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杜集版本述略: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明代杜集为中心

2019-04-23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刻本杜诗草堂

陈 宁

作者:陈宁,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员,610072。

自唐以来,历代学者对杜甫都非常推崇,集杜、注杜、评杜的集子相继出现,锦绣不绝,宋代更加鼎盛,出现了“千家注杜”之况。明代大型论杜著作略少,但在杜集文献整理和笺注上,亦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对杜甫思想、杜诗特点、杜诗成就等方面的认识和评论都更加深刻和精辟。明代进步的刻印技术,更加推动了明人杜集的整理与研究。据近年古籍普查数据统计,存世明代杜集有近百种。明人在编选杜诗、笺注杜诗及翻刻前代杜集等方面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杜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作为国内外收集整理杜甫资料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拥有古籍上万册,包括善本古籍6000余册,所藏古籍自成体系且独具特色,古籍善本虽少却精,宋元善本所占比例较高,品相好。2009年6月9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9年、2010年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11部,包括3部宋刻本、3部元刻本、5部明刻本。其中,入选的明刻本有:明张潜辑《杜少陵集十卷》明正德七年(1512)刻本、宋刘辰翁批点《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明嘉靖九年(1530)石亭陈沂刻本、元高楚芳编《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玉几山人刻本5部,均属国家二级古籍,并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

一、成都杜甫草堂馆藏明代杜集分类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有明代古籍近200部,明代杜集近80部(不含《唐诗集》等唐诗选集),除去相同版本有30余种,基本反映了明人对杜甫诗集的研究和整理情况。所以本文重点论述的杜集版本大部分皆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所藏,非草堂所藏版本另行注明。文章将草堂馆藏明代杜集分为杜甫别集、李杜合集、千家注杜、杜律选注、明人编注等。因内容较丰富全面,故分类稍有交叉重叠之处,但此分类方法也基本体现了明代杜集较为突出的类别情况。下文将按类重点介绍草堂所藏明代杜集版本,并附带提及馆外所藏杜集情况,以期能反映明代杜集概略。

1、杜甫别集

杜工部诗文集一直有很多类别,明人根据个人喜好或诗文风格编选杜诗成集。此类别只选无注的杜甫别集。草堂所藏杜甫诗文集包括《杜少陵集》《杜工部诗》《杜工部分类诗》《杜工部全集》《杜工部诗集》《杜工部文集》等。

明正德七年(1512)《杜少陵集》,十卷,8册,明张潜编,山西宋灏校刻本,十行二十字,单边,白口,线装,钤“石仓”“石仓藏书之印”等印。以诗体编次,各体之内不编年,诗文无注,校订甚精。内容分类为:卷一、二为五古,卷三为七古,卷四绝句,卷五、六为五律,卷七、八是七律,卷九附录,卷十杂文。该书由于其独特的体例,且传世稀少,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版本价值。

明嘉靖五年(1526)净芳亭《杜工部诗》,八卷,残存卷一、六,10册,明许宗鲁编,十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有朱笔圈点,评语较多。中缝下有“净芳亭”三字。“净芳亭”为许宗鲁斋名,此本为明刻小字本。诗先分体,后又依编年排序,与宋人之分门类略有不同。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万虞恺、邵勋将李濂编《李白诗集》十二卷本与许宗鲁所编《杜工部诗》八卷本重编为《唐李杜诗集》十六卷本。

明万历二年(1574)李氏自刻《杜工部分类诗》,十一卷赋一卷,明广陵李齐芳编,6册,九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有朱笔批点。诗按内容分类,首纪行、述怀,终送别、杂附。李齐芳编《杜工部分类诗》自序云:“杜诗传者甚多,有古本、有蜀本、有集略、有小集、有少陵、有别题、有杂编,有千家虞赵注,序者持异同,解释分户牖。……予深慨夫学人之无宗也,暇日得别本玩之,为之分门别类,加以裁割。”可见其编目初衷。周采泉《杜集书录》评价:“其所分之类,较宋代之门类为简。但杜诗分类,为编杜之下乘,如本集秦州杂诗与秋兴八首强作聪明,任意割裂……故其书不为世所重,未见有翻刻本。”但是这种尝试为杜诗分类的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只是限于才识,偶有谬误。

