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林语堂英译《论语》的编译策略
2019-04-23许蔚赵灵妤
许蔚 赵灵妤
摘 要: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孔子的智慧》涉及到许多《论语》的英译,作者以独特的编译模式和跨文化编译策略,为弥合中西方文化鸿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本文拟从目的论视角出发,着眼于林语堂《论语》英译本的篇章结构,探讨其系统化、主题化的编译模式、副文本的介入运用以及与西方文化类比的编译策略,并探讨其对传播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孔子的智慧》;翻译目的论;编译策略
《论语》是我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学习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英文全译本至今约有30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理雅各、安乐哲、罗思文及华人辜鸿铭等的译本,这些译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示了中国哲学典籍外译的进程(王东波,2008)。理雅各认为,系统地译介儒家经典特别是其代表作《论语》,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必然途径。Hans Vermeer(1978)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1938年,林语堂的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问世,其中《论语》的英译占了很大的篇幅。此书的编撰意图和内容编排都旨在向西方人传播完整的孔子形象和中国儒家文化,以达到弥合中西文化鸿沟和实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孔子的智慧》因精致的选材内容、独特的编译形式、幽默的翻译风格,受到众多西方读者的欢迎。本文试图着眼于林语堂《论语》英译本的篇章结构,探讨其创造性编译的特点。
一、《论语》英译策略研究回顾
(一)其他译者的《论语》译本研究
目前,目的论视角下的《论语》英译策略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翻译策略比较研究、翻译策略批评研究以及目的论法则的翻译实践研究。例如,刘红新、陈可培和王敏(2007)基于辜鸿铭的译本,发现辜鸿铭采用了高度归化和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并根据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对原文进行合理的重排和增删,为中国古籍的译介提供了理论依据。曹慧玲、李成明、刘洪锋(2014)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论语》英译本中核心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翻译策略。王攀(2016)主要研究了“子路篇”四则中不同译者笔下的直译、意译、增译等策略。孔豪杰、赵晓霞和谢文静(2010)基于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译本,研究了理雅各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异化策略和辜鸿铭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策略。比较研究方面,刘艳荣(2015)采用分析、对比、演绎和举例四种研究方法,比较研究了理雅各、辜鸿铭与韦利三种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并指出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是由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译本用途决定的。
目的论视角下《论语》英译策略的翻译批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于对《论语》英译策略中目的论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运用的讨论与批评。如王涛(2011)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证明了翻译批评在促进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张斐斐(2017)则基于柯立瑞和威利的译本,阐释了目的论三大原则在《论语》英译中的实际应用。陈静(2016)则以目的论为基础,指出译者只有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在正确理解源语意义和源语语言文化内容的基础上,遵循目的论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才能将目的论理论与翻译策略相结合,从而最大化地实现翻译目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来说,目前目的论视角下的《论语》英译策略主要集中于归化、异化策略研究和翻译策略对比研究,多数研究都着眼于对《论语》核心文化词、核心概念词的探讨,对篇章结构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并且对林语堂英译《论语》的关注较少。
(二)林语堂英译《论语》研究
根据对知网论文数据库的调查,到目前为止,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对林语堂英译《论语》的相关研究不到10篇,内容主要集中于研究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和探究林语堂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这两大方面。如王晨婕(2008)着眼于林语堂译本中的“叛逆”现象,着重研究了林语堂重排原文和增删内容的编译策略,并从目的论视角指出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同他个人的翻译观、翻译动机以及社会环境相关。卞建华(2005)从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出发,从个人、社会和翻译行为三大方面探究了影响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因素。李健(2016)则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从语篇特点、复杂文体处理等方面研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并从作者个人、翻译活动以及目标读者三方面探讨了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本文拟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林语堂英译《论语》的编译策略。
二、集翻译、创作、编辑于一体
(一)系统化的编译模式
