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散文教学的原点
2019-04-23林通
林通
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散文,多出自名家笔下,作为经典文章,可教的东西实在太多,常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要破解散文教学“负担过重”这一痼疾,教出散文应有的韵味,删繁就简,回归原点方为正道。
回到散文教学的原点,先要回到散文的原点。所谓情动辞发,作者将特定时刻的情感寓之于语言,便有了散文。换句话说,散文的结构以及语言都是作者那一刻情感的载体。有了这样的认识,散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教学中,可以依托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语言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一句话,循着作者“写出来”的思路“读进去”,就回到了散文教学的原点。
一、循路识真理脉络
循着作者“写出来”的思路“读进去”,首要一条当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谈道:“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真”,就散文而言,就是文中的意蕴和气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而深刻的情思。
理清散文写作思路的学习活动设计有很多种,可以抓“提领而顿”的关键词语,以关键词为主线串起散文学习活动。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猫》为例,这篇文章不写猫的外形,不写猫的饮食,单写其性格。对猫性格的描写,作者浓缩成两个词——“古怪”“淘气”。抓住这两个关键词生成主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感受、品味猫的古怪和淘气,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又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的表达方式。
有些散文线索明晰,可以通过理出文章的内容线索来设计学习活动。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全文线索“骆驼队”,再梳理出文中的四件事——“模仿骆驼咀嚼、讨论骆驼铃铛、想剪骆驼绒毛、询问骆驼去向”。学生在梳理、比较的过程中,就能发现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中的匆匆过客,作者之所以印象深刻,时常忆起,是因为骆驼队驻留着自己美好的童年岁月和幼稚的孩童时光。学生由“骆驼队”这一线索深读下去,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逝去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二、入情入境品语言
散文作者通过语言输出自己的情感,散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这条教学路径是清晰的,但要实现起来却未必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比较低,翻来覆去地读,依然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体悟不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散文的语言看上去很普通,如果不借助相关資源,很难体会作者朴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搭设支架,让学生入情入境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唤醒生活经验是把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语言的好方法,散文是生活的,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尽管读散文忌讳用自己的情感代替作者的情感,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过程中,一定会以自己的情感为基础。因此,教学中发掘并唤醒学生的情感经验十分重要。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中“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这句话里“真想哭”三个字看似寻常,其实背后的情感十分丰富。通读全文就会发现,作者每次写到生身母亲,都会写到哭泣或泪水。教学中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什么时候会想哭?生活中见过成年人在什么时候会哭出来?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入到课文情境,就能体会到“真想哭”背后不仅仅是怀念,更有作者再不能为母亲尽孝的伤心和悔恨。
越是经典的散文,语言往往越朴实无华。教学时可以将相关资源链接进学习活动中,如引入音乐、图片等媒介,或补充相关文本等,让学生在资源的辅助下把简单的词语读丰厚,把那些看似普通的表达体会好。如,《怀念母亲》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黄昏”这个词在文中很不起眼,如果单纯和学生讲“黄昏”的时候怎么有意思,学生很难把黄昏这一特定的时间与作者怀念祖国母亲的情感联系起来。教学时就可以补充一些黄昏时触景生情的诗文,比如链接唐诗中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宋词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曲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配以音乐和图片,学生在情境中很容易就能理解到,黄昏正是一个人怀念之情涌动的时候。
三、背景还原悟情感
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说:“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读一个作品,大致来说有三个方面,即作者写作时的生态、心态以及文章的样态。”这里提到的生态和心态,指的就是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小学生年龄小,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的局限是他们理解散文作者情感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一些时代久远、环境特殊的散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通过背景还原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归到作品所描绘的时空中去,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去看待文中的世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写北京春节的旧俗,如果不还原写作背景,学生很难读懂这篇文章中包含了作者老舍对老北京春节的眷恋。老舍先生1899年生于北京,之后一直在北京生活了25年。1951年春节前夕,阔别北京26年的老舍先生重回故土,看到原来的很多旧年俗已不复存在,提笔写下了《北京的春节》。学生读懂了这段背景,自然就明白了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眷恋之情。
散文样式多姿多彩,散文内容包罗万象,散文学习活动设计也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回到散文教学原点,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智慧,学生也能离散文更近一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