明代刘世教编校《杜工部分体全集》,又名《杜工部全集》,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刘氏合刻李杜全集本,六十六卷,6册。九行十八字,单边白口,单鱼尾。前有万历壬子年(1612)姚士麟等人序跋,次为黄鹤撰杜工部年谱。编次赋在前,次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排律、绝句等,末为杂文。

草堂所藏还有明崇祯三年(1630)毛晋重订校刻本《杜工部诗集》,二十卷,6册;毛晋自刻本《杜工部文集》,二卷,1册。皆为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白口单鱼尾。《杜工部文集》书中钤有“邻葛”“无是楼”“一氓藏书”“成都李一氓”等印章。“邻葛”,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系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后三枚均为李一氓藏书印,可知其收藏来源。

除草堂馆藏外,还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傅振商辑《杜诗分类》傅氏刻本,五卷,5册。傅振商,字君雨,汝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杜诗分类》始于王洙千家注。傅振商此编,则又因千家注本稍为更定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曾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有藏。后清顺治十六年(1659)张缙彦、谷应泰、汪憺漪又再次辑定傅振商的《杜诗分类》为《杜诗分类全集》,有还读斋刻本,可见其传承。

此外,明本杜集白文本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郑朴刻本《杜工部诗》,郑朴编,八卷附录一卷,4册,二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天津图书馆藏;《新刊杜工部诗集》,二十卷年谱一卷诸家诗话一卷附录一卷,为残本,仅1册,存三卷(一至三),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藏。

以上可见明人编排杜诗大致按体分类,体下或按编年排序,也有少数按内容分类,如李齐芳编《杜工部分类诗》,却不太被认可。

2、李杜合集

李白和杜甫分别为两个不同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明人论诗尊崇盛唐,李、杜二人被奉为宗匠,且喜欢李杜并论,反映在诗集编著上,二人合刻之本甚多。草堂所藏明代李杜合集有四五种,包括《杜工部集、李翰林集》《唐李杜诗集》《杜诗选、李诗选》《唐二家诗钞》等。

明正德八年(1513)鲍松刻本《杜工部集、李翰林集》,八十卷,16册,宋蔡梦弼编,十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钤“南疑子拄笏楼藏书”印。鲍松(1467-1517),明代藏书家,字懋丞,号钝庵,安徽歙县人,平生喜爱购藏图书,先后达万余卷。他根据所藏之书,多方征求异本,校核异同。此本为其精刻本。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无锡万虞恺刻本《唐李杜诗集》,十六卷,8册,明万虞恺、明邵勋辑,十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首为李集古赋。万虞恺(1505-1588),字懋卿,号枫潭,少曾受业于王守仁,嘉靖进士,授无锡知县,后擢南京兵科给事中,曾为山东参议,历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粮储,终刑部右侍郎。万虞恺学问精深,得王阳明真传,嘉靖间曾讲学南昌,为一时盛况。此本国家图书馆、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也有藏。

明万历凌蒙初朱墨套印本《李诗选、杜诗选》,十一卷,2册,明杨慎选,八行十八字,四周单边,李诗古风在前。明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还有名为《李杜诗选》的李杜合集,有张愈光编、杨慎等评的版本,也有闵暎璧辑、杨慎等评点的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湖南图书馆等有藏。同名为《李杜诗选》的还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金澜刻本,明顾明精选,十二卷,4册,重庆图书馆藏。

明万历六年(1578)《唐二家诗钞》,十二卷,10册,李猷、郑继之刻,梅鼎祚选释,八行十六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李诗乐府在前,钤“粹芬阁”等收藏印。梅鼎祚(1549-1615),字禹金,号胜乐道人,是明中晚期著名的诗文选本家、诗人及戏曲家。据陈晨的《〈唐二家诗钞〉版本考述》一文考证:在十二卷本《唐二家诗钞》刊行之前,梅鼎祚已经刊行过一部卷次稍小的《李杜二家诗钞》,现存十二卷本《唐二家诗钞评林》《合刻李杜诗钞评林》都是梅氏《唐二家诗钞》的衍生另刊本,其题署均系书坊妄题。明代,以“唐二家”命名的仅梅鼎祚一人,此书不仅体现了梅氏自身的重要诗学思想,还广泛地反映了明代诗学演变、唐诗学运动、李杜诗歌批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除草堂所藏李杜合集外,还有明许自昌校辑的《李杜全集》存世较多,各大图书馆多藏有此本。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许自昌刻本,为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贇补注,明许自昌校辑;还有明云林五云堂刻本。许自昌(1578-1623)明文学家、刻书家、藏书家。字玄佑,号霖寰,又号去缘,别署梅花主人,江苏长洲(今苏州甪直镇)人。同名为《李杜全集》的还有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藏明正德八年(1513)鲍松刻本,鲍松编,9册,缺十一卷(杜工部集一至十、外集)。

