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的汉语比较句研究
2019-04-23田煜
田煜
摘 要:通过对近三十年来的比较句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比较句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历时研究、类型学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多个方面;二是研究角度更为多样,认知理论、构式理论、生成语法理论等被广泛应用到具体研究中去;三是研究内容更加全面,语义特征、构成特点、句法结构、语用功能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现有比较句研究总体呈现出重意义研究轻形式和功能研究、重个例考察轻系统研究、重本体研究轻对外汉语研究、重描写轻解释的特点。
关键词:现代汉语;比较句;现状;展望
比较句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关于比较句的论述,最早见于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后,比较句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来,汉语比较句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成果丰硕。本文拟对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研究展望。
一、研究概况
(一)比较句的定义
比较句定义多沿袭传统,从意义角度出发,认为能够表现出事物之间异同或高下的句子都可以称为比较句。随后,比较句的定义不断完善,或是从意义和形式的角度出发,如李蓝(2003)认为比较句就是表示比较关系、由相关的比较参项构成一定格式的句子;或是从意义、形式和功能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如刘焱(2004)认为比较范畴是一个语义—句法范畴,还需要语用功能作为参考。虽然比较句的定义在不断完善,但形式特点尚未明确,功能作用只能作为参考,因此“也”字句、“越来越……”等句式是否属于比较句仍然存在争议。
除此之外,还有对邻近范畴的考察,其中以比喻为代表。刘焱(2004)对选择、判断、对比、比较四者之间的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认为它们形成了一个关于比较义的连续统。刘大为(2004)认为比较可以发生在非同类事物之间,和比喻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陈昌宁(2011)认为比喻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特殊的比较;盛爱萍、张虹倩(2011)以温州方言为例,认为比喻句是比较句在修辞动因的作用下转化而来的。另有学者提出了区分比较和比喻的具体方法,如崔应贤(2005)提出比体和关系特征两个区分标准,于立昌、夏群(2008)提出语义内容、语义关系、比较参项的指称功能三个区分标准。由于比较和比喻在事物的相似度上处于一个连续统的状态下,因此上述这些标准难以对比较句和比喻句进行明确区分。
(二)比较句的分类
比较句的分类较为简单,多从意义角度出发,或是沿袭《马氏文通》中的分类结果将比较句分为平比、差比、极比三种类型,或是直接简单分为平比和差比两种类型(许国萍,2007)。除了语义角度以外,赵金铭(2001)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出发,将比较范畴分为近似、等同、胜过、不及四种次范畴;刘月华(2001)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将比较句分为比较事物、性状的异同和比较性质、程度的差别高低两种。
还有针对某一类句式的类别,如黄晓慧(1992)将“比起来,VP”句式归入“泛比”的类别;储泽祥(1999)由“很”字句出发提出了“通比”的说法,并将“也”字句分为单比和通比两种类型。
(三)比较句式的研究
比较句式的前期研究主要以语义和句法研究为主,后期则逐渐转向形式、功能、认知等方面的研究。限于篇幅,这里仅对代表性成果加以梳理。
“比”字句是比较句的典型代表,因而“比”字句研究成果最多且角度也最为多样。或是对成立条件的研究,如邓文彬(1987)提出了“比”字句生成过程中要遵循的三个条件:比较项XY要在量级上有差别、属于同一类别、中心语要相同。或是对语义要求的研究,如邵敬敏、刘焱(2002)认为“比”字句的基本语义要求是体现比较的结果,并从意义的强制性出发解释句中谓语项的语法表现。或是对构成成分的研究,如何元建(2010)认为比较句中的标记性词语如“有”“像”等,可以看做轻动词,而表比较结果的成分是谓词。或是对比较项的研究,如李劲荣(2014)在构成成分间的可分离程度的基础上,用“整体—部分”框架来对比较项是“N1的N2”结构的情况进行概括。或是对句法结构进行研究,如罗琼鹏(2017)指出“比”字句的底层结构是[比较目标[比较谓词]]比[比较标准[比较谓词]],并认为比较谓词受语义等同条件的驱动而发生平行删除的操作。或是对语用功能的研究,如李杰(2001)认为“X比Y还Z”句式可以表示比喻性夸张、陪衬式夸张和对比式夸张三种功能;宗守云(2011)认为“X比Y还W”句式传达的是一种反预期信息,而“X比Y更Z”表达的是递进的语义关系。
李向农(1999)对朱德熙(1982)文中“像……一样”表比较和表比喻的重合情况进行考察,认为比较和比喻的成立与句中X、Y是否具有类同性以及Z所表现的特性是内在固有或是外在附加有关。
陈群(1992)认为“越来越A”表示“随着某事物的发展,另种事物在数量、范围等方面逐步产生变化”和“本来就A,现在更A”两种意义,并且该结构包含有[+时间][+变化]的语义特征,与之搭配的A要有[+可变量度]的语义特征。朱其智(2010)认为“随着V”常与“越来越A”同现而少与“越V越A”同现,原因在于“越来越A”中的“来”指代前置的V,且“来”成为代动词与“越来越A”于清中叶产生。
