性质、运算律有较深刻的理解与运用。
(二)熟记强化
开学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将已学的单位、公式、法则等进行归类并熟记,为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与速度奠定基础。
(三)优化方法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计算125×8.8时,学生会有两种算法:125×8.8=125×8×1.1或125×8.8=125×(8+0.8)=125×8+125×0.8。教师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学生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不管方法有多少,适合自己才最好。”
四、有效练习,关注效果
小学生喜欢数学往往是“兴趣—探索—成功—新兴趣”的循环,进而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功。计算技能作为基本技能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知识的掌握。
笔者发现,凡是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的速度就很快,正确率也高,于是笔者设置了每天课前两分钟口算的要求。如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练整数、小数口算;学习“分数乘除法”时,练分数乘法、除法,中间穿插分数加减法,将新旧知识进行交叉训练,为学生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做准备;总复习时练易错题、经典题;学生烦躁时,就调整口算方式,改听算为视算(投影展示口算,学生直接写得数),或限时口算,用游戏、竞赛等方式来调整学生情绪;还可以教师说个数学小故事,学生寻找其中的信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多种形式交替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强化训练速度和密度,在提高口算能力的同时,提高计算速度,应用题计算的正确率也随之提高,学生兴趣盎然,对计算充满信心。
总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计算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经验,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铁心桥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