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习作能力发展策略
2019-04-23王超群
王超群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工程,“语言建构与运用”不仅是基础,也是核心。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在充分尊重儿童言语特质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维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奠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基于意愿层面,让学生有想写的兴趣;基于内容层面,让学生有可写的素材;基于技能层面,让学生有会写的方法;基于认知层面,让学生有能写的感受,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一、让学生有想写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了兴趣,即便将孩子绑在教室里也无济于事。”写作文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运转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如果强行要求学生的习作达到特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写作。对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动力,在愉快的心境中写作;教师要精心创设写作情境,营造浓厚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想写的兴趣。
例如,教师布置命题作文《未来的交通工具》,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看过的一些科幻片中的出现的交通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并进行口头表达。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师可以设立“事例典型奖”“语句通顺奖”“书写认真奖”等,为学生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状态奠定基础。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意愿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能够真正为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助力。
二、让学生有可写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很难,甚至到了“谈作文色变”的地步,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不懂得写作的方法,而在于缺乏写作的素材。对于教师来说,困扰习作教学的首要难题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无话可说是许多学生最头疼的事情。
鉴于此,教师要利用一切契机来帮助学生感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首先,要学会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和周边的一切事物,如突如其来的大雨、雨过天晴的彩虹、学校里组织的活动、班级来了一个新同学、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家里的突发事件;其次,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征,鼓励他们整合写作素材,借助话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的意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不断发展,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三、让学生有正确的方法
有了写作素材,就需要运用得当的方法让作文真正有质量。为此,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串联和加工,再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和最恰当的文字叙述呈现出来。
一般来说,针对不同年段学生,教师在传授写作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侧重传授模仿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课文的示范性作用,引领学生经历从仿写到独立写作的过程,尤其是要密切关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作用,真正为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奠基。针对中年级,教师要侧重让他们学会打磨细节。中年级学生基本能够完整地写出一篇成型的作文,但往往缺乏对细节的把握。对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营造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反思和实践,抓住事物的特征以及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细节,在文章中凸显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及人物的思想情感,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需要将多种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性的掌控过程中,学会让文章更为丰满和立体,使习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让学生有能写的感受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本身就是传递知识信息、表达情感认知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就意味着作文绝不能胡编乱造,而是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内在感受。教师要让学生在真情倾吐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如教师布置命题作文《记一次体验活动》,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虽然能够做到将活动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但遗憾的是,他们大多就活动论活动,使得习作成了简单的“流水账”,对于题中要求的“体验”二字却缺乏应有的认知,缺乏对自身感受的描写。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对事件展开描写,抒发内心感受,培養“说真话、表真情”的写作习惯。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能毫无方向和方法地展开写作教学,而是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尤其是“语言构建与运用”维度,分别从认知、方法、素材和兴趣等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写作,不断拓展学生认知,将习作的整体性教学浸润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助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