项开喜(1993)认为“一N比一N+VP”可以表示周遍和比较两种意义,有无时间范畴是区分两种意义的标准。刘长征(2005)对“一N比一N+VP”充当谓语的递及比较句进行考察,认为其表示程度累进的规约意义和表示周遍的蕴含意义取决于“一N”指代对象的特征。
相原茂(1992)在阐明“不比”式和“没有”式的意义、用法、功能上的区别的基础上,认为二者不等价且不能互换,但未来可能出现重合的情况。吴福祥(2004)认为“不比”句主要表反预期的语用功能。王黎(2009)认为“不比”句是“比”字句的的否定式,在执行否定功能时必然留下多个意义空间而使“不比”句具有多义性。
一些较为特殊的句式也受到学界的关注。马伟忠(2014)从“句式群”的角度出发,认为“比N还N”在句群中具有结构上的高凝固性,是具有最强主观量的虚拟比较句。李金平(2017)认为“X比Y好/差了N个Z”这种新型的三项式差比实际上是对三者优劣程度的主观评价,在语用上体现为信息量的凸显、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的表达,整个结构带有贬谑意味。周利萍(2018)认为表价差的“于”字句中“高/低”比“贵/贱”更常用这一现象,与人们认知思维习惯有关。
除了句式的个例考察之外,还有对比较句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不对称情况的研究。如卢福波(1996)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有标记的比较句如“比”字句和“不比句”等句式的不对称现象,从语义、结构、语用以及使用限制等角度加以讨论;崔维真、齐沪扬(2014)从类型學角度探讨差比句的不对称现象,认为比较项、比较结果、比较标记、否定词等都能够影响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四)比较句的历时研究
比较句的历时研究或是进行个例考察,或是对整体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近年来对某一具体作品中句式的考察也较为常见。
个例考察主要围绕“比”字句进行。黄晓慧(1992)认为“(X)比YW”句式直接源于古代汉语中泛比格式“(X)比YW”,在语义和词汇上还受到古代汉语差比格式“(X)W于/如Y”的影响。李靖之(1992)将上古汉语中的比较句分为用动词“比”字表比较、用含有“比”义的动词表比较和用“形容词+名词”结构表比较三种情况。史佩信、杨玉玲、韩永利(2006)通过对“比”字句形成的考察,认为词汇扩展说和结构扩展说可以用来解释“X比(于)Y”到“X比(于)YW”的发展过程。也有对其他句式的考察,如叶建军(2013)认为“X胜如Y”是由差比式“X胜Y”与平比句式“X如Y”糅合而成。
在发展演变方面,李讷、石毓智(1998)对整个比较句演化历程进行考察,指出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可以推动语法体系的发展;刘海平(2012)通过对五、六世纪南北方比较句式的考察,发现南方方言中出现了“以X比Y”和“X比Y+VP”两种新句式,因而总体呈现出北方句式较南方稍显保守的特点;姜南(2016)通过比较句式演变的考察,发现随着新兴比较词和框式介词等的出现,比较句由起初的交织混同走向分立定型。
对具体作品中句式的研究多为穷尽式研究,如戚晓杰(2006)对《醒世姻缘传》中的“X比Y”式和“X比YW”式的研究、许培新(2013)对《聊斋俚曲集》中比较句式的研究等。
(五)比较句的类型学研究
为了便于讨论,这里将比较句的方言研究成果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成果一并在类型学下进行介绍。
1.方言中的比较句研究
比较句的方言研究成果主要以某一地区比较句的研究为代表。或是对方言比较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如李蓝(2003)将方言中差比句的语序类型归纳为八种并列举每种类型的地域分布。或是对某一地区的方言进行研究,如冯荣昌(1996)对山东潍坊方言比较句的研究,张双庆、郭必之(2005)对香港粤语差比句替换情况的研究,施其生(2012)对闽南方言比较句的研究,穆亚伟、汪国胜(2017)对河南辉县方言比较句的研究。或是对方言中的某一类型比较句进行研究,如王双成(2009)对西宁方言差比句的研究,温锁林、王跟国(2015)对灵丘方言中特殊极量比较句的研究,张安生(2016)对甘肃河湟方言差比句的研究等。
2.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比较句研究
比较句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成果主要以藏缅语族的差比句研究为代表。或是针对某一种语言中的所有比较句类型进行研究,如胡坦(1985)对藏语比较句的研究、周国炎(1998)对布依语比较句的研究、张雷(2010)对黎语志强话中比较句的研究。或是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某一类型比较句进行研究,如胡素华(2005)对凉山彝语差比句的研究,李启群、鲁美艳(2013)对土家语差比句的研究,符昌忠、邱帅(2016)对那斗语差比句的研究,汪岚(2018)对德钦藏语差比句的研究。还有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历时情况的考察,如吴福祥(2012)通过对侗台语差比式来源的考察,发现“基准前置”“基准后置”和“缺少标记”三种差比句式分别来源于汉语标准语、粤语和平话、侗台语固有句式。
3.比较句的类型学研究
早期的类型学研究以具体的语言对比研究为主,如靳卫卫(1986)对汉语和日语比较句式的对比研究;丁文楼(1989)对汉语和维语比较句式的对比研究;成燕燕(1990)对汉语和哈萨克语比较方式的对比研究。