此外,还有天津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年(1612)刘世教刻本《合刻分体李杜全集》,明刘世教辑,14册,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湖南图书馆藏明万历宗文书舍刻本《新刻翰林考正京本李诗评选、杜诗评选》,明何烓辑,明李廷机评,1册,缺一卷(杜诗评选四);湖南图书馆藏明末书林汪复初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19册,李诗二十五卷,由宋杨齐贤集注;杜诗二十卷文集二卷,元高楚芳编。

明代李杜年谱合编的不多见。国家图书馆藏有1册明刻本《李翰林年谱、杜工部年谱》各一卷,分别由宋人薛仲邕、黄鹤编。

由上可知,李杜合集大都分体分类,李集在前,而编排体例又各不相同。正德、嘉靖时期,李杜诗集大多为单行本,在万历初期开始形成合流,可以看出明人李杜并重的观念。

3、翻刻千家注杜

“千家注杜”产生于宋代,由于宋人对前代文学创作成就的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校勘家和笺注家对杜集进行研究和整理,号称“千家注杜”。宋以后,研究杜甫之风益烈,其中有对千家注杜的翻刻,最受推崇者为宋人刘辰翁评点,其门人高崇兰编集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集》,明代重刻之本甚多,草堂所藏各具特色,有《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重刊千家注杜诗全集》《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等,多为明人翻刻本。还有刘须溪批点、杨人驹编辑的《杜子美诗集》也是间采各家之语,可见千家注杜的传布及刘辰翁在明代的地位和影响。

刘辰翁批点《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明刻本草堂所藏有5部。元末明初的《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二十卷并附录、年谱、目录各一卷,十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此本纸质、墨色及刻工均属上乘,与元本风格相近。还有嘉靖九年(1530)王九之依金銮正德本翻刻的《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二十卷,与前本行字有异,其余相似之处颇多。

草堂所藏宋刘辰翁批点、元高楚芳编《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明刻本有20余部,可谓全国之最,多为明嘉靖、万历年间刻本,有嘉靖十五年(1536)的玉几山人校刻本、明易山人校刻本,万历九年(1581)黄升校刻本,万历三十年(1602)长洲许自昌校刻本等。其中,明刻千家注杜集子佼佼者为玉几山人刻本。此本二十卷附文集二卷,8册,八行十七字,四周双边,白口,双鱼尾。玉几山人姓曹名道,字达之,玉几为其号。此本依据高楚芳本翻刻,全录高本之注,校雠精深,版阔字大,刻印俱佳。因此,后人据其版篡名重印较多,草堂藏明易山人本即是将“玉几”挖改“明易”而成。

万历间金銮刻《重刊千家注杜诗全集》和黄升刻《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均为二十卷附文集二卷。金銮(1494-1587),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金銮本编次同高楚芳本,按编年排序。黄升本刻于陕西,依据金銮本梓刻,所不同者是依体编次,各体之中再编年,为明代陕西所刻唯一一部杜集,传世极罕见,二本皆弥足珍贵。

明代除以高本为蓝本翻刻的千家注外,还有以元人彭镜溪本为祖本者称《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宋刘辰翁批点、元虞集注解,二十二卷,4册,十一行十八字,四周单边,白口,黎尧卿刻于正德四年(1509),草堂有藏。所载评语比高本简略,亦有高本未录者,可与高本互参,但由于刊刻质量较差,高本一出,即被冷落,后不易见。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部明云根书屋刻本《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为二十四卷本,8册。