我们知道,在《论语》中,孔子形象并没有得到完整展现,这与《论语》的语录体文体特征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儒家思想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还有一些思想观念诸如教育、艺术、礼仪等均散落在其他儒家著作里(如《礼记》等)。如果要让西方普通读者能普遍理解、接受儒家文化,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有序、逻辑化的思想框架。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是“目的法则”,通常情况下,“目的”就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卢迪、苗天顺,2015)。为达到交际目的,适应国外阅读者的思维方式,林语堂没有逐字逐句翻译《论语》,而是選取《论语》约四分之一的内容,从512条中筛选出203条,“根据思想性质予以重编”(林语堂,2009)。同时,他将《礼记》的第二十八、二十四、三十、三十二、三十三章的内容,根据其意义糅合在一起,但未收录儒学的另外两条分支——荀子的思想及宋明理学和《礼记》中有关典礼仪式和制礼的篇章(李钢,2011)。林语堂认为,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看,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或“主静不主动”的思想是不被接受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同儒家文化中极具普世价值的“人道”思想相背离。因此,林语堂选择收录编译孔子、孟子等人的学说,以体现儒家“人道”思想的普世价值。此外,林语堂对“人道”这一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筛选。比如,在谈及孔子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方面时,林语堂选择保留了孔子“王道”的思想,而摒除“宽猛相济”的执政理念。在阐述“礼”的普世意义时,选择了《礼记》中《经解》、《哀公问》与《礼运》篇,从而紧紧围绕着“人道”思想来阐述“理想社会”这一主题,而摒弃了《礼记》中记录各种典礼仪式和制礼精神的篇章。因为旧时的典礼仪式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失去吸引力,变得枯燥乏味(夏婉璐,2015)。
《孔子的智慧》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导言》对孔子的主要思想、人品、风貌进行概述,第二章选取《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相关材料按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治学与生活习惯,全面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接下来摘译《孟子》《大学》《中庸》《礼记》和《史记·孔子世家》,选择相关材料进行“文本重组”,从中庸之道、伦理与政治、孔子的经典语录、《礼记》、《乐记》、孟子等方面分章介绍,进一步补充介绍孔子的生平、文化背景以及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林语堂,2009)。全书前五章着重塑造孔子的文化形象,后五章大多选自《礼记》,细致、系统地论述了社会秩序、教育、音乐等内容,均是孔子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精髓部分(李健,2016)。林语堂通过既编又译、创译结合的编译方式,根据交际目的整合萃取源语文本的信息,将《论语》中碎片式的孔子思想系统化、立体化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实现源语文本的信息能被目的语文化接受、传播与交流。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编排体例,有效避免了历史背景的架空,也有助于让读者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有更为全面、系统化的理解与认知。
(二)根据思想性质重设标题
《论语》共20章,其篇名诸如“学而”“为政”“八佾”等与其各章内容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因而对西方读者来说,《论语》的目录无法起到较为直观的索引作用。林语堂在编排第五章《孔子的箴言》时,挑选《论语》中与“孔子的智慧”关联性强的内容,按主题进行分门别类,每一小节对应一个主题,并为这些小节添加小标题,例如孔子自述和旁人描述、孔子的感情与艺术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君子与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礼与诗等十余部分。此外,林语堂将《论语》中“为政以德”的相关政治思想串联起来,集中置于《孔子的箴言》第九部分,分为“为政的理想”“为政以德”和“为政的要素”。这样的编排方式大大增强了《论语》译本的逻辑性与可读性,使得孔子的思想更具条理性、结构性,也让西方读者能更清楚地理解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与精神实质。
(三)副文本的介入运用
副文本是帮助读者阅读的有效引导方式,而翻译中副文本的介入运用常常可以昭示出某一时期翻译主体和目的语社会对原作、原作者、原语文化和原语社会的态度与倾向(冯智强,2011)。在《孔子的智慧》中,林语堂通过添加导读、标题、注解、后记、附录以及插图等多种副文本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阐释。除了“导读”“标题”和“后记”这类最为直接的引导方式,林语堂还巧妙地利用了插图载体,其中包括27幅素描插图和1幅地图。这些素描插图不仅细腻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音容相貌,也生动再现了孔子时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风俗礼仪,同时又与每章主题吻合,不仅为内容起到引导作用,更是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丰富了读者的视觉享受。除此之外,林语堂还加入了两张四书五经图表,进一步填补文化背景知识。而针对容易产生误区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林语堂采取翻译加注释的译文方式,以契合西方读者的文化知识结构。其注释类型主要可分为解释型、补充型和评论型,数量超过100条。请看以下三例:
(1)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
Confucius said,“A gentleman is careful about three things: In his youth, when his blood is strong, he is careful about sex. When he is growing up, and his blood is full, he is careful about getting into a fight (or struggle in general). When he is old, and his blood is getting thinner, he is careful about money.”(A young man loves woman; a middle aged loves struggle; and an old man loves money.)
(2)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Tselu was playing the Seh, and)Confucius said,“How dare Ah Yu play such atrocious music in my house!” The disciple then began to look down upon Tselu and Confucius said, “Ah Yu has entered the hall, but he has not entered the inner room.” (Note: I am inclined to think that Confucius meant that Tselu was playing only in the inner chamber, and that therefore it was not so unforgivable after all.)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Confucius said, “The man who loves truth (or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the man who knows it,and the man who finds happiness in it is better than the man who loves it.”(Note: There is no indication in the text as to whether the reference is to loving learning. It uses only the word “it”.)