近年来的类型学研究成果则以宏观的综合性研究为主。或是对差比句的类型学进行考察。赵金铭(2002)将汉语差比句的方言差异和历时发展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发现差比句从南向北的变化同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相吻合;同时发现天台话与藏语在差比句的表达方式上具有类型上的相似性,并指出天台话中表示比较标记的“是”类似于汉藏语系中一些亲属语言表示比较的格标记。刘丹青(2012)在语言库藏类型学框架下对差比句和话题结构进行考察,在共时层面,通过同英语、韩语的比较,发现汉语“比”字差比句具有独特的句法自由和句法限制;在历时层面,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比”字差比句是话题结构作为显赫范畴扩张的产物,而古汉语中“于”字差比句则没有话题结构属性;在方言层面,天台话、绍兴话等吴语以单纯话题结构、不依赖差比手段表差比的句式体现了话题结构对差比范畴的直接扩张。或是对某一构成成分的类型学考察。邓凤民(2012)认为汉语比较标记的动词性质及语法化程度决定着汉语的差比表达格局,同时也制约着汉藏语系其他语言对汉语比较标记的借用和接受程度。王艳红(2012)通过对汉语和10种少数民族语言差比标记的考察,认为差比标记的来源呈现出明显的跨语言共性,即主要来源于处所助词、从格助词和动词三种类型。
(六)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比较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以句式的习得研究为主,语法项目的选取与编排研究成果较少。
1.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与编排研究
由于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与编排涉及句式的难易度、偏误率、使用频率以及认知规律、母语负迁移等多种因素,不仅需要宏观理论和本体研究成果的指导,还需要具体的实践验证,因而研究起来难度大、耗时长,研究成果也较少。
陈珺、周小兵(2005)在综合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取了20种比较句式作为考察对象,通过这些句式的出现频率、相对正确使用频率以及偏误来测量比较句式的常用度和难易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所选句式进行分级排序。陈珺(2010)通过正确相对使用频率、习得程度区间和蕴含量表三种方式来对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进行测量,从而得出具体句式的常用度和难易度。谢白羽(2011)则在陈文的基础上对一些句式的表现形式和排序进行调整。
2.句式的习得研究
比较句的习得研究主要以学位论文的方式呈现,研究重心多集中在偏误分析上,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创新较少。
从研究对象上看,或是针对不同国别的比较句习得研究,如王蕾(2011)对蒙古留学生的习得研究;或是针对不同水平的留学生的习得研究,如冯瑶(2012)对初中级水平留学生比较句习得过程的研究;或是针对某一句式的习得研究,如王丽元(2013)对留学生“比”字句习得情况的研究;或是将国别、水平、句式等因素综合起来的研究,如何莉(2009)对初级水平的韩国留学生的习得研究、周文华(2018)对韩国学生“比”字句的习得考察、陈安泰(2011)对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比”字句的习得研究;或是不作任何区分的习得研究,如曹金玲(2013)对留学生比较句的习得研究。
虽然比较句习得研究的成果众多,然而在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上却基本一致。在研究思路上,总体遵循偏误分析——影响因素——教学建议的思路进行。在研究内容上,偏误分析主要围绕偏误率的统计和偏误类型的分析进行;影响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方法的影响等;提出的教学建议则主要从教材、教师、教学三个角度出发。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三十年来汉语比较句研究取得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比较句的形式和功能研究较为薄弱。比较句的意义研究一直都是比较句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定义、分类还是句式考察,意义研究都占据了比较句研究的一大部分,而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则较为少见。对于比较句的定义来说,虽然有形式角度的参与,但句式应具有的形式特征并不明确,难以从形式角度来对争议句式做出明确判断。比较句的分类研究也主要是围绕着意义角度进行,尚未有从形式角度或者其他角度出发的分类。而在句式的个例考察上则以形式和意义为主,主要对句子的语义、句法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等方面加以研究,少有对语用功能的考察。
(二)比较句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从上述的研究概况可以看出,比较句的句式研究、历时研究、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多以单个句式的考察呈现,其中以表差比的“比”字句最为典型。各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和整个比较句系统的考察都比较少见。与上述研究有所不同,类型学研究成果则主要以系统性研究的方式呈现。