宋刘辰翁评点杜集草堂所藏还有明天启四年(1624)刻本《杜子美诗集》5部。国家图书馆所藏此本6部,草堂所藏杜集之富可见一斑。此本为明天启四年(1624)小筑刊刘须溪批点九种本,明代杨人驹编辑。全本12册,二十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单边,单鱼尾。前有刘将孙序及刘辰翁杜诗总论十三则。刘辰翁圈点评语较多,间采各家注语。除此之外,国图还有明方升刻本《刘须溪杜选》,七卷,4册,宋刘辰翁辑,增虞集七言杜选一卷和赵汸五言类选一卷,可见刘辰翁在明代的重要影响。

除草堂所藏,千家注杜明代翻刻本还有国家图书馆藏明初潘屏山圭山书院刻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年谱一卷,24册,宋徐居仁编次、黄鹤补注。此书以徐居仁《分类杜诗》为底本,编入黄鹤注及刘辰翁评语而成。所分门类72门,其注释除黄氏父子及刘辰翁语外,与宋阙名集注《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相近。可知此书是用诸家评语辐凑而成的坊刻本,版刻甚多,流布颇广,乃至日本亦有覆刻本行世,可见当时影响之大。到清代,分类一门渐不为人所重,此书之影响亦渐衰。此书草堂所藏元刻本较多。

另一部注疏详备、为宋人及后人所引较多的杜集注解本为宋赵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此本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至十七年之间。原刻五十九卷,惜早已泯没。今国家图书馆所藏明抄残本10册,仅存二十六卷,弥足珍贵。是书以编年为序,注释详明,广征博搜,引经据典,考据用力尤勤,资料翔实。每诗逐句诠释,后又有长言概论。千家注杜,就其详切而论,无逾此者。后林继中辑佚成《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

4、杜律选注

律诗是杜诗的精华,明人对杜甫律诗格外关注,对杜律进行选评与解说,是明代治杜的一大特色。现存明代杜律选本有40余种,以嘉靖、万历间刊刻选本较多,草堂所存10余种,有《杜工部五言律诗》《杜律五言》《杜律五言注解》《翰林考正杜律五言赵注句解》《杜律七言注解》《杜子美七言律》《杜工部七言律诗》《杜律单注》《杜律》等。

杜律五言注本较为有名的是赵汸的《杜律五言》,后翻刻本较多,草堂所藏有《杜工部五言律诗》《杜律五言注解》《翰林考正杜律五言赵注句解》等。赵汸(1319-1369),字子常,号东山,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元延祐至明洪武间在世,在元官枢密院都事,入明修《元史》,有《东山存稿》及《周易文诠》等著述。草堂藏《杜工部五言律诗》为明正德九年(1515)鲍松刻本,二卷,八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刻印精良。另一部《杜律五言》为明万历七年(1579)桐花馆刻本,二卷,2册,八行十六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下刻“桐花馆”三字。《杜律五言注解》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吴怀保七松居刻本,三卷,九行二十字,单边,白口,单鱼尾,字仿赵体。还有万历三十年(1602)建邑宗文堂刻《翰林考正杜律五言赵注句解》,三卷,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其“宗文堂”是建邑郑豪书坊之名,此为坊刻本,刻印有元本风范。

七律为元人虞集所注较为出名。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有《道园学古录》。明代虞注七律版本甚多,卷数体例各不相同。草堂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退省堂刻本《杜律七言注解》,一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单边,双鱼尾,诗分类编次。草堂还有一部虞集注《杜工部七言律诗》,为明冯维讷删简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二卷,1册,九行十九字,白口无鱼尾,首有冯维讷《杜律虞注删序》认为虞伯生为注杜七律之宗,然亦有枝蔓繁衍之病,就删其冗语,并采须溪、虚谷、二泉诸家评语于后,以简快使读者醒悟,与原本有别。杜律虞注后人多怀疑其脱胎于张性《杜律演义》。据周采泉考证,虞集为赵汸的老师,应该先有虞注而后有赵注,但赵注却在前,且未提及其师有此书,属于假集之名。但是此书开杜诗七律选本之先河,虽不免有瑕疵,然不乏精当之处,后世翻刻较多。

虞集注杜律本,国家图书馆藏《杜律七言注解》有明正德三年(1508)刻本和明万历十六年(1588)吴怀保七松居刻本两部,还有明万历苏民怀桐花馆刻本《杜律注》、明遗安草堂刻本《杜律虞注》、明正统石璞刻本《虞邵庵分类杜诗注》;福建省图书馆藏明遗安草堂刻本《杜工部七言律诗》;开封市图书馆藏明王同伦刻本《杜工部七言律诗》等,可见虞注在明代已广受欢迎。