例(1)中,林语堂对“斗”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指出“斗”的含义并不只局限于“fight”,它也可以表示奋斗、抗争或上位之意,即“struggle”。同时,林语堂还在句末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解释了君子为何有三戒,这是由人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所决定的,即年轻男人喜欢女人、中年人喜欢斗争,而老年人喜欢金钱。这是较为典型的解释型评注。
例(2)中,林语堂首先补充了语境信息(Tselu was playing the Seh,and),并在该页下方添加评论型注释。此处林语堂发表个人评述,指出孔子认为子路还没有真正掌握要领,因此子路的不足并不是不可饶恕的。例(2)同时运用了补充型注释和评论型注释。
例(3)中,林语堂把“之”的含义译为“真理”或“学习”,并增加注释:“文本并没有明确指出‘之是指代真理还是学习,仅仅是用了‘之这个词。”他在注释中提及“之”的含义并不明确,无法确定其具体含义。可以说,林语堂补充的注释既有对字词的探讨,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评述。
三、与西方文化类比
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陈小慰,2000)。翻译意味着“在目标语的环境中生产一篇满足目标语受众的目的的文本”。任何翻译都有其意欲针对的受众,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应重视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以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关注焦点,力求译文的形式、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能契合翻译目的与译文功能(冯智强,2011)。因此,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适当“调整”甚至“改写”源文的信息。目的论中的“忠诚原则”也指出,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译文的理解必然存在偏差。为缩小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林语堂将《论语》同《圣经》作类比,把《论语》比作儒学中的《圣经》,以此拉近源语同目的语的关系。
(一)人物形象的类比
林语堂在编译《论语》时,设法将论语中的人物同西方熟知的人物进行跨文化类比。例如将子路同耶稣的大弟子彼得对比,将子思同耶稣的门徒圣约翰对比。彼得率真直爽,为人热情,敢于质疑而易于冲动的个性,同子路十分相似。而圣约翰致力于宣扬福音,充满爱心,则发展了耶稣教义中理想的一面。圣约翰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约翰福音》《启示录》等,正如子思致力于传承与发展孔子的中庸之道。此外,在描绘孔子个性时,林语堂还将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引导西方读者去认识孔子的个人魅力,孔子的个性比其学问更具影响力,以此打破西方读者对孔子教条的刻板认知(林语堂,2009)。再如下例:
(4)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论语·雍也第六》)
Confucius saw Queen Nancia and Tselu was displeased.
(5)公曰:“告夫三子。”(《论语·宪问第十四》)
“You speak to the three Barons,”said the Duke again.
例(4)和例(5)中,林语堂将南子和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别类比为“Queen Nancia”和英国男爵“Baron”,以一种西方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以便于西方读者的接受和认同。
(二)核心词意义的类比
林语堂将孔子所倡导的“礼”同摩西的戒律相比较,指出两者皆既是宗教律条,又是生活准则(林语堂,2009)。之后又提到:“耶稣允许别人在安息日把牛从坑里救出来,孔子也许会同意,也许不同意。”(林语堂,2009)摩西与耶稣都是《圣经》中被西方人所熟知的人物,林语堂将孔子与他们进行比较,消除了西方人对孔子本人與其核心思想“礼”的陌生感,有效弥合了中西文化鸿沟,力图将译文的交际目的同自己的意图达成一致。而谈及“君子”,林语堂则引入柏拉图的“哲学王”这一概念,利用两者的共同之处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君子”概念(林语堂,2009)。再看下例:
(6)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第九》)
I have no stewards in my house and he wants to pretend that I have stewards. Whom can I deceive? Can I deceive God?
例(6)中,林语堂将“天”类比为西方创世之神“God”,原文中欺骗老天爷的意思就转化为欺瞒创世之主,这是毫无意义且愚蠢的。这就成功地将西方读者带入他们所熟知的文化语境。
(三)句子意义的类比
《论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短语和句子,现在也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成语、谚语等。例如“巧言令色”“举一反三”“成人之美”“名不正,言不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这些短语或句子往往简短而精辟,林语堂常常将它们同西方熟为人知的语句作类比。请看下例:
(7)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第十二》)
Chung Kung asked about true manhood, and Confucius replied,“When the true man appears abroad, he feels as if he were receiving distinguished people, and when ruling over the people, he feels as if he were worshiping God. What he does not want to done unto himself, he does not do unto others. And so both in the state or in the home, people are satisfied.”
例(7)中,林语堂引用《圣经》中的名言“What he does not want to done unto himself,he does not do unto others”,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行类比。这就将《论语》原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巧妙地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清晰地传达出原句的含义的同时,也带给西方读者强烈的亲切感和共鸣感。
林语堂的英译《论语》有着集翻译、编辑、创新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他从《孟子》《中庸》《大学》及《礼记》等古籍中精致而妥当地撷取儒学经典的智慧哲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文本,将孔子及儒家文化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其中大量的副文本运用对正文起到了促进和补偿作用,从而传递了从语言到文化的异域特征,有助于扫清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改变西方读者对孔子乃至中国哲学文化的刻板印象。林語堂旨在传播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令西方接纳、欣赏中华文化,这一目的在与西方文化类比以适应西方读者阅读心理的编译策略中得以突出体现,这对构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The Wisdom of Confucius[M].The Modern Library,1938.
[2]Lin Yutang.The Wisdom of Confuciu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3]Vermeer,H.J.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4).
[6]李钢.林语堂与The Wisdom of Confucius[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3).
[7]李健.林语堂英译中国儒家经典作品研究——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J].昌吉学院学报,2016,(6).
[8]卢迪,苗天顺.浅析费米尔目的论[J].学园,2015,(12).
[9]王东波.《论语》英译的缘起与发展[J].孔子研究,2008,(4).
[10]夏婉璐.翻译与儒家思想的现代重构——析林语堂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A].Proceedings of 2015 AC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eaching Research[C].2015.
[11]王晨婕.从目的论视角解读林语堂英译《论语》中的“叛逆”现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2]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