(三)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存在不足。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虽然论著很多,但缺乏广度和深度。一是现有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制定时间较早且种类繁多,语法项目的选取和编排存在不合理之处,同时专门针对语法项目选取和编排的研究也少之又少。二是比较句习得研究缺乏创新性和深入性,研究多集中于表面现象,缺少对其背后成因的挖掘;过于依赖偏误分析,对其他因素考察较少;提出的教学建议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比较句研究成果中解释性内容较少。现有比较句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都以客观描写为主,如对句式的用法、特点等做出客观、详尽的描述,或是对习得过程中的偏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考察;对客观描写进行解释的内容则明显不足。
三、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比较句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角度更为多样、研究内容更加全面。早期研究角度较为单一,以传统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为主;后期则转向综合性研究,新兴学科如类型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总体呈现出重意义研究轻形式和功能研究、重个例研究轻系统研究、重本体研究轻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描寫轻解释的特点。因此,比较句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许多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今后比较句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比较句的形式和功能研究。比较句的意义研究已比较完善,而形式研究和功能研究尚待深入。加强比较句的形式和功能研究,就是在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兼顾形式上的特点、使用上的条件限制和表达上的特殊功能,从而使研究更为全面。
(二)加强对比较句系统的考察。现有比较句研究成果多以个例考察的方式呈现,加强系统性研究就是在个例考察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宏观上把握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和整个比较句系统的特点。
(三)不断深化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是要结合句式的实际使用情况对现有教学大纲做出适当调整,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加强对影响学生习得因素的考察,尤其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三是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提高教学效率。
(四)更多开展解释性工作。开展解释性工作就是要在客观描写的基础上更多寻求对句式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习得偏误成因等方面的解释。一方面要从语言内部的各要素出发来加以解释,另一方面也要对语言之外的因素如认知规律、思维习惯等的影响加以考察。
参考文献:
[1]曹金玲.留学生汉语比较句教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陈昌宁.从相似点看比喻与比较的区别[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陈群.说“越来越A”[J].汉语学习,1999,(2).
[4]储泽祥,肖扬,曾庆香.通比性的“很”字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5]储泽祥,储一鸣.“也”字句的单比与通比[J].汉语学习,2017,(5).
[6]陈安泰.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陈珺.比较句语法项目的习得难度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8]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9]崔维真,齐沪扬.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不对称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2014,(6).
[10]崔应贤.也谈比喻和比较的区别[J].修辞学习,2005,(6).
[11]邓凤民.汉语比较标记和差比句语序类型[J].汉语学习,2012,(2).
[12]丁文楼.汉、维语比较句对照分析[J].语言与翻译,1989,(2).
[13]邓文彬.“比”字句生成过程中的条件与制约[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14]冯瑶.初中级水平留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语法项目的发展过程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符昌忠,邱帅.那斗语的差比句[J].民族语文,2016,(1).