除虞注外,草堂藏杜诗七律本还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杜子美七言律》,为明郭正域批选,2册,八行十八字,左右双边,不分卷,卷内钤印“闵齐伋印”,可见为刻者原藏初刻本,国家图书馆所藏此本题名为《评选韩昌黎文批点杜工部七言律》;明张綖本义《杜工部七言律诗》,四卷,2册,十一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以上七律本编次体例和刻印风格又不相同。

还有一部七律选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四年(1641)刻本明薛益集注《杜工部七言律诗分类集注》,二卷,2册。薛益(1563-1640),一作薛明益,字虞卿,明江苏苏州人。薛益为文征明的外从曾孙,明末书法大家。

未明确分为五七言的杜律集本,草堂所藏单复《杜律单注》十卷为明代第一部杜律选本,又《杜诗单注》,明陈明辑,明嘉靖十一年(1532)景姚堂刻本,八行二十二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此书系陈明选辑单复《读杜诗愚得》十六卷中律诗149首而成,代表了杜诗由全集注本向杜律单行注本的转变。另外草堂所藏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孙鑛批点《杜律》四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单边,单鱼尾,也是五七律合注本,首七律,次五律,所收诗篇较少。

对后世杜律评注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明邵傅的《杜律集解》六卷,分为《五律集解》四卷和《七律集解》两卷。福建省图书馆所藏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刻本,就分别题为《杜律五言集解》《杜律七言集解》。邵傅,字梦弼,三山(今属福建)人,著有《青门集》六卷,《朴巅集》二卷。此书收杜甫五律387首,七律137首,用编年法编次,主要依照单复《读杜诗愚得》所新定年谱。据王燕飞《邵傅〈杜律集解〉研究》介绍:书名“集解”,意在发明诗旨,故撮其典故简要,采择诸家之说,如千家注、单注、默翁注及当时学者张罗峰、赵滨州及其父之注等,皆并钩录,集解附于句下及篇末,单字偶有注音、释义。但邵傅受单复影响,解诗好言比兴,有时会过于简略而流于浮泛。

除以上所举杜律评注本外,亦有: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张氏溪山草堂刻本明张三畏撰《杜律韵集》;天津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熊凤仪刻本明章美中辑《杜律二注》;天津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应泰刻本谢杰评注《杜律詹言》;辽宁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书林种德堂熊冲宇刻本范濂注《杜律选注》;陕西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明赵统注《杜律意注》;北京大学图书馆等藏明刻本颜廷榘笺《杜律意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和乐堂刻本《唐杜工部律诗》;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藏明龚雷刻本《杜律五七言》等众多版本。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郭正域编《韩文杜律》,二卷,2册,为国图、天一阁、重图等收藏。可见杜律在韩国等东亚国家也广为传播流行,杜诗的艺术美为域外接受。

5、明人编注

明人编选评注杜集传承宋代,又有发展拓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众多且有自己的特色,明人对杜诗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选评和评点,如上文所述的杜律选本,可见明人对杜甫律诗的喜爱。明代研究杜诗的成就还体现在对杜诗的编选、评点、注释以及题跋上,如《读杜诗愚得》《杜工部诗通》《杜诗钞述注》《批选杜工部诗》《杜诗胥钞》《杜诗选》等。

草堂所藏《读杜诗愚得》为明天顺二年(1458)江阴朱熊景姚堂刻本,十八卷,16册,十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体现了明早期版刻特色,字体书写和排列并不是那么工整严谨。作者为单复,字阳元,剡源(今浙江嵊县)人,明洪武间汉阳知县,博古通今,著述极丰富,为明初浙东名士。单复在《读杜诗愚得自序》中认为杜诗注释者虽众,但多有穿凿附会,即使是刘须溪的评点也“未明作者立言之旨意”,所以他为了弥补前人的不足,就“取杜子美长短古律诗,……考其出处,……分阶段以详其作诗命意之由,及遣词用事之故。且于承接转换照应处,略为之说,其诸家注释之当者取之,而删其穿凿附会者”。单氏重订了年谱,将诗目列于年谱之中,而分卷列之,不再另著目录,较为独特。注释全列于诗末,先引前人语,后为其评语,用符号“〇”标示,颇有自己独到见解。他本多以此选辑,如上文所说的邵傅集解《杜律集解》、陈明辑《杜律单注》等。《读杜诗愚得》传本较少,初刻本为朱善庆宣德九年(1434)刻本,草堂所藏为其子朱熊重刻本,今天能见到的也就二三部,甚是珍贵。国图、重图有藏,辽宁图书馆藏的是明邵廉刻本。

