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动手操作,优化数学课堂
2019-04-23戴阳春
戴阳春
新课标明确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他们发挥智慧,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延伸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在新旧知识联系处操作,促进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关联性强,后续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的思维围绕动手操作活动展开,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呈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然后,教师提问:“如果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操作呢?”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画好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探究出它们的面积。听了老师的问题,学生们非常兴奋,立即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很快便有了想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有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两种方法尽管有不同,但都运用了转化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然后观察所拼的长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关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巧妙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并跳出直观的操作,掌握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在知识困惑处操作,强化学生理解
小学生往往认知经验不足,容易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不能把握知识的本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学生的困惑处,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逐步明晰知识的本质,加快新知内化的进程,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使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然后任意抽取3根,首尾相接,尝试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动手操作前,所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任意抽取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于是学生们拿出了小棒,开始动手操作,不一会儿,便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说抽取的3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抽取的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教师将学生抽取的小棒的长度记录了下来,可以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①5厘米、5厘米、5厘米 ②3厘米、4厘米、5厘米 ③4厘米、4厘米、5厘米……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①1厘米、2厘米、5厘米 ②2厘米、2厘米、4厘米 ③4厘米、5厘米、9厘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记录的数据,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上述案例,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和困惑。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模式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后续探究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三、在知识难点处操作,深化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为了强化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然后在课堂上摆出自己满意的长方体,并思考自己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所拼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都有搭积木的经验,听了老师的话后,很是兴奋,纷纷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不久后,学生们说出了自己所拼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长方体的体积。有了实验基础,教师追问学生: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很快想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借助动手操作,强化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华丰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