[16]何莉.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比较句的习得分析和教学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7]何元建.现代汉语比较句式的句法结构[J].汉语学习,2010,(5).
[18]胡素华.凉山彝语的差比句[J].民族语文,2005,(5).
[19]胡坦.论藏语比较句[J].民族语文,1985,(5).
[20]黄晓慧.现代汉语差比句式的来源和历史演变[J].中国语文,1992,(3).
[21]姜南.汉语比较句的混同发展与分立定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5).
[22]靳卫卫.汉日语中比较句的异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
[23]李杰.“X比Y还W”格式的夸张功能[J].修辞学习,2001,(4).
[24]李劲荣.“整体—部分”框架与比较项的替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5]李靖之.上古汉语比较句的三种类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26]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3).
[27]李讷,石毓智.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1998,(3).
[28]李金平.一种新兴的“三项式差比句”[J].当代修辞学,2017,(2).
[29]李启群,鲁美艳.土家语的差比句[J].民族语文,2013,(1).
[30]李向农.再说“跟……一样”及其相关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
[31]刘大为.“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质疑与比喻理论的建构[J].修辞学习,2004,(2).
[32]刘长征.递及比较句的语义理解及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5,(2).
[33]刘丹青.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力一例[J].语言研究,2012,(4).
[34]刘海平.五、六世纪名量结构和比较句的南北差异[J].古汉语研究,2012,(1).
[35]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6]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38]卢福波.汉语比较句中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1996.
[39]罗琼鹏.汉语“比”字比较句的句法和语义问题[J].现代外语,2017,(3).
[40]龙国富.“越来越……”构式的语法化——从语法化的视角看语法构式的显现[J].中国语文,2013,(1).
[41]马建忠.马氏文通[M].上海:商务印书馆,1898.
[42]马伟忠.试析“比N还N”及相关句式的句法、语义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43]穆亚伟,汪国胜.河南辉县方言的比较句[J].汉语学报,2017,(3).
[44]戚晓杰.《醒世姻缘传》“比”字句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6,(1).
[45]尚平.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6, (2).
[46]邵敬敏,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J].汉语学习,2002,(5).
[47]盛愛萍,张虹倩.从温州方言中的比较句到比喻句[J].当代修辞学,2011,(5).
[48]史佩信,杨玉玲,韩永利.试论比字句的形成及其与先秦两汉有关句式的渊源关系——兼论“词汇兴替”[J].中国语文,2006,(2).
[49]施其生.闽南方言的比较句[J].方言,2012,(1).
[50]汪岚.德钦藏语的差比句[J].语言研究,2018,(3).
[51]王蕾.蒙古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情况考察[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2]王黎.“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53]王丽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字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4]王双成.西宁方言的差比句[J].中国语文,2009,(3).
[55]王艳红.差比标记来源的类型学分析[J].民族语文,2012,(2).
[56]温锁林,王跟国.灵丘方言几种特殊的极量比较句[J].語言研究,2015,(2).
[57]吴福祥.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58]吴福祥.侗台语差比式的语序类型和历史层次[J].民族语文,2012,(1).
[59]夏群.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9,(2).
[60]项开喜.“一M比一MA”格式试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
[61]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62]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3]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4]许培新.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五种句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5]叶建军.“X胜似Y”的来源、“胜似”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13,(3).
[66]于立昌,夏群.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
[67]张安生.甘青河湟方言的差比句——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视角[J].中国语文,2016,(1).
[68]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9]张双庆,郭必之.香港粤语两种差比句的交替[J].中国语文,2005,(3).
[70]赵金铭.论汉语“比较”范畴[J].中国语言学报,2001,(1).
[71]赵金铭.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2002,(5).
[72]赵金铭.汉语差比句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J].语言研究,2002,(3).
[73]周国炎.布依语比较句的结构类型[A].吴志平.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
[74]周利萍.表价差的“于”字比较句[J].汉语学报,2018, (1).
[75]周文华.基于口语语料的韩国学生“比”字句习得认知过程考察[J].汉语学习,2018,(3).
[76]朱德熙.说“跟……一样”[J].汉语学习,1982,(1).
[77]朱德熙.关于“比”字句[A].语法研究和探索(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8]朱其智.“随着V”与“越来越A”同现研究及其历时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79]宗守云.说反预期结构式“X比Y还W”[J].语言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