明隆庆六年(1572)张綖编撰《杜工部诗通》,十六卷,6册,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单边。张綖,明代诗文家、词曲家,字世文,自号南湖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官光州知州。张綖所编依据元人范椁《批选杜诗》略作增补,选诗340余首,不分体,只编年,对前人注释穿凿之说多有辨正,各篇均有简明题解,诗歌注释先诠释,后串解,并分析章句之法,采宋人之说加以融会贯通,颇多见地。此本国图有藏,为8册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藏有范梈批选、张綖释《杜工部诗释》三卷,仅存1册一卷(卷一),明嘉靖刻本,题目稍异,应为《杜工部诗通》较早版本。

明天启间林兆珂撰《杜诗钞述注》,十六卷,16册,八行二十字,白口,单边。林兆珂,字孟鸣,莆田(今属福建)人,官刑部郎,历知廉州、衡州、安庆,能诗,有《林伯子诗钞》。《杜诗钞述注》刻于林兆珂出任衡州知州时,当在天启年间。自序述其刻书经过,称其闲暇之余喜读诗史,手抄成帙,并间附己见,成书为《杜诗钞述注》,后出任衡州,见衡州不得善本以传,故取所抄者付梓补衡地之缺。共选诗六百余首,或采自“千家注”,或自注,依据个人好恶选注诗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然甫诗全集凡一千四百馀首,巨制名章,往往不录。而于《杜鹃行》《虢国夫人》二诗,向因黄鹤、陈浩然二本误入者,反并登选。其《秦州杂诗》二十首,则仅录八首。《游何氏山林》十首,则仅录六首,竟以‘其一’‘其二’标写次第,似原诗止有此数,尤不可解。至注中援引事实,多不注出典。此又明代著述之通病,非独兆珂一人矣。”

明郝敬《批选杜工部诗》,四卷,4册,为一杜诗分体选本,草堂所藏是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钞录的抄本。此本系出郝敬撰《山草堂集二十六种》刻本,刻本不易获见,故草堂有此抄本也弥足珍贵,姑且一提。据古籍普查数据库数据,国家图书馆藏有此本,为明万历、崇祯郝洪范刻本,40册。草堂抄本前有明天启六年(1626)郝敬题辞,分体后又按年编排,选五言古十四首,七言古七十五首,五言律二百首,七言律六十六首,长律七首,绝句九首。郝敬批注虽简略,然不乏深刻见解,颇有参考价值。

草堂所藏《杜诗选》有两种,一为杨慎批选万历间刻朱墨套印本,一为张含、杨慎批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金澜刻本。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平生著述极富,明代推为第一。其编选的《杜诗选》按年编次,选诗240首,由于其精通考据训诂之学,故其评语多详析用典用语,补辨前人的阙误,仇注引者甚多。嘉靖间的刻本为六卷,八行十八字,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除杨慎批注外,还有张含批选并附增注,小字双行附于诗句之下,比万历本简略,无套印。他馆所藏多为朱墨套印本。

明代喜好杜诗的士人沿袭集句传统,把杜诗重组再创造,形成新的诗歌,如:明杨东野刻本《杜诗集吟》,二卷,1册,明杨光溥集句,现藏黑龙江省图书馆。

由上可见,明人注杜多重选本,全集较少,根据个人喜好选编,评论方式多为点评加集解,亦借鉴前人之语,也多有见地,要言不烦,注重结构分析和大意阐释,由传统的重笺注转为着重诠释诗意,援引事实,多不出典,考据之学稍逊清人。明人自编选本多因喜爱,自梓刻印,传本较少,影响稍逊宋代及清代,但诗歌文化总是薪火相传,明人之功亦不可没。清代亦有翻刻明人注杜之作,如明人傅振商编的《杜诗分类全集》,有清初杜漺就明刻本补刊的刻本,还有清顺治十六年(1659)张缙彦、谷应泰辑定的刻本,由此可见一斑。

