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活动与幼儿思维发展
2019-04-22周成洁
周成洁
【摘 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如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每当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总会说:“让我想一想”,这种“想”就是人的思维活动。人的思维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而文学作品的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一种不可缺少的类型。这类活动围绕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展開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创设幼儿学习运用叙事性语言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可见思维是和语言相联系的。但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学前儿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语言,而是依靠动作进行的。随着幼儿语言的发展,动作在思维中的作用和地位渐渐下滑,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加。在正确的教育下,随着儿童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从对事物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复杂、较深刻的含义。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能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前幼儿的语言发展更是直接影响到思维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在文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呢?
一、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发展语言
《长得要比爸爸高》是一首偏长的儿童诗,他通过幼儿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事物,如衣服、汽车票等让幼儿直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好学、上进。这首诗虽然偏长,但从自己、爸爸妈妈三个方面教育幼儿要更加努力学习教育幼儿做个有理想力的孩子,作品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氛与成长的基调。
大班幼儿概括水平较低,缺乏感性经验,但他们的年龄特征又使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并帮助幼儿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诗歌《长得要比爸爸高》中,大多用对话的形式出现,并且句子也较为日常化,都是平时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能听到的,有了一定的听觉记忆对于幼儿的学习也比较简便。大班幼儿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开始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本次活动的重点领域是语言领域,但在活动中无时不刻也透露着情感。
案例一:
师:那这位小朋友长高了,他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请幼儿回答)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引导幼儿用诗歌将爸爸妈妈的话进行表述。)
师:那这位小朋友长大想干什么呢?(像爸爸一样,报天气)
(1)师:那爸爸都报了哪些天气?(下雨、起风暴……)你知道什么是风暴吗?(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述)
(2)根据幼儿回答进行小结:风暴就是刮大风并且还会下大大雨。
(3)师:那他想要哪些本领比爸爸大?(爸爸只能报天气,我要建一座气象指挥哨……)你们知道什么是指挥哨吗?(指挥哨就是观测天气的,气象台把观测到的天气报给大家。)
师:为什么他想要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解救干渴的秧苗,让人们香甜的睡觉)
师:你们说他的理想能实现吗?怎样才能实现理想呢?(努力学习)
大班的幼儿并不像小中班一样还处于说单字的阶段,大班幼儿已经开始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接触文学作品的艺术语言构成方式。但学前儿童的概括仍然处于具体形象水平,所以他们往往只会对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推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理解进行整理。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先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表达对词语的理解,再对幼儿的理解进行概括。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还有助于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胆量。本首诗歌中的词汇大都是生活中能够了解的事物,我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描述,幼儿就能明白个大概。幼儿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东西对于幼儿的感情基调也是极能渗透的,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丰富幼儿的表象和感性知识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幼儿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越多,想象就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为此,教师要针对幼儿思维的特性,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及其表象,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通过对同一时候各地气候的不同感知祖国真大。通过了解祖国的广阔,感染幼儿并激发幼儿爱国的热情。
案例二:
师:你们谁听到了,北方有谁的家?
追问:那儿是怎么样的?出示冬爷爷、雪花的图片。
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原句进行回答。
(1)师:那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2)师:南方有谁的家呢?那儿又是怎么样的?
出示春姑娘、鲜花的图片。
(3)师:我们也一起用好听的话来说说看。
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只能依靠形象化的语言和图片才能理解。在孩子的眼中,南方和北方都只是两个名词而已,他并不了解这两个地方有什么不同,有的甚至不知道是两个方位的名称。在这部分时,我通过几张标志性的图片,让幼儿能够联系自身的经验很清楚地观察到两者的不同,学习起诗歌来就能理解着学习,也能够感受到我国的地大物博进而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
三、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幼儿的思维
创设教育情境是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在学前幼儿身上最为明显,他们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单调的教育并不能吸引幼兒去思考、观察,极有可能很快丧失兴趣而失去注意力。因此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有教育目的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的创作兴趣。在活动中教师也要向幼儿提出各种他们能够接受的问题,引导幼儿去思考、去观察。经常向幼儿提一些问题,能使幼儿的思维经常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案例三: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地图,你们觉得他像什么?(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
(2)师:“你们知道中国的最东(南、西、北)边是哪里吗?”
(3)师:那你们认识自己的家乡——苏州吗?苏州在地图上只有那么小的一点,你们觉得祖国怎么样啊?(祖国真的很大!)
(4)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则天气预报,我们来看看在同一天,各地天气有什么不同?
播放完毕。
(5)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在同一天里,不同地区气温也是不同的。)那说明了我们的祖国怎么样呢?
小结:我们的祖国真的很大很大,南方和北方在同一时间里气候不一样,冬天北方很冷,南方很温暖。
我共创造了两个教育情境,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祖国真大”。其一,从中国地图上:通过感受到自己所处的苏州在地图上竟然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如此的辽阔,凸显出我国的幅员辽阔;其二,看同一天里不同地区的不同气温: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到在同一天里,在不同的地区温度相差这么大,有的是高温有的却已经是零下,具体感受我们的祖国真的很大。在创设这两个教育情境时,我也用了不同的方式,有简单的地图,也有截选的一段视频,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生动的让幼儿感受到我们祖国的辽阔。
实践证明,幼儿言语的发展给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前提。而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学作品的教育又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喜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他们对童话、故事和儿歌充满浓厚的兴趣,文学作品对幼儿思维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远远超过我们已有认识的意义。