二、明代杜集刻印风格

1、馆藏明代杜集情况基本反映了明代的刻书风格

明初期刻本大多是“黑口赵字”,继承元代刻书的版式风格,纸张多用黄、白绵纸,很少用麻纸与竹纸。如刘辰翁批点高楚芳编的明初《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及明天顺二年(1458)江阴朱熊刻单复撰《读杜诗愚得》就是上下粗黑口,四周双边,双顺黑鱼尾,赵体字。赵体黑口有些地方一直维持到万历、天启年间仍不变化,与有明一代相始终,如元高楚芳编《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明嘉靖张含、杨慎批选《杜诗选》等。

2、明代私刻和坊刻杜集情况

明代私人刻书和坊肆刻书是比较普遍的。刻梓者主要是文人雅士和一些官员,刻书质量较高。除私人刻书外,全国各地的坊肆在明代大量刻书,使刻书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推动了文化和科技的兴盛。草堂所藏明代杜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私人刻书或坊肆刻书。

私人刻书有:黎尧卿刻于正德四年(1509)的《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明万历二年(1574)广陵李齐芳编并自刻的《杜工部分类诗》;嘉靖九年(1530)石亭陈沂刻的《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嘉靖十五年(1536)玉几山人刻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万历四十年(1612)海盐刘世教编校并刻印的《杜工部全集》等等。这些私人刻书大多不为出售,不惜工本,纸墨精良,刻书者本人又学识渊博,参与编校,所以其中不乏善本,如嘉靖十五年(1536)玉几山人刻《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此本依元本翻刻,校雠精深,版阔字大,实为善本中的精品。

坊肆刻书有:嘉靖十一年(1532)景姚堂刻《杜律单注》;嘉靖二十六年(1547)退省堂刻《杜律七言注解》;万历七年(1579)桐花馆刻《杜律五言》;万历三十年(1602)宗文堂刻《翰林考正杜律五言赵注句解》等等。坊肆刻书不同于私人刻书之处主要是为盈利,所以会刊刻时局所需较流行的本子,多刻小说、戏剧、医书、科举用书、生活用书等。价格低廉,销量较大但质量稍逊,如金陵、建阳坊肆刻书。也刻较为著名的诗词文集,如杜甫律诗选集。版心下方或牌记处多标明刻书机构名称,如“景姚堂”“桐花馆”标示于版心下方,“宗文堂”见于牌记。坊肆刻书由于销量较大,流传于世的版本也较多,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3、明代套色印刷杜集情况

明代在传统雕版印刷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套色印刷技术也被创造了出来,从而将雕版印刷技术推向了极致。这种技术最早起源于元代至元六年(1340),明代最著名的套版印刷为吴兴的闵齐伋及凌蒙初两家,套色也由朱墨两色向多色发展。草堂藏《杜子美七言律》即为明万历四十五年闵齐伋刻朱黛黑三色套印本,《李诗选、杜诗选》为凌蒙初刻朱墨二色套印本。墨色为正文,朱笔等为圈点评注,显著明朗,便于阅读者辨识区分。

在明代多为朱墨双色套印,发展到清代,更加受世人喜爱。为了便于标注出自多人的注疏,书坊更是把套印技术发展到五色、六色,更加缤纷精美,如:清道光十四年(1834)蕓叶盦刻五色套印本清卢坤辑评《杜工部集》、清光绪二年(1876)粤东翰墨园刻六色套印本明王世贞等评《杜工部集》等。

注释

①详见李霞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古籍入选第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版本评介》,《杜甫研究学刊》2010年第4期。

②版本特征详见丁浩编著《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精品版本卷·书海拾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④他馆古籍数据来源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http://202.96.31.78/xlsworkbench/publish),下文不再说明。

⑤陈晨:《〈唐二家诗钞〉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3期。

⑥详见丁浩《杜甫草堂藏明刻杜集述评》,《杜甫研究学刊》,1990年第3期。

⑦王燕飞:《邵傅〈杜律集解〉研究》,《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⑧(清)永瑢:《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四。

⑨丁浩编著:《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精品版本卷·书海拾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页。

猜你喜欢

刻本杜诗草堂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遣怀
贫困无田杜太守
拜谒杜甫草堂
由对